贵州省抗击ldquo新冠肺炎rdq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保障我省食用菌有效供给,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技术专班编写了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指南,现阶段是食用菌种植和栽培期管理期,涉及到的品种有红托竹荪、冬荪、香菇、木耳(黑木耳)、姬松茸、大球盖菇、平菇、杏鲍菇、羊肚菌、灵芝、茶树菇、金针菇等。春季做好中高温品种菌棒的培养,为今年的栽培出菇做好准备,以及对中低温品种的出菇管理,为今年食用菌的丰产增收奠定基础。

1、红托竹荪

红托竹荪是是我省最具特色的珍稀食用菌产业,也是全省的两个重点食用菌品种之一。目前,我省的红托竹荪的种植模式有生料木块栽培和菌棒脱袋覆土栽培两种模式。其中,生料木块栽培主要为简易大棚地栽;菌棒化栽培方式多样,如林下仿野生栽培、大棚地栽、层架式栽培、框式栽培等。眼看就要到了红托竹荪栽培的季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省广大菇农要做好红托竹荪的生产管理。

红托竹荪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疫情防控期间要做好疫情防控,做到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提前谋划好生产计划、备足生产物质。生产管理要求及技术要点如下:

1.1木块生料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安排

一般立春元宵节过后就是栽培播种高峰期,播种不得晚于公历5月底。也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中低海拔地区,气温回升较快可以提前栽种;高海拔冷凉地区气温回升较慢的地区可以适当推迟栽种。

(2)栽培材料准备

提前准备栽培所需木材、松针、覆盖土、菌种。

(3)播种及发菌管理

依据栽培季节及时播种。覆盖厚度3cm~5cm土,覆盖厚为2cm~3cm松针。封闭棚门,四周用遮阳网围好。温度保持为22℃~25℃,相对湿度60%~70%。

(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菌种消*、土壤消*,棚内外消*。

1.2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菌棒脱袋覆土栽培,菌棒为企业进行统一生产制作,种植户只需要就近购买种植即可,其主要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1)栽培季节安排

季节安排可以较木块生料栽培推迟1个月左右,可以有2中旬一直到6月底都可播种。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安排好季节,避开出菇期遇到高温和低温。

(2)栽培材料准备

菌棒脱袋覆土栽培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土壤、出菇菌棒,松针等。

(3)发菌管理

控制菌床温度24~26℃,棚内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菌床湿度60~65%(手捏成团,丢下即散)、空气湿度65~80%;避光或暗光;每天早晚各通风换气30min。

(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可以参照木块生料栽培模式的防治方法。

2、冬荪

2.1栽培时间安排

冬荪一般公历10月至第二年3月之前完成栽培,最迟不超过5月份,完成栽培。确定栽培时间后,要提前1周砍伐无芳香物质的阔叶树,自然凉晒杀青,如是青冈等树皮比较厚的树,要提前2周砍伐凉晒杀青。如遇阴雨天,杀青可适当延长。

2.2栽种前菌材检查及处理

栽培前首先观察菌材,如杀青不理想,可采用堆料,利用油桶通蒸汽杀青,达到杀死即可,如菌材过干,则要泡水24小时以上。要将材料劈成长20厘米内、厚和宽各5厘米内的小段,或打成颗粒状木屑。

2.3栽培方法

3月份之前播种,按常规的两层木块两层种播种,用2袋菌种/平方米;4月份播种,可采用一层木块一层木屑和两层种播种,可用4袋菌种;5月份播种改成两层木屑两层种播种,可用6袋菌种。时间越晚,加大菌种量或将木块打成木屑,可缩短发菌时间,当年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注意事项:林下仿野生栽培,树林的郁闭度60-70%为宜,建议采用小窝化栽培,即每窝0.5平方米左右,每亩树林栽培40平方米,即80窝;这样可实现森林每年蓄积的木材料量够,同时可以解决连作障碍,该亩林下每年都可种50平方米,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田栽培可采用畦床式栽培,并要考虑后栽培玉米或火麻等遮阴,还要盖3-5厘米的松针或草保湿、遮阴和保温。

2.4栽培后管理

栽培后,要注意水、温管理,温度过低,可盖膜保温,温度过高可去膜并加厚盖草保温;雨水过多,则注意做好排水沟避免水涝,雨水过少,则可适当加厚盖土或草。栽培完成后要注意防止牲畜踩踏。

3、香菇

3.1栽培管理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温湿度均适合香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菇床盖膜要灵活,防缺氧;出菇期干湿交替要适度,防失控;菌筒清理要及时和适量、防污染;菌棒补液要适时、防过湿。

3.2适时采收

采菇加工要适期,防开伞。春季香菇采收过早,会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又会易开伞,重量减轻,降低商品价值。一般在八成熟,即菌膜已破,菌盖还没有完全展开,还有少许内卷,在形成“铜锣边”时采收,当天采收,当天加工。

3.3病虫害防治

春季杂菌通常在菇蒂上形成,导致菌棒霉变,要及时进行清理防污染。

4、平菇

4.1栽培管理

预防气温骤变,合理增湿,适当通风。春季出菇期气温在10~25℃,适宜平菇生长,增加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春末气温陡然升高形成高温高湿的出菇环境。根据气温的变化每天喷水1~3次,以保证菇棚内的湿度。但不宜喷水过多,菇棚内的空气湿度不宜超过95%。

4.2适时采收

此期平菇生长旺盛,菌盖边缘平展,与菌柄连接处下凹并出现白色绒毛状物,颜色由深变浅时采收为宜。应及时提前采菇,采收过迟,平菇菌肉组织老化、抵抗力降低、易破碎腐烂、质量降低。

4.3病虫害防治

春季温度逐渐升高,病虫害也会加剧,应高度重视,加强防治,注意防治菇蚊、螨虫、腐烂病等病虫害。

5、黑木耳

5.1地栽黑木耳场地选择及建床

应选择地面平整,阳光充足,通风度强(大),地块不存水,无洪水蔓延的地块。根据栽培场地大小而定栽培床的长短,地床面要求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栽培床之间应留有35~40厘米宽的排水沟,沟深以10厘米为宜。通常倒袋地摆1万袋/亩,菌袋规格16.2厘米×35厘米。

5.2地栽黑木耳集中育耳菌床消*及前期管理

在未摆袋之前,每隔一个菌床分别进行集中育耳,便于分床操作。用0.2%(含量50%)浓度的多菌灵或用0.1%(含量7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一遍,使育耳床面湿透消*一次备用。

5.3早春集中育耳季节安排及摆放

在没割口之前首先把菌袋摆放在育耳床上并盖上遮阳网或草帘子,愈合托运脱袋的菌丝体,一般4~6天,待菌丝愈合后再开口。选用小孔打眼机,每个菌袋可打个眼或个眼,打眼深度以0.8厘米为宜。打眼后15~20天可开始割口集中育耳,摆放菌袋时袋与袋之间距离要留2~3厘米的距离,盖好塑料膜和遮阳网。

5.4集中育耳期的管理

地栽黑木耳在育耳和中后期管理,根据天气情况,随时改变增温或降温、保湿、通风、达到各生长期最佳要求,整个栽培周期应需干干湿湿交替条件,使育耳床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在这种条件下黑木耳原基形成快而整齐。

5.5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长至六至七成熟时,耳片长到1.5~3厘米,即可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并使木耳晒至半干,采收时应采大留小,分次采收。

5.6病虫害防治

主要杂菌为木霉、青霉、脉孢霉等的防控,培养料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料;培养室内保持清洁和空气清新,调控好温湿度,随时排杂,清理场地,防止病虫害发生。

6、羊肚菌

6.1栽培管理

随着我省近期气温回升,羊肚菌种植陆续进入催菇水以及出菇管理阶段,栽培管理重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土壤干湿度情况,进行喷水管理。首次重水要将20~30厘米耕作层浇透,促使厢面分生孢子消退,但不要让厢面长时间积水,随后几天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当喷水,维持土壤表层湿润即可。注:幼菇形成后如缺水采用少量多次方法进行补水。

(2)营养袋污染严重的,请立即清除受污染的营养袋,避免扩大污染。

(3)加强棚内通风透气,防治高温高湿条件下造成病害爆发。

6.2适时采收

(1)采收时机:当菌盖长至4~8厘米,棱纹与凹坑明显可见时,即可采收羊肚菌。

(2)采收方法:左手轻轻捏住子实体上部,右手持锋利的小刀,从菌脚基部将羊肚菌平整地割下,也可用手直接折断菌柄。采收后如果鲜销,菌柄长度按客户要求确定,如果烘干,菌柄一定保持畅通;采收后要确保羊肚菌不带泥。

6.3病虫害防治

加强棚内通风透气,降低棚内湿度,防治高温高湿条件下造成病害爆发。

7、大球盖菇

7.1栽培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温度控制在12~25℃。适时换气,合理调整覆盖物密度,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

7.2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呈半球形或钟形,菌膜尚未破裂时,及时采收。采收时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扭转,松动后再向上拔起。采大留小,避免损伤周围小菇蕾,轻拿轻放,分级包装。采收结束后,清理床面,补平覆土,加大通风量,停水养菌3~5天,增湿、催蕾,一般可收3~5潮菇。

7.3病虫害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板诱杀菇蝇、菇蚊,糖醋液诱杀果蝇、小地老虎等,杀虫灯诱杀蛾类和双翅目成虫等;使用BT、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出菇期不使用农药。

8、茶树菇

8.1栽培管理

茶树菇菌丝的成长,以25~27℃最适合。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10~30℃,其中在18~20℃时,子实体发育最好,茶树菇属好气性真菌,要适当通风,在原基分化时期,要提供一定量的散射光,温差、干湿、光暗、覆土和震动等刺激,可促进菌丝成长转化为原基分化。

8.2子实体转潮期及不同菇潮的管理

(1)前潮菇的管理:茶树菇割袋培植出菇,菌丝料体尚由菌袋包被,菌袋可以蓄水,沉淀于菌袋内的水分仍能继续被菌丝吸收,只需通过喷雾或地面浇水的方式即可完成。

(2)转潮期的管理:采完每一潮菇后,停止喷雾喷水7~10天,保持空气湿度70%左右,直到菌袋上菌根穴处发白。

(3)后潮菇的管理:茶树菇出菇期通常为2~3个月,长的可达4~6个月,可采3~5潮菇。应适时、适量给菌袋补充水分和养分,就成为茶树菇末潮菇管理的重点。

8.3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呈半球形,直径2~3厘米,颜色由黑褐色变为淡*色,菌膜未破裂时,就必须及时采收。采收时要将手伸入菌袋抓住菇柄的基部,手轻握菌柄,轻微旋转,整丛采下,不能损伤菇盖和菇柄。

8.4病虫害防治

茶树菇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采用物理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确保生产出优质、高产、绿色无公害产品。

9、杏鲍菇

9.1栽培管理

杏鲍菇属中偏低温型的菌类,杏鲍菇适宜的出菇温度范围较窄,气温低于8℃或高于20℃,都难于出菇,最佳的出菇温度为12~18℃。因此,各地应根据杏鲍菇出菇期间对温度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好栽培季节。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以当地气温降至18℃的日期,提前50天制栽培菌袋为宜。

9.2适时采收

当菌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菌盖直径与菌柄一致或稍小于菌柄时,就要及时采收。第一潮菇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料面,停水养菌4~5天,再调节好菇房的温、湿度和通风等条件。

9.3病虫害防治

注意温湿度、通风管理和栽培场地卫生,防止出现病虫害,为下一季生产做好准备。

10、金针菇

金针菇有*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之分,其中:白金针菇基本上为工厂化周年生产,*色金针菇品种,目前还是农法栽培较常见。

10.1菌棒制作

可以在早春接种,加温发菌春季出菇。为了解决夏季*金针菇市场的需求,也可以利用冷库生产*金针菇。

10.2栽培管理

(1)发菌管理: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约24小时菌丝开始萌发,在23~25℃室温下生长约1个月即可满袋。

(2)搔菌:菌丝长满袋后,将菌包袋子拉开进行机械搔菌,搔菌后进行打水。注意水枪打水不要离菌袋口太近,水量以菌包表面湿润,没有积水为宜,然后用塑料膜覆盖菌袋。

(3)套袋:在菌包表面有大量原基形成时,掀掉薄膜,进行通风。当子实体长有3公分左右时进行套袋,进行保湿和增加二氧化碳,有利于菌柄生长,同时控制通风,以免导致金针菇菌盖过大。

10.3适时采收

金针菇套袋后将进入快速生期,5~10天菇柄可长到12~20厘米;这时可根据加工鲜销标准适时采收。*色品种过迟采收,菌柄会变褐加深;白色品种虽然基部绒毛少,但会出现菇面不整齐,菌盖变大,影响商品价值。采后预冷,冷链运输。

10.4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治根腐病、软腐病、褐斑病等病害。

11、灵芝

11.1接种安排

贵州灵芝即将进入接种栽培阶段,段木栽培可在2~3月接种;代料栽培可在3月底至4月初接种栽培,10月初采收结束。疫情防控期间,因物质运输不便,人员隔离管控等影响,应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人工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11.2栽培管理

灵芝属高温、恒温结实的菌类。接种前确认栽培种质量,要求无杂菌污染,菌丝粗壮洁白,菌龄一般控制在菌丝满袋后5~10天。发菌期间,室温保持在22~3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40~60%,每天通风半小时,检查并防治杂菌污染,室内有散光即可,避免强光照射。出芝期间,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控制通风量。出芝时控制温度26~3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并提供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气。

11.3适时采收

当菌盖不再增大、白边消失、盖缘有多层增厚、柄盖色泽一致、孢子飞散时就可以采收了。

11.4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早发现、早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高产的无公害灵芝的目的。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优质纯度高、抗逆力强的品种。菇房定期消*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

12、姬松茸

12.1季节安排及栽培材料准备

姬松茸属于中高温型食用菌,适宜在夏秋季节出菇,选址建棚:10月(秋收以后)~次年4月份之前。

原材料收集:3月份之前,属于季节性的材料需要有计划提前预备;堆料发酵:3月初~5月初,前发酵时间一般为24天左右,发酵结束后就及时上棚;基质料入棚上架:3月底~6月初;播种:4月初~6月中旬;出菇采收:5月中旬~11月初。

要掌握基质料建堆后24天左右就要入棚上架进行后续操作;播种后,经40~50天开始出菇时,气温能达到20~28℃为好;疫情期间各种植户和企业可以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季节安排应灵活掌握。

12.2发菌管理

光线暗,空气湿度70%左右,料温22~26℃(勿超30℃);通气量随菌丝生长逐渐加强;前4至5天内不揭膜(保温湿),之后每天揭膜通风换气一次,每次10分钟。

12.3覆土

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一般以选用田底土,不含肥料,且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含水量在70%~75%的大土粒最好。

12.4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以20℃~26℃最好。出菇周期大体上10天,出菇结束后可修改畦的形状,再喷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

12.5病虫害防治

目前主要的病虫害有:胡桃肉状病、棉絮状菌、绿霉菌、曲霉菌、白色石膏霉、腐烂病、病*病等病害,以及跳虫、马陆、鼠妇、菇蝇、螨虫、蛞蝓等虫害。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虫害的菌种进行生产;②培养料按操作规程严格进行二次发酵,杀灭病虫侵染源;③覆土和菇房消*杀菌杀虫,土壤暴晒,密闭熏蒸消*用甲醛10毫升/平方米或高锰酸钾5克/平方米;④菇房四周和菇房内走道撒生石灰杀菌防虫;⑤菇床发病严重时,清除病部,并用生石灰消*发病部位;⑥每次采菇结束或发生病虫害时,喷菇丰、菇净、农用链霉素混合溶液。

12.6采收加工

为了保证姬松茸的商品价值,延长姬松茸的货架寿命,应该在子实体菌盖直径4~6厘米,且菌盖尚未开伞时采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gx/10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