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房产招聘 相亲交友有些人,生来便注定会成为艺术家,王亚臣就是这样的人。8岁开始学画,19岁跑去当兵,退伍后做过室内装修设计师,画过几年搪瓷,后来开了一家花型设计公司成为国内原创手绘花型创始人......王亚臣在许多不同的职业之间摸索了数十载,也曾辗转在长春、沈阳、景德镇、绍兴等不同的城市或常住或短居,在这不断折腾的大半生中,他遭遇过低谷时期,也迎来过无数个人生的高光时刻。而这一切,都将他的人生和画画这件事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三年前,作为拥有几十年画龄的职业画家,王亚臣来到丽江采风创作。丽江的古朴建筑、山水风光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余韵等等都令他深深着迷,他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数百个日夜,创作出了余幅关于丽江风土人情的水墨画作。他是第一个在丽江东巴纸上进行大幅水墨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也是第一个受丽江官方邀请在周霖美术馆办展的画家。如今,他却说要将这幅耗费了一年多心血的作品,全部捐赠给丽江。文案:洪晓婷图片:和雪婷部分由受访者提供编辑:杨莉娜王亚臣,笔名墨*(清德居士)。祖籍长春,现居住丽江,职业画家。他自幼学画,师从吉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玉峰、长春大学美术系主任李惠君老师。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书画界人士收藏。王亚臣的前半生,在长春、沈阳、景德镇、绍兴等不同城市之间辗转。他在长春出生和长大,19岁时在沈阳入伍当兵,在部队他是文艺兵,主要画一些先进人物和事迹;后来退伍从事室内装修设计的工作;年,他到浙江绍兴开了一家花型设计公司,并成为了国内手绘原创花型的创始人,曾一度被当地媒体和电视台争相报道;他还时常到景德镇去画瓷器,在当地他们有一个面积余平的创作基地。这么多年的辗转,王亚臣却始终没有放弃水墨中国画创作。到如今,他已画了五十余载的水墨画,但是他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他在传统水墨中国画的基调上,融入了水彩画和西方油画的元素,所以,他的作品既能呈现传统水墨的写意韵味,又有西方浓厚的色彩和光影体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常住绍兴的13年,除了创立的花型设计公司之外,他还拥有一间专门的画室进行水墨中国画创作。年,他被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先后在绍兴、北京、宁夏、青州多次举办《北望墨*——王亚臣个人画展》。年初,王亚臣从吴侬软语的浙江绍兴,来到民风粗犷的云南丽江。这一趟高原姑苏的创作采风,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全然不同于江南水乡,独属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韵味。“丽江古城,是我在全国见过最大、最壮观的古城,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场景都是一幅画。”来到丽江之后,王亚臣每天都沦陷在丽江的山水美景与人文余韵之中,他的画笔,为山乡写意,画面无声却充满乡韵。清晨,当他走在束河古镇的石板路上,古朴的建筑与潺潺的小桥流水,还有街边铺子里传出来“叮叮咚咚”匠人敲打银器的声音,都让他不自觉慢下脚步。有时候,他还会在小巷子里碰到牵着马匹匆匆走过的村里人。傍晚时分,在古城里驻足去欣赏玉龙雪山,远处巍峨的雪山,在眼前古城建筑与杨柳依依中探出了头。如果幸运的话,时常能看到日照金山的画面。“其实丽江吸引我的远不止是这些山山水水。保留着纳西族特色的古朴建筑,走在路上身穿少数民族传统服装的老人,纳西古乐、铜银制品等传承至今的民间技艺,淳朴粗犷的民风,还有丽江周边藏区浓厚的宗教氛围,这都是丽江魅力呈现的重要部分。”王亚臣决定将自己在丽江的所见所感都画进画里,于是他在丽江的酒店里长期租用了一个房间进行创作。白天出去采风,他走遍了丽江大大小小的角落,有时会在现场进行即兴创作,有时他将自己想画的场景拍摄下来,晚上回到酒店再综合照片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我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除了吃饭和睡觉这两件事情之外,就一直是在画画,每天平均画画的时间都超过了10个小时,我把丽江画进了幅水墨中国画作品里。”年9月,王亚臣受邀在丽江古城周霖艺术馆举办了百幅水墨画展,这幅丽江水墨作品的首次公开展出,在丽江当地及国内绘画界都引起了极大反响。随着创作的深入,王亚臣不再满足于用绘画的内容来呈现丽江,他开始在创作载体——纸张上进行新的尝试。几经辗转,他找到了第六代东巴造纸传承人和秀红。东巴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在以前,东巴纸主要用来将东巴经和东巴画定制成册,所以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小尺寸,最大的尺寸也只有60*。王亚臣想要在东巴纸上进行水墨中国画的尝试,这对纸张尺寸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一开始,因为找不到合适尺寸的纸张,这让他感到有些沮丧。但是后来在别人的引荐下,他找到了秀红东巴造纸作坊。听说他想要在东巴纸上进行丽江水墨创作,和秀红突破重重技术困难,特意为他定制了*的特殊尺寸纸张。“我应该是第一个在东巴纸上进行大幅水墨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其实做这个尝试也是因为我很想让更多人看到丽江东巴纸这项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韵味的传统技艺。”年11月,王亚臣在丽江雪山小镇成立墨*画院,在这栋毗邻河畔、杨柳依依的小木楼里,他又创作了几十幅以丽江为主要题材的水墨画。从他挂在画院的部分作品里,也能看出他借鉴不同类别的绘画艺术,让油画、水彩画、水墨中国画在复杂交错的文化背景中,构建出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是一幅束河九鼎龙潭的画作,当时走到那里看着眼前的风景,整个场景瞬间就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画。但是用传统的水墨画手法呈现不出它的美,所以我还融合了一些西方油画的手法在里面,最后的效果很不错!”王亚臣所作的百余幅水墨丹青,以大研古城为主,束河、白沙次之,玉湖村、玉龙雪山也有少量作品,画中多穿插着人物和动物。在创作过程中,他将中西方绘画技法相互融合,因而这些作品在表达深远意境的同时,又充满明净、创意和抽象意味,极具艺术渗透能力,令人赞叹。然而,当大家还在估量这批画作到底值多少钱的时候,王亚臣却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把这幅耗费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丽江水墨画作,全部捐赠给丽江永久收藏!“这幅画的内容都是关于丽江的,我本来准备带走的,但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最终决定全部捐赠给丽江。因为这批画作分散到了个人收藏家的手里,它就是不是完整的了。我要把它们全部留在丽江,多年后,人们还能通过这些画作来回忆丽江的变迁,比如3年前我画里的一些建筑,现在已经拆了看不到了。这是一种城市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4月底,文化丽江系列活动——“王亚臣画丽江”百幅作品捐赠暨个人画展将在丽江市博物院举办。这次,他准备展出幅画作,并将其中的幅正式捐赠给丽江。王亚臣说他是从8岁开始接触美术的。小时候,因为没有条件去接受系统的绘画学习,他只能拿连环画和小人书来进行临摹、练习。等自己练习作的画积攒到了一定数量,他便会与小伙伴们拿着这些画跑到当地的博物馆里,去找那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就在博物馆里捡来人家印刷刊物剩下的废纸来画画,那种废纸一般都只有一面是空白的可以用来画画。采访接近尾声,我们听王亚臣讲述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童年趣事,仿佛那个拿着小人书,趴在工厂大院门口石阶上认真描着插画的小小少年,就在我们眼前。趁着摄影师在拍照的间隙,我起身在他的画室里慢慢走了一圈,“我的画里还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很多人都看不懂,但是我只想画出自己眼里和心里最想画出的那个世界”,他在一旁说。或许我也是看不懂他画里那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之一,但是从他画院里大大小小的丽江元素,我能看懂他对丽江的那份纯粹的爱,也希望他能一直留在丽江这座令他着迷的小城市,将丽江的日月星辰、四季更迭都描绘成一幅幅诗意丹青。“丹青意绘乡韵图,悠悠情境动人心......”内容总监|和晋运营总监|李国康法律顾问泰联律师事务所杨灿菊和光文丽江读本,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丽江读本报料:-
商务合作:1735566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