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执业药师考试还有72天
人在路上,总得要学着坚强。没有永远晴朗的天空,没有永远平坦的路途。一路上总有一些悲喜要品尝,总有一些苦乐要咽下。
——《通通关关语录》
最佳选择题
1.A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并收集转录了大量宋以前各代名医对本草的真知灼见.经史传记和佛书道藏中有关本草的论述,以及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和单方,撰成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种,附方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2.C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E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4.E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领衔.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种。
5.E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
6.E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0余首。其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7.C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余名专家历时10年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
8.C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及苗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9.C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但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其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原书已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无*.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A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11.D
《本草经集注》
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12.C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公元年问世的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年。该书无论在内容和编写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很快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13.C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14.E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15.D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0余首。其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16.C
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创本草新增药物之冠,载药为种,新增药就有种。《本草经集注》种,《新修本草》种,《神农本草经》种。
17.B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0余首。
18.E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19.B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20.D
苦能泄.能燥.能坚。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21.B
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22.E
能够伤津的有:辛.苦.淡。属于阳的是辛.甘.淡;属于阴的是酸苦咸。因此以上选项中能够耗伤津液.且还属于阴的药味是苦。
23.A
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4.B
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
25.B
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外客此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等等。
26.C
离经悖法:近年有人将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按原方原量制成颗粒剂,用于临床治疗肝炎和肺炎,由于用药时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是依据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以药理研究结果为基础,结果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等。
27.E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 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等。
3.药物的性味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28.E
本题考查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药性理论中,归经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29.B
本题考查的是归经的理论基础之一: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常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别选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麝香(开窍醒神)等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就云其归心经。
30.D
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如*芩.*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31.A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枳实是沉降性的药物。
32.C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
33.D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34.D
中药对人体的效用有两面性,即治疗效用和*害作用。治疗效用即正效应,又称功效或功能。*害作用即负效应,又称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性反应等。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害作用的发生,既是高效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又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35.C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36.D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涌吐开窍是升浮类药的药物功效。
37.B
本题考查升降浮沉所示效应。
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而有升浮之性;又能清泄火热,润肠通便而有沉降之性。
38.E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39.E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40.C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41.A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2.A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43.E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归经的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2.药物疗效。
44.E
“*”,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这是狭义的*,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45.E
药物的有*与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46.D
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47.C
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
48.E
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49.D
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西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
50.B
对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脏器(如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如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或反应(如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祛风湿,平肝.补肝.补肾.清肺,补气.生津.行气.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泻火.化瘀.排石等。
获取执业中药师每日一练完整答案与解析,请联系各个校区班主任老师。非盛益华通学员,请联系小编获取......................
咨询|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