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精英局
来源|精英局(ID:Super-EliteClub)
前言:
就在前天,3月28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逝世,
这是年以来我国失去的第13位院士!
悲痛!
更让人痛心的是,
几乎看不到有人转发朋友圈,
缅怀也好,致敬也罢……
此刻又让我想起同是院士的李兰娟说过的话,
她的一席话讲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也曾一度被疯狂刷屏!
李兰娟院士说,
一个国家最耀眼的光辉,
不是那些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穿的花里胡哨的明星,
而应该是为国家做贡献,
奉献自己青春的伟大人物和默默无闻的人物。
当这些无私无畏、淡泊名利,为祖国奉献一生的人离我们而去时,
我们都做了什么?
无动于衷!什么都没做!
我们,
要心怀敬意!
要将他们一生的伟大成就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看到并记住他们!
要有一颗崇尚科学、敬畏科学的红心!
要将这些毕生坚守在科研战线的国家功臣的精神传递、传承下去!
一个花哨明星绯闻的转发量少则几万、数十万,
多则数百万、千万……
在此,
小编恳请有缘看到本文的朋友,
最后也都可以点亮“在看”,
并转发到朋友圈!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
我们中国人更崇尚知识,崇尚科学,
崇拜为国奉献的科研明星!
今天,距离每年一次的高考还有69天。小编集中把这13位院士的生平简历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整理出来,以此缅怀。同时,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祖国未来的科研工作,为强大祖国而奋斗终生!像所有的院士们一样,淡泊名利,为国出力,献身科研,鞠躬尽瘁!
以下整理的篇幅较长,请耐心阅读,谢谢~01蒋洪德(年7月4日-年1月4日)蒋洪德,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原籍湖南省长沙市,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1月4日,蒋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年,蒋洪德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获学士学位;
年3月至年9月,在青岛汽轮机厂工作;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年7月至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年至年,担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山东青岛汽轮机厂技术员、设计科主机组长;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11月,担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担任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委员会副主任。
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
科研综述
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究开发的汽轮机全三维设计体系综合了当代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最新成就,使这一设计体系成为理论先进、系统配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和设计工具,带动了中国汽轮机制造行业设计理念与方法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主持研究开发了汽轮机新一代叶片与非叶片部件,包括静动叶型、各种复杂三维造型叶栅、主蒸汽阀门、排汽缸等,加速了中国汽轮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中国火电站老汽轮机现代化改造工程中,主持完成了MW等十几种机组的设计,已成功改造了多台共约万千瓦汽轮机,机组热效率提高5-7%、出力增加10%,机组热力性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和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8年起参与发起和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工作。
第十届“良师益友”称号颁奖辞:一段段感动的岁月,他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的爱撒进了学生的心田,一点一滴,千丝万缕,共欢笑,共悲伤。他在教育的世界里策马啸西风,在学生的心中仗剑走天涯,他对学生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他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指引学生走向收获的峰巅;学海探珠四十秋,纵横捭阖主沉浮,传道授业解疑惑,亦师亦友真性情。
清华大学评:蒋洪德长期从事能源与动力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工作,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蒋洪德院士为中国能源与动力科学事业奋斗一生,他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堪为师者典范,蒋洪德院士的逝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02池志强(年11月16日-年1月7日)
池志强,浙江省*岩县(今台州市*岩区)人,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年1月7日1时43分,池志强因病医治无效,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年初,池志强迎难而上,毅然承担了寻找一种新的强效镇痛剂这项艰巨任务。经他与同仁的日夜钻研,最后证明了羟甲基芬太尼(OMF)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A.Goldstein教授的重复验证,其验证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分子药理学杂志上。
年,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
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分管科学研究和外事工作。
年,由于在池志强创新设计科研思想指导下,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高效镇痛剂,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被选为阿片类研究领域惟一的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委会委员,成了中国第一位担任该组织的执委。
年,池志强首先采用中国特有的山齿草藤凝集素纯化阿片受体,而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纯化成功的实验室之一。
年,池志强亲自参加和组建当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共同创办的《生物科学信息》(年改名《生命科学》),并担任主编至0年。
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市*协常委兼任科技委主任。
年,被选为上海市*协之友社理事兼科技组组长。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年,改任*协之友社名誉理事。
科研综述
池志强年开始从事药理学研究,在多个研究领域里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从事防治血吸虫病药物及锑剂解*研究。60至70年代,他主要从事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如防治辐射损伤药物研究,防化学有关药物研究等多项国防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70年代后期起,他从事强效镇痛剂及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研究,并首先在中国国内开展阿片肽受体及其高选择性配体研究。
池志强领导的实验室是我国分子药理学受体研究的主要单位。在国内领先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独创设计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羟甲基芬太尼是国际承认为最好的μ受体激动剂之一。最近,对羟甲基芬太尼的几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并比较了它们的镇痛、μ受体亲和力、选择性差异、对动物产生机体及精神依赖,发现其异构体F、F为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激动剂。在阿片受体的分离纯化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是国际上纯化成功的少数单位之一。
浙江大学评:大凡事业成就者,都是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向他人学习,池志强的成功科研之路,也是如此开拓与行进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他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或学术访问、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慰问留学人员。他以自己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和真诚合作的友情博得了国际同仁的信任、支持与友爱,特别是许多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实验室的验证与认同,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03方守贤(年10月28日—年1月19日)
方守贤,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年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年10月28日,方守贤出生于上海,籍贯安徽太平。
年,考入交通大学就读。
年10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
年至年,在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及联合核子研究所实习和工作。
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年6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
年至年,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副经理,领导BEPC建造。
年至年,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领导团队按期、高质量建造了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年至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年至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全面领导研究所工作,实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高效运行。
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0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5年至9年,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顾问。
年获得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终身成就奖。
科研综述
方守贤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年—年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参加新型强流反质子积累环设计、负责聚焦结构设计,发展了一种适合于小中型环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年—年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设计,对其理论设计作了改进。年—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按期完成投入运行,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此外他还从事强流质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领域研究。
中国科学院评:方守贤为奠定中国在τ-粲能区粒子物理研究的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央视新闻评:方守贤是中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加速器技术及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进程中,方守贤先生以远见卓识多次提出战略性意见,贡献于倡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废料嬗变系统以及中国质子治癌加速器等装置的建设。他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加速器科技的发展,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加速器领域积极合作的坚实桥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评:方守贤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和学术骨干,成为了中国加速器事业各领域的中流砥柱。先生为人磊落,学风端正,胸怀全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
华中科技大学樊明武院士唁电:方守贤先生为人磊落,学风端正,胸怀全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他一直坚守在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为中国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04李方华(年1月6日-年1月24日)
李方华,女,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1月24日,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
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年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
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综述
年,李方华推导出一个新的实用的高分辨像强度近似解析表达式,建立了实用的像衬理论,解决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应用于实际的理论依据问题。她的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她的研究内容包括:
(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方华最早在中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文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国后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像衬理论:“赝弱相位物体近似",该理论首次阐明了像强度与晶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轻重不同原子像强度的变化规律,是上述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李方华等首次从实验观察到晶体中的锂原子。此外,她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手段参加了早期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是国际上最早报道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小组之一。
(2)准晶体方面
李方华所领导的研究组最早发现并报导了准晶与晶体之间几乎连续的转变过程,她对此给予理论解释。李方华借助相位子应变场导出了反映准晶与晶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定准晶结构的新方法,以及求定准晶中局域相位子应变量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Al-Cu-Li和Al-Mn-Si准晶。
(3)晶体缺陷方面
李方华针对新发展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地用她提出的方法测定了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错分解为90度和30度两个不全位错,及其间夹着的一片层错。这也是第一次报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搜狐女人评:李方华是位勤勉、严谨的学者,然而她又绝非没有女人味的“女强人”。她气质优雅,待人亲切,谈吐风趣,爱唱歌,会打太极拳,她是个天性乐观的人。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委韦珏评:李方华是该领域亚洲最好的科学家,她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李方华是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也是在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发展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在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
05孙儒泳(年6月-年2月14日)
孙儒泳,浙江宁波人,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2月14日,生态学家孙儒泳先生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年6月,孙儒泳出生于浙江宁波。
年,孙儒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习。
年,孙儒泳提前半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助教。
年,孙儒泳加入中国共产*,年转正。
年,孙儒泳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年,孙儒泳保送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师从动物生态学家纳乌莫夫(HAYMOB)教授。
年,孙儒泳获得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年晋升)、教授(年晋升)、博士生导师(年被聘)、生物系副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年,孙儒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综述
孙儒泳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在-年的博士论文中,他以两地区的两种鼠、在8个季节中测定的大量实验数据证明,栖息在相距仅百余公里的两地理种群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生理生态特征的地理变异,为兽类地理物种形成微小阶段提供生理学证据。此结果为苏联纳乌莫夫的“动物生态学”教材所引用。与此同时,他又提出地理变异季节相新概念。在年出版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文集中,IBP陆地次级生产力研究权Petrusewics评价此工作是当时鼠类能量代谢研究中仅有的系统工作。
协方差分析
60年代,孙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家鼠属能量代谢和水代谢,阐明与栖息生境相适应的种间差异,并在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情况下引入协方差分析,促进了中国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数学的应用。
随着70年代末国内形势的变化,他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发展,由描述鼠类的生理生态牲,深入到生理生态特征和能量代谢的机理研究。在能量收支研究中,他通过探讨每日平均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的关系,提出Weiner的能量收支预测模型需要修正。这引起来华专家重视,推荐到西德Oecologia发表。在体温调节的个体发育研究中,他发现晚成鼠的胎后体温发育分三阶段,呈S型发育曲线,并将体温调节胎后发育过程数学模型化,据此能预测胎后不同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他又根据田鼠的体温发育特征,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优于Ricklef指数的恒温能力指数,可对不同物种动物的恒温能力进行定量比较这些工作引起国内外学者兴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