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史
蒋鹿潭:水云楼上的清词名家□严勇作为位于溱潼古镇的一座文化名楼,水云楼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这座百年名楼,曾有两位历史名人在此读书、居住,把酒临风,一位是明代吏部左侍郎储巏,另一位是晚清三大词家之一的蒋鹿潭(蒋春霖)。蒋春霖(-),字鹿潭,无锡江阴蒋家巷人,晚清三大词家之一,曾为官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一生落拓。早年致力于诗,风格近李商隐,以《东淘杂诗》20首为最著名;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一意为词,颇负盛名。因喜好纳兰性德《饮水词》和项鸿祚《忆云词》,自署水云楼,晚年用以名词集。本期城史专版,我们一起走近蒋鹿潭和他的《水云楼词》,探寻这位水云楼上的清词名家,是如何用他“精警雄秀”的诗词为溱湖和泰州歌吟、咏事。乡心寄雁的水云楼
水云楼溱潼古寿圣寺,又名南寺,位于溱潼镇南,与湖南村、湖北口、湖西庄隔湖相望。寺内有三间两层高楼名曰水云楼,取其云水苍茫之意。水云楼原是寺内大雄宝殿后面一幢藏经大楼,该楼上下两层各十间,进深10多米。从清道光年间《东台县志》中的《溱潼水云楼图》可以看出,水云楼当年是楼台耸立,雕梁画栋,树木扶疏,风帆远近,景色十分雅致。据说,明代吏部左侍郎储巏少年时曾来此楼读书,故“南寺书楼”又称“南楼读书”,被称为“溱湖八景”之一。《蒋鹿潭〈水云楼〉命名新解》一文,认为蒋鹿潭“乡心寄雁,泛宅依凫”的所在地,即为溱湖岸边的水云楼。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登临水云楼,曾情不自禁赞叹道:“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水云楼风光秀美,恬静安然,真是一块读书的风水宝地。郑板桥登水云楼后也曾兴笔题下:“得来湖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的绝妙对联。郑板桥的对联大气,以意境取胜。而蒋鹿潭的词集《水云楼词》,则是以深情绵邈取胜。他们的笔墨无疑为水云楼增添了更多诗意。抗战时期,江苏省第一临时中学曾设立在这里,草堰师范也曾迁于此。抗战中后期,李长江部驻扎溱潼,在水云楼西建造了一座长江公园。年后,古寿圣寺被扩建为粮库,后寺庙和水云楼被毁。年,姜堰、溱潼两级*府投资复建了寿圣寺和水云楼,基本恢复古楼原貌,再现了“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离迷戏水凫”的美景。相传,在水云楼楼顶上盖有一块“金瓦”,凡从溱潼南面驶来的船只,驶过了今天沈高镇夏朱村就能看到“金瓦”闪闪发光。幸运的是,当年名楼被毁后,这块金瓦和寺内的一对石鼓、一块“歇草鞋”石碑,被有心人保存下来,水云楼重建时也物归原主。如今,站在重建后的水云楼上向东、南、北望去,依旧能看到大片水域,怪不得当初储巏登楼会心生一联:“一眼望三湖,湖南湖西湖北口。”只不过当时的三湖是指三个村落,而现在你也可理解为三片广阔的水域,这样就更有诗意了。根据当时的绘图,可知水云楼几乎四面环水,仿若一个岛中仙楼。此对联一出,几百年间无人能对,成为一大奇观。如果换个角度,登上今古寿圣寺的制高点——药师佛塔,则会发现寺庙建筑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顺序。水云楼则成为寺庙建筑群的制高点,整个建筑群被绿色拥抱,使人有脱俗出尘的心境。移居水云苦心填词
名楼因名人而更显风神气韵。经今人多年研究,蒋鹿潭的身影,在水云楼上显得更加丰满起来。那身影凄怆、萧瑟、孤独,却掩盖不了词人绝世的风华。回味蒋鹿潭的一生,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因填词而落魄的才子,令人敬仰的同时,又倍感同情。以至于金武祥《蒋君春霖传》说他:生而环异,讽诗十行俱下。性倜傥,自标置,不溺于章句之学。蒋鹿潭10岁时,随任职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生活在荆门。少年的蒋鹿潭少负隽才、不拘绳墨,屡屡不得志于有司,然所作诗赋压倒词坛前辈,故有“乳虎”之称。道光二十八年(),31岁的蒋鹿潭任淮南盐官。咸丰元年(),蒋鹿潭任东台富安盐大使。咸丰七年(),蒋鹿潭因母忧去官。因为他为人亢直不谐俗,人多忮之。又因其勇施予,资人缓急,渐至贫困,又因家乡江阴战乱,故暂居东台,以填词排忧。咸丰十年(),蒋鹿潭携妻子居于泰州,其妻居泰不久后去世。后蒋鹿潭结识了年轻女子*婉君,二人共同寓居于溱潼水云楼,并常往返于泰州与东台之间,留下了许多吟咏泰州的诗文。这在周梦庄的《蒋鹿潭年谱》未刊稿里有记载:蒋鹿潭罢官离开富安后,当已移居溱潼镇寿圣寺内之水云楼。这期间,蒋鹿潭写下了他最有代表性的词《满庭芳》,词前有小序: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竟日在芦花中。余居此既久,亦忘岑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未得”之句,不觉怅然。在这首《满庭芳》中他写道——*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菰蒲。谁识天涯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还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愁余。空自把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鱼波万顷,便秋风、难问莼鲈。空江上,沉沉戍鼓,落日大旗孤。这首凄绝哀怨、沉郁顿挫的词,写在他刚到水云楼居住没多久。当年七月,运河决,泰州里下河一带大水为患,村落沦为湖荡,蒋鹿潭泛舟芦花中,与乡人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未得”,遂有了写作初衷。可见,蒋鹿潭的心中乃是厌兵、思乡的。一句“谁识天涯倦客”点出了这首词的主旨。词句化用周邦彦“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的词义,表示山河飘摇、物是人非。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词人把眼前景象与心中愁思,不着痕迹结合一起,起到一种景语皆情语的效果。同时,词人又用“鱼波万顷”的悲切视角将其心中多年怨苦宣泄出来,描绘出了一幅无比苍凉的水上舟行图。莼鲈之思,本是适意而为,可是词人却因为兵灾,连家也难回了。他不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自己的小情绪,来抵达叙述目的,是其对于词这一类体裁的高超运用。此外,词人还在同时期登临过泰州的望海楼,写下了其吟咏泰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登泰州城楼》——四野霜晴海气收,高城啸侣共登楼。旌旗杂沓连三郡,锁钥矜严重一州。西望云山成间阻,南飞乌鹊尚淹留。海陵自古雄争地,烟树苍苍起暮愁。咸丰十一年(),44岁的蒋鹿潭从溱潼去东台刊刻《水云楼词》,此为蒋鹿潭之自定本。蒋鹿潭生前将词集定名为《水云楼词》,可见这段在水云楼的生活经历对他的重要性。夜书冤词绝望投水
蒋鹿潭在水云楼与*婉君共同生活的这段日子,充满了幸福与痛苦、充满了希望与绝望。但这一段不如人意的生活,却最终将他推向绝境。同治七年(),蒋鹿潭因家中无米,在*婉君催促下,于是他离开水云楼,前往苏州、浙江衢州寻求友人帮助,但友人都因曾多次救助而选择了回避。返回途中,在经过吴江东门外垂虹桥时,蒋鹿潭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说服*自杀),殁年仅51岁。今人沈尘色所作调寄《曲游春》,很好地表达了词人过垂虹桥的心境:怅望心头意,为谁人立雪,酒边梅侧?雪落云沉,忍那人音信,只添岑寂?雪地空留迹。一时又、鸿飞天黑。笑当时、水上清歌,不识无聊今日。堆积。休言愁极。念放浪天涯,清冷何及?一阕新词,纵红尘写尽,情牵难息。雪透窗纱白。肯折取、断残红萼?正无人、一念萦回:生难死易。关于蒋鹿潭自杀缘由和*婉君去向,晚清张尔田的《近代词人轶事》有详细记载:“鹿潭,先君子学词之师也。性落拓。官两淮盐大使。罢官,避地东淘,杜小舫(文澜)观察爱其才,时周给之。小舫之词,多出其手定。鹿潭素不善治生,歌楼酒馆,随手散尽。晚年与女子*婉君结不解之缘,迎之归于泰州。又以贫故,不安于室。鹿潭则大愤,走苏州,谒小舫。小舫方署臬使,不时见鹿潭。既失望,归舟泊垂虹桥,夜书冤词,怀之,仰药死。小舫为经纪其丧。婉君闻之,亦以死殉。余从嫂*亦家泰州,亲见婉君死状,言之甚悉。是亦词人之一厄也。鹿潭遗诗宗源瀚序,略及其事,而不能详云。”蒋鹿潭去世后,乡人缪荃孙、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楼词》(两卷)和《水云楼词续》《水云楼烬余稿》。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周梦庄先生的《水云楼词疏证》,以及谢孝苹的《水云楼词疏证》《水云楼故事》,《雷巢文存》等著作,为后人研究蒋鹿潭提供了重要资料。被誉为清词中“杜甫”
蒋鹿潭早期善于近体诗,风格上近乎李商隐。中年,废诗向词,遭遇太平天国战事后,风格大变,遂成一代词学大家。今存词首,存诗94首。蒋鹿潭寓居《水云楼词》写作之时,恰逢太平*与清*激战之时,双方在扬州一带来回争夺。泰州里下河一带虽未遭遇战火,但依旧能闻到浓浓的火药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鹿潭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生活穷困潦倒,故而多借溱湖水景托物言志,鸣发感伤之音。谭献在《复堂日记》盛赞蒋鹿潭词道:《水云楼词》,婉约深至,时造虚浑,要为第一流矣。又在《箧中词》中说:《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咸丰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杜甫)。“第一流”、“倚声家杜老”,谭献毫无吝啬地给了蒋鹿潭一个极高的评价,把蒋鹿潭看作是清词中的“杜甫”,把他的词作看作是“词史”。在艺术上,蒋鹿潭的词呈现“精警雄秀”的风貌。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就曾举例说:如《东风第一枝》云:“云影薄,画帘乍卷。山意冷,瘦筇又懒。”《木兰花慢》云:“云埋蒋山自碧,打空城、只有夜潮来。”又《前调》云:“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又云:“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纤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寿楼春》云:“但疏雨空阶,萧萧半山*叶声。”《鹧鸪天》云:“屏间山压眉心翠,镜里波生鬓角秋。”《凄凉犯》云:“疏灯晕结。觉霜逼帘衣自裂。”又云:“窗鸣败纸、尚惊疑打蓬乾雪。悄护铜瓶、怕寒重梅花暗折。却开门,树影满地压冻月。”国学大师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赞美说,《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比皋文、止庵辈超出许多矣。吴梅《词学通论》则将蒋鹿潭的词捧到了一个新高度:“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亦无愧色焉。”驿站
蒋春霖诗词选
《烛影摇红》天半楼台,月华未上先箫鼓。瘦腰无计避春愁,也逐歌尘去。迤逦欢游细数。试霞灯、谁家院宇。长陵小市,帘影钗光,一宵春聚。
绛蜡销迟,锦街夜色澄香雾。好游还有未归人,冷索梅边句。闲却西园俊侣。傍阑干、深杯自语。东风醉后,梦转瑶京,银花千树。《庆春宫》(秋宵露坐,时妇亡四月矣。)蚓曲依墙,鱼更隔岸,短廊阴亚蔷薇。露幂闲阶,微凉自惊,无人泥问添衣。并禽栖遍,趁星影、孤鸿夜飞。绳河低转,梦冷孀娥,香雾霏霏。
当时曲槛花围。却月疏帘,玉臂清辉。纨扇抛残,空怜锦瑟,西风怨入金徽。返*烧尽,甚环佩、宵深怕归。茫茫此恨,碧海青天,唯有秋知。《杂咏》海陵地卑湿,无山水色浑。城西有高阜,云驻鄂王*。鸿名重千祀,遂令培塿尊。仰瞩极云汉,俯视尽川原。天风聚万籁,时闻笳鼓喧。东南久用武,豺虎今尚存。千里接斥卤,被野禾黍繁。馈饷恃仓积,防御非空论。登临望烽燧,眷言思故人。《九日登岳阜》空城风肃雁声来,故垒霜清曙色开。备敌尚余全胜地,经时原仗出群才。游山轩盖秋仍集,横海楼船去不回。待摘茱萸寄乡国,隔江云树正堪哀。《壬戌中秋四首》(一)露席风灯乱,尘宵步屧香。酒怀乘月散,游兴得秋狂。记赠支机石,亲尝白玉浆。广寒仙乐境,无梦达巫阳。(二)
风景前年异,伤心此夜多。有人临水榭,犹喜看星河。凉信霓裳泠,秋声月佩过。琼楼归远近,仙桂老岩阿。(三)
莫信姮娥约,青霄与斗寒。可怜重离别,长负此团栾。我欲乘槎去,仙乎挹袖难。惟余孤镜影,霜鬓带愁看。(四)
碧落沉无信,朱颜去不留。忽传千古事,能闰一轮秋。可许排云下,相将跨凤游。长生灵药在,携手傲沧洲。《琵琶仙》天际归舟,悔轻与、故国梅花为约。归雁啼入箜篌,沙洲共飘泊。寒未减、东风又急。问谁管,沈腰愁削。一舸青琴,乘涛载雪,聊共斟酌。更休怨、伤别伤春,怕垂老心情渐非昨。弹指十年幽恨,损萧娘眉萼。今夜冷,篷窗倦倚,为月明、强起梳掠。怎奈银甲秋声,暗回清角!
《玲珑四犯》
(湘文既之浙,余亦东游,江空岁寒,念湘文当过常熟,结邻之约,几时可遂。)曳橹梦轻,平窗秋远,壶觞犹负清景。岁华归去晚,雁鹜惊霜冷,多愁更添旧病。又天涯、布帆催暝。逝水游情,夕阳官味,从古几人省。
幽斋记同佳兴。有灯前句好,帘外花靓。送君江上水,泪滴寒沙静。关河战罢余萧瑟,误松菊、迟来三径。成独醒。飘然去、鱼波万顷。内容来源:7月13日《泰州日报》
“深阅读人文周刊”
责任编辑:张熳 张虎林
美术编辑:顾晔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