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儿科肺系病证

小儿咳嗽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

二、治疗原则

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较重,加炙麻*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

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栀子、*连、竹叶清心除烦。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芪、*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蛇胆川贝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

2、急支糖浆每服5—10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

3、橘红痰咳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4、半夏露每服5—10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二、单方验方

1、紫苏、陈皮各10g,白萝卜汁12g。加水mL,煎成60mL,加红糖log,趁热温服。用于风寒咳嗽。

2、枇杷叶、桑白皮各10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3、鱼腥草60g,杏仁10g,桔梗12g。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4、川贝母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用于阴虚咳嗽。

三、药物外治

丁香、肉桂各3g,共为末。温水调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气虚咳嗽。

四、针灸疗法

体针取穴:天突、曲池、内关、丰隆;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

阴虚肺热型小儿慢性咳嗽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治法: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或养阴清肺汤加减,沙参、玉竹、甘草、桑叶、麦冬、扁豆、花粉等。加减:阴虚重加地骨皮、石斛、阿胶,养阴清热;咳嗽重加炙紫菀、川贝母、炙枇杷叶,润肺止咳;咳重,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藕节炭,清肺止血。

外寒内饮型小儿慢性咳嗽

症状:咳嗽气逆,喉中痰鸣,痰白质稀,易咯出,口不渴,四肢水肿,食欲减退,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治则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石膏、杏仁、厚朴、半夏、甘草等。加减:表寒重加桂枝、细辛解表散寒;痰鸣气逆重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粘色*加*芩、前胡、瓜蒌等清化痰热。

痰湿蕴肺型小儿慢性咳嗽

症状: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神乏困倦,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则治法:清肺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杏仁等。加减:痰涎壅盛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利气化痰;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纳呆者加焦神曲、麦芽、焦山楂,醒脾消食。

肺脾气虚型小儿慢性咳嗽

症状:咳嗽反复不已,咳而无力,痰白色稀,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不实,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则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芪、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加减:气虚重加*芪、*精,益气补虚;咳重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食少纳呆加焦山楂、焦神曲,和胃消食。

肝火犯胃型小儿慢性咳嗽

症状:咳嗽阵作,气逆,咳时面赤,痰*黏稠,难以咯出,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平素急躁易怒,舌红,苔薄*少津,脉弦。

治则治法:清肺泻肝,理气止咳。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等。加减: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痰黏难咯加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热盛伤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敛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gx/9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