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ldquo莫说相公痴,更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崇祯五年:公元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俱:都。绝:消失。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拏:通“桡”,撑(船)。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强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前面读了王世禛和蒲松龄的《崂山道士》,张岱和他们都是明末清初人,张岱年级更大一些,对明朝的感情更深,不为清朝做官,从事过反清复明的工作,后来肯定是失败了,隐居出世。

《湖心亭看雪》明面上是看雪,实际上肯定不是看雪,写景一定是为了抒情。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就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崇祯五年——能用“崇祯”的年号,一定是还怀着明朝的一颗心。大雪三日,不正像满清的统治,白色恐怖。更定去赏雪,是不想见人也不想被人所见。作者的所为是不是就是这样不能为人所见?但去了湖心亭中已有二人早到,是金陵人客此。相逢何必曾相识!金陵就是南京,明朝建立时定都的地方,这两位金陵人哪有客人的样子,倒像是主人,还邀请张岱喝酒,是不是暗喻了恢复明朝的决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我们后来人,都特别喜欢这篇《湖心亭看雪》,只是,没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

记住:三个毛念cui毳

雾凇沆砀hangdang

人生如xuenihongzhao雪泥鸿爪,这是个成语,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爪迹。比喻往事的痕迹。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练字几天,整体感觉有进步,字形还稚嫩!继续努力!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xt/10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