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坛有诗仙李太白,宋代词坛却没有词仙,大概是宋人没有取名号的爱好。但清代王士祯曾言:”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对此世人没有疑问。在后世心中,李太白和苏子瞻,一诗一词,就是站在文坛巅峰之人!
同是仙才,李白浪漫、奇绝,他就像那昆嵛山上的东华帝君般帅气,永远青衣飘飘,腰间的青莲剑闪着熠熠光芒;而苏轼的仙却是率直可爱,硬要给他配上一个仙人,那他就似年轻版的太白金星,谁又能说一边炖着东坡肉,一边吟诗作赋不是另一种神仙境界呢。
那当李白遭遇苏轼,当唐诗遭遇宋词,又会是怎样一幅巅峰对决呢?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和苏轼的两首作品,都是一壶酒、一轮月,一首是奇想自天外来的唐诗,一首是宋词十大金典之一,这一诗一词着着实实让后世犯了选择困难症,为难了千年。
1.先来看李白在多年前的一次与月交心: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李白应朋友之邀所作。开篇就是惊人一问,停杯问青天的诗人似有几分醉意,所以问的话也够醉人。三、四两句,道出明月和人的关系,人无法攀月,但月却能与人相随。它是那么皎洁,如飞空的明镜,照着天上的宫阙;让那云雾也发出阵阵清辉。
第八到十句,对着这轮明月,诗人产生了种种疑问:月从海上升起,但到了早晨它又去向了何方呢。月宫里的玉兔每日捣药一年又一年,寂寞的嫦娥到底和谁做了邻居呢?诗人连发两问,充满着奇思妙想。
接下来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对月遐想了一番后,诗人发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这两句出语奇丽,充满着回环错综之美,朗朗上口。“今人”、“古月”、“今月“、”古人“形成了一个时间上哲学关系,读来回味无穷。最后四句是由月及已的思考,时光如白驹过隙,只愿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负月下金樽。
2.如果说李白的奇思妙想已算得上是惊人,那苏轼在一个中秋夜和月宫的一场心灵对话,就更为动人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公元年的中秋夜写的这首词,至今已过了年,在这近千年的时光里,这首词成了世间多少人心中最美的中秋词。
全词同样以一个问句开篇,但在后几句中,对天上的宫阙有了更浪漫的想象。词人想乘风归去,又有高处不胜寒的恐惧,索性将将月、我合二为一,又加入了影子的意向,于是就有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绝妙意境。
词的下片是怀人,此情此景下,月圆人不圆。但豁达如东坡,又怎会让自己陷入无端的消沉不能自拔,于是就有了这安慰世人千年之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最后词人发出了中秋夜的最美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送给7年未团聚的胞弟苏辙,也送给所有天涯漂泊人。
注: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秋雨之夜,韦应物写下千古思乡之作,短短4句便令人动容!
白居易在庐山写下一首诗,短短二十八字,便成为千古绝唱!
看人要看人生的最低处,再苟且的生活,苏轼都可以过成诗和远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