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胡Qiánhú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前者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后者秋、冬二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薄片。本品气芳香,味微苦、辛。以切面淡*白色,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微寒。归肺经。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1.痰热咳喘,咯痰*稠
本品辛散苦降,性寒清热,宜于痰热壅肺,肺失宣降之咳喘胸满,咯痰*稠量多,常配伍苦杏仁、桑白皮、浙贝母等药;因本品寒性不著,若配伍白前、半夏等温化寒痰药,亦可用于寒痰、湿痰证。
2.风热咳嗽痰多
本品味辛性微寒,能疏散风热,宣肺化痰止咳。治外感风热,身热头痛,咳嗽痰多,常与桑叶、牛蒡子、桔梗等同用;若配辛温发散,宣肺之品如荆芥、紫苏等同用,也可治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煎服,3~10g。
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逆,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微寒,兼能疏散风热,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
典籍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微寒,无*。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甘辛,微温,无*,入肺、肝、脾、膀胱四经。主伤寒痰嗽痞满,心腹结气,解热开胃,推陈致新,亦止夜啼儿。
《本草害利》〔害〕此散有余邪热实痰之药,不可施之少血气虚之病。凡阴虚火炽,煎熬真阴,凝结为痰,而发咳嗽,真虚而气不归元,以致胸胁逆满,头疼不因于痰,而由阴血虚,内热心烦,外现寒热,而非实热,与外感者均忌。〔利〕苦甘辛寒,入肺、脾、肝、膀胱四经。宣散风寒而解表,下气降火以消痰。前胡主降,柴胡上升,性有不同。前胡治风痰,与半夏治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
药效随笔——前胡:
善于除痰满,降逆气,为清肺泻肝之品。肺热郁而痰浊盛,肝火炽而逆气横,借此苦泄之力,能获显效。与柴胡相较,柴胡外散,前胡下降,是其大不同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