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破句奇招
这一招,我认为这算是“打通任督二脉”的级别,主治写材料新人经常犯的毛病:啰嗦繁复的欧式长句。
核心要义:坚持使用谓宾结构,即保持最简单的谓语+宾语的句式,尽量不写任何从句,如果不慎写了,要尽量破开成为简单的句式。
胡诌一个例子:
作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因为授课形式的僵化而被极大降低学习兴趣的教学对象,采取多媒体形式、互联网资源和外部课堂相结合的多种受众喜闻乐见的措施为课堂充分增色提味,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有效做法。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欧化汉语的毛病:
1.句子结构复杂,从句多;
2.毫无意义的倒装句;
3.一大串修饰成分;
4.喜欢用被动式;
5.太多结构助词。
试改之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媒体形式、互联网资源和外部课堂,为课堂充分增色提味,改进了僵化的授课形式,提升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这是普遍有效的。
再比如,“员工对董事长在大会上的讲话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改为“员工对董事长在大会上的讲话反应热烈。”
再比如,“调研小组对当季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普查。”
应改为“调研小组普查了当季水稻种植情况。”
这是一种将中文原本的优势——简单明了的动词,盲目滥用为“万能动词+名词”的欧式句式。
看到了吧?欧式语言是“一串串”的,像葡萄一般,每一串都有很多修饰,层层累加。
如果滥用到中文中,就会产生很多个“的”,看得累、读得更累。
应当还原汉语的地道表达方式,是“一节节”的,像竹子一般,句式不长,结构简单明了,而表达能力丝毫不亚于欧式语言风格,同时更易于理解。
此法的本质,是回归汉语地道表达。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汉语在大量外语译作的影响下,句式变繁复,大量使用不自然的前后缀组词,导致读起来特别“不爽”,也即啰嗦、拗口,也增加了阅读时的难度。写材料应当运用地道汉语,使朗朗上口、明白晓畅。(欲进一步阅读,参见《写材料应当慎用“材料语言”》)
第二招:对标铁律
写材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凡动笔之前,必先与上级精神对标,确保每个观点甚至每句话都其来有自。
主要参考的资料是:上级文件、上级讲话、各类法规。
讲话类的材料,要注意引述权威讲话。
重要提法一定要保持一致,不得瞎提口号,这也是有明令禁止的。
建立一个名词解释库很重要,包括各级的重要提法,以及本单位的一些惯用说法,随用随查。
第三招:校核神功
没别的方法,就是读。
字面意思的读,大声读,读出声。
读个一遍,基本上能查找出90%读错误,读第二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检查逻辑是否严谨、语义是否晓畅、是否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等等方面。
“读两遍,比看十遍都有用。”若干年后年轻的我才明白前辈的话。
因为本质上,语言就是用来读的。
第四招:虚实大法
“写材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虚和实的关系。”一位老前辈神秘地告诫我。
“此话怎讲?”我好奇心一下子被激起来了。
老前辈遂运气行法,大吐真言,告以口诀三条。
一曰“以虚带实”,就是“思路(虚)+举措(实)”模式。
二曰“因实成虚”,就是“做法(实)+效果(虚)”模式。
三曰“虚实相宜”,就是该虚的,不能随意参杂实的东西,该实的地方,不能随意参杂虚的东西。比如写工作汇报类的材料,就要特别注意“实”。
忌讳讲一句实的工作,又插一句虚的议论,把握不好容易显得不伦不类。
第五招:辩证秘诀
主要用在出观点的时候,如果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剖析,有很多好处。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领导经常喜欢讲把握几种矛盾关系。
比如“当前”与“长远”、“绝大多数”与“关键少数”、“中心工作”和“全面建设”、“打基础”与“管长远”、“大道理”与“小道理”等等。这不仅是语言风格,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全面、深刻、准确理解和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