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执业药师考试还有51天
◆◆◆
中药知识一
知识点:乳剂制法
干胶法:胶+油,再入水,
脂油4:水2:胶1,挥油2:水1:脂1
湿胶法:乳+水,再入油
新生皂法:特殊辅料——三乙醇胺
影响乳剂因素
性质:HLB值
乳化剂用量:0.5~10%
分散相浓度:50%
介质粘度
贮藏及温度:50~70℃
器械及方法
微生物污染
不稳定现象
分层:可逆
絮凝:可逆,δ(zeta)电位引起
转向
破裂:不可逆
酸败:不可逆
乳化剂:
表活:非、阴、阳
高分子:胶
固体粉末:
锌OH、钙OH、硬镁---W/O
镁OH、铝OH、二硅、硅土---O/W
起昙、昙点:聚氧乙烯基的(就是吐温),温度一高,溶解度瞬间下降,下降的那个温度点就是昙点,(其实就是溶解的物质析出,澄清液突然变浑浊)
HLB值(越高越水)
3~8W/O
7~9润湿
15增溶
8~16O/W
中药知识二
知识点:败*散中药方剂简介
组成
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三十两。
或是:
柴胡、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一两(30g)、甘草半两(15g)。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治证要点。
2、如气虚明显者,可加重人参用量,或加*芪以补气益虚;
若肢体酸楚疼痛者,酌加威灵仙、桑枝、防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若咳嗽痰多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
若用于风*瘾疹,可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
方解
1、本方证为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表阳受制,肺气失宣所致。
2、外邪袭表——卫阳受制,邪正交争——憎寒壮热、无汗。
外邪客于肢体、骨节、经络——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风寒夹湿犯肺——肺气不宣——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
虚人外感风寒夹湿——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
故其治法宜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功能主治
1、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呕哕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3、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败*散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事项
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综合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药物的口腔吸收特点
1.口腔粘膜分布着许多血管,在粘膜内层形成大血管网,药物经过口腔吸收后,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随血液循环由全身分布,不存在胃肠道吸收后遇到的首过作用,口腔每天分泌1~2升唾液,其平均pH为6左右。
2.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膜由脂质体构成,故能充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其吸收属于被动扩散机制,与分配系数很有关系。
3.口腔给药法可将舌下片放于舌下,也有将口腔片置于面颊与齿之间,这些片剂中的药物被唾液溶解后,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对于胃酸中灭活或首过作用大不宜口服的药物,应考虑从口腔吸收。如硝酸甘油是一种酯,认为口服后能水解,以致到达循环这前即失效,另一方面也因硝酸甘油脂溶性好,口腔吸收的速度快,能迅速秦效解除心绞痛,故以口腔给药最为适宜。
药事管理法规
知识点:麻醉精神药品经营企业资质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储存条件;
2.有通过网络实施企业安全管理和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营信息的能力;
3.单位及其工作人员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的法律、行*法规规定的行为;
4.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定点批发企业布局。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定点批发企业,还应当具有保证供应责任区域内医疗机构所需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能力,并具有保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经营的管理制度。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执业中药师备考知识点特供(4)
执业西药师备考知识点特供(4)
执业中药师备考知识点特供(3)
执业西药师备考知识点特供(3)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