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习惯上又将少林拳作为外家拳代表,武当拳作为内家拳代表。武当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注重内炼内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术功法。太极拳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考察太极拳与武当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历史上,拳法被道门视为末技,在社会上统治者忌讳,加之文人雅士对其不甚了解,也将其视为不入流之物,故志书典籍载之甚少,况又经乱世践踏,传统太极拳几近断代灭绝。
因此,研究此课题困难重重。
本课题以史为证,以述为主,兼加议论,紧扣太极拳这一文化体系的内在规律,从宏观综述入手,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太极拳与武当山的关系。课题共分八大问题,基本上理清了太极拳产生于武当山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历史事实,理清了当代各派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的关系,并从民俗角度旁证了张三丰创拳的史实,还从太极拳拳理与道教文化精神及老庄哲学的关系上做了深入探讨,应该说是思路清晰,大势明白,史料丰富,论证确凿。最终结论是,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立者,目前流行的太极拳均源自于武当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
一、道教圣地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谢罗山、仙室山等,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从战略位置上看,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又兼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武当山”名的由来,与历史上兵家以武当为屏障抵挡外力有关。武当者,武力阻挡也。
武当道教认为,“武当山”的得名与真武神有关。相传,武当山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谓,故名武当山。还有学者认为,“武当山”名源于“北方玄武龟蛇之神”或“玄武七星”,或由“巫”(武)“载”(当)假借而有“武当”等多种说法。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汉武帝的将*戴孟,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曾隐此山修炼。东汉末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中心。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山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晋朝的谢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刘虬等均弃官入山修炼。
《誓愿文》记,被佛教尊为“天台宗三祖”之一的慧思,六朝时入武当山访道。《神仙鉴》记,蜀汉*师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房中甫撰的《扬帆美洲三千年》记载,在美洲秘鲁的山洞内发现一尊手提铜牌的五世纪造的裸体女神像,铜牌上铸着“武当山”三个汉字。可见,在南北朝时,武当山已流传海外了。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认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儒释道)之首。而使武当道教受到皇室重视的还有姚简。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皇帝下诏于天下名山大川祷雨,俱未感应,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遂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诸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赵恒于天禧二年(),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祟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赵祯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著名道士邓若拙、房长须、谢天地、孙寂然等入山修道,宣传道经,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香火盛旺。“三月三日,相传神始降之辰,士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叶云莱、张守清等迅速发展教团组织,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历代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鼎胜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长孙朱允文继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一举夺取他侄儿朱允文的*权。为巩固*权,朱棣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他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王进在元代旧址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靖三十一年()遣臣率湖广*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明朝皇帝为直接统治武当道场,自成祖始,历代都遣内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的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成祖从全国钦选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当山办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土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同时,把武当山数百里山场赏赐给道观,调名(户)犯人到此耕种,供赡道士。永乐至隆庆年间(—)曾遣22名内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钦授提点名,分管各宫观。到嘉靖(—)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络绎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但在民间,各地信士到武当山的进香活动仍十分兴盛。民国时,国民*地方*府曾准备开发武当山,但由于国家动乱,资金不足,武当山更加衰败。至新中国成立前,到处是破庙残基,狼藉一片,教团组织日衰,宗教活动几乎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和*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策,武当道教发生了很大变化,道众们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武当道教得到全面发展。年,成立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组织,制定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章程》和各宫观管理制度,国务院把紫霄宫、太和宫收归武当山道协管理,并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二、武当武术概论
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武术又称武当内家拳法,它产生于武当道门,以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具有注重内炼修为,以武演道,以柔克刚等特点。武当武术的主体内容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称此三大拳种为武当内家拳派三大支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派的总代表。
武当武术源流
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门内道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武当山位于华中腹地,紧靠秦巴山脉,背依神农架,面临汉水。山势奇特,风光秀丽,自古就是道教修炼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全国道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尤其在明代,武当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武当道教祀奉的主神真武是北方水神,传说他具有赴汤蹈火、仗剑除魔、消灾祛病、驯服猛兽、呼风唤雨、御气飞行的特异功能。据史书载,春秋战国时,老子的弟子尹喜,得老子所授《道德经》后,辞官修道,辗转到武当山三天门下隐遁,开创了武当山修道养性之先河。汉武帝命将*戴孟到武当山采药,从此弃官学道,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能日行七百里。汉末殷长生入武当修炼,得太阳神丹之诀,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晋代谢允,弃官入武当修道,得冲寂之妙,能飞行于绝壁。唐吕洞宾擅剑术,畅游武当。唐李道子等创太极功。李道子,江南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修炼,所传太极功,名先天拳,亦名长拳。此外,还有诸葛亮、陈抟、邓安道、田蓑衣、张道贵等前贤人德,在此修功炼性,得道成真。这些高真的修炼活动,孕育了武当内家拳法的诞生。
武当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还与道教门派相结合,唐宋时就形成了武当武术的四大门派——龙门、天罡、太乙、清虚。四大门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龙门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清虚主手。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时中华武林已形成九派,以佛道九大名山为宗,分为武当、少林、峨眉、青城、崆峒、天山、雪山、华山、昆仑。而宋元,由修真有成就的九派组成“九脉燕阵”,龙虎堂为九派之尊。而龙虎堂中,半数是由武当派担任主持。
而真正将武当武术弘扬光大,泛化于俗的当是元明时期的武当高道张三丰。张三丰,又名全一,字君宝,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年)。他道德崇高,精通三教经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遍游名山大川达30余年,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承陈抟、火龙真人真传,通晓道门天元、地元、人元三种人丹修炼之旨,“既精少林,又复从而翻之”,创武当内家拳法。《明史·方技传》载:“永乐四年(年),侍讲学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先后多次请其进京,他都避而不见。明代皇帝先后尊他为“真仙”、“真人”,并为他在武当山敕建规模宏伟的遇真宫,铸塑鎏金铜像安奉,遣六品提点官住庙率众焚修,加以崇祀。张三丰写有大量著作,后人辑刻为《三丰全集》存世,其中有大量的内炼丹诗。此外,张三丰还开创了“龙行大草”、“太乙神剑”、“太极十三式”等功法。由此,奠定了内家太极拳祖师地位。元明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扼杀,武林传统九大派只好把“一脉真谕”刊刻,封藏石壁,封法年。但张三丰所创太极,却以“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为目的和特点而流传到社会,泛化于俗。其基本线索为:由张三丰传山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蒋发,蒋发传拳至赵堡镇,形成赵堡太极,进而繁衍为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李派太极等;另一路主线由陕西王宗传浙江张松溪,由张松溪下传数代至王征南等,形成松溪派太极,亦称为南派太极。其它武当道门传统功法有,传入东北的三丰自然派和太乙铁松派;传入北京的太乙神剑门;传入江南的功家南派;传入山东的紫霄玄真门;传入天津的犹龙太极;传入云南的乾坤门;传入武汉的榔梅派、纯刚拳;本山流传的三天门悟性气功,以及太乙五行拳等等。这些功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与其它门派功法互为影响。明清时期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在功理功法上与武当内家拳具有显著的相同性。它们或派生于武当内家拳法,或受了它的很大影响。因此,我们也将其称为内家拳法,归入以武当武术为代表的内家拳法体系中。
武当武术功理功法及特点
武当武术根植于老庄哲学,兼容并蓄了传统中医、书法、兵法、宗教、武术、天文、养生等优秀成果。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功理精深。其功法奇妙,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
(一)拳法自然,以武演道。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的必然法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武术,强调“拳法自然”。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道德经》、《易经》、《*庭经》,是指导其行功内炼的理论经典。武当武术来源于道士追求天人合一,长视久生的宗教实践,把人体看成为大宇宙相对应的一个小宇宙,其修炼目的就是要使大小宇宙相通相融,共振共应。在行功过程中,远取诸生,取其意,学其长,利其行,讲究阴阳平衡。在技击中讲究以柔克刚、守柔处雌,甚至功法名称都取自于老子《道德经》里的概念。武当武术产生的基础、行功目的、功理功法主体、行功方式特点,以及功法概念名称等等,都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精神。它既是以武入道的方式,又是以武演道的形式。是道家理论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表现。
(二)重在内养,性命双修。
道教中人希冀通过养生修炼,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道教的养生术颇多,但首推内丹功法。即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运用阴阳去烧炼,可使精气神凝聚成圣胎,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亦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的过程。道教徒为实现这一目的,便要苦练养生功法,使内丹养生功法达到高妙境界,自然就会产生神力和自发功法。
其与武术结合,就形成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功相融合的机制,进而产生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炼精神气力功”。同时,建立了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脉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从而形成丹道武学这种动功内修之程序。一方面可以挖掘人体防身御敌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动作及御敌形式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攻防锻炼与养生修身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不仅如此,内养也实现了内壮,为行拳时的外柔内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灵巧技击,柔弱胜强。
武当武术是内功和动功的统一,具有精妙的技术特点。这种功能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创造性,较之外家技击功夫有着质的飞跃。古今中外技击,无不讲力量、速度与强度,大胜小,快胜慢,强胜弱。惟独武当武术相反,它以老子哲学的辩证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反传统而行之的技击技法,其功理功法中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小胜大的运动方式及虚实变化的手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东方技击理论和实践,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这正是武当武术区别于其它武术流派的根本所在。
武当武术的技击层次有“借力打人,自发动功击人,以神打人”等阶段。其动作特点不尚拙力,顺其自然;注重行圆取象,炼气凝神;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行如蛇,动如羽;沉肩坠肘,虚心实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滞,中心安适等等。其技击特点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避实就虚,引进落空;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后发先至;圆弧运动,整力打人;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等等。
武当武术现状
武当武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家拳派代表,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异彩。它在人们的养生健身和文化交流方面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由张三丰太极十三式传承繁衍出的赵堡、陈式、杨式、吴式等各派太极拳,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承。世界范围内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以千万计。另外,由太极拳改良和受道家哲学影响所产生的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也以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兴起。与此同时,武当内家系列其它嫡传,诸如太乙铁松派、太乙神剑门、犹龙派、松溪派、自然门、功家南派、清虚派、乾坤门、纯阳门、龙门派等等,所传授的拳法、掌法、丹功、气功、刀枪剑棒等器械功法计达百余种,也在全国各地活跃传播。伴随着武当内家拳普及推广、百花齐放局面的到来,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也在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武当武术一定会抖落身上的历史尘埃,拂去神秘的面纱,完全显露出其真龙圣像,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三、武当山古代高道修炼活动及成果
有关武当山高道修炼活动及其成果,我们不妨看看明代任自垣编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的有关记载:
按:《图经》:“武当神仙窟宅,自*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又曰:“学道者常有百数,心有懈替,则为百兽所逐。”夫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今考之其传记,询诸前辈,闻得一二,录之于此,以备山中胜概云。”
本篇所记51个高真大德,起自周朝,终自明代宣德年间,前后两千余年。51个高真中,冠于神仙名号的有8个,冠于官衔的有3个,冠于隐士的有2个。从这些高道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当道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武当山道教源流历史悠久,高人辈出。正如《图经》所言:“武当神仙窟宅,自*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二、高人的共同性有以下几点:(一)以《道德经》、《易经》为指导,精心修炼。最早修炼者尹喜是老子的学生,自然以《道》《德》二经为圭旨;陈抟诵《易》清修;邱玄清“《*庭》、《道德》不辍于口”;孙碧云“探《周易参同》与夫儒释诸子史书”;李时中“从高士学读《周易》、《文庚》、《庄》、《列》诸子书,无不涉览”。由此可以看出,武当道场乃名门正道。(二)高真大德道法方术高超,有预测福祸的、自明生死的,有医术高明的。他们的证果都很实在,基本上都是长寿善终无疾羽化,他们的寿域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是非常出类的。(三)高道们内功修炼境界高深。戴孟“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殷长生“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叶济“虽历四时,衣服不变,飞步云烟,人莫近之”;谢允常“能飞行绝壁”;田蓑衣的蓑衣,“隆冬则真气如蒸,盛夏则温凉如玉”;谢天地“绝粒不食,步履如飞”;曹观妙罹兵难后“白膏凝肤,略无腥血”;李素希羽化时“旨齿皆青”;张三丰“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等等。从以上高真大德的修炼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追求长生久视、天人合一时所达到的高深境界;同时从他们的表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内功修炼的深度和厚度;我们更不难看到内家拳法及太极拳静功内炼的原始风貌和神奇效果。
四、武当内家拳法体系
武当内家拳法在武当道人修炼的基础上而产生,而且不断丰富和完善。元明清时期,随着武当道场的兴盛——顶峰——衰落,武当内家拳法门派拳种骤增,且由宫中流传到民间,并向全国散布。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挖整出29个门派,种功法套路,呈蔚为大观之势。
从以下所罗列的武当内家拳法门派及功法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当内家拳法历史悠久,其源流相当一部分可追溯到唐宋以前,大多追溯在明代;历史上散流范围广,北到辽宁、哈尔滨、内蒙,西至新疆、甘肃和陕西,西南至四川、云南、广西,南至广东,东至山东、浙江、上海,华中、华北和陕西更是传播中心。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优秀功法已永远遗失,有些尚未挖掘整理出来,有些已独立出书,或是在其它武术报刊中登载。本处所辑录精选的主要是《武当》杂志25年来的挖整功法。实事求是的说,有些功法泛化于俗,也有些功法是近现代人创编的,这除了说明有部分虚杂外,更主要的是说明武当内家拳法影响深广。但整体上主体的功法门派都是渊源有序,理法分明,古朴原始,充满了内家拳的风格特点。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是不虚之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武当内家拳法体系门派众多,拳种丰富,实为博大精深。纵观现已挖整出来的29个门派种功法套路,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道教文化是其理论基础。
(二)修炼注重动静结合、内修外炼结合,尤其注重内炼。诸如太乙铁松派等。
(三)实战技法精妙,强调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点化拿解。诸如太和门功家南派等。(四)太极拳类似功法较多。诸如太乙五行拳、玉环桩等等。
我们想说明的是,在这个百花争艳的内家拳花园中,产生出太极拳这一奇葩是毫不奇怪的,是自然天成的。
五、张三丰创太极拳
(一)张三丰在武当山的活动及遗迹
有关张三丰在武当山的活动,我们还是看看相关的史籍记载:明·任自垣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张宇初著《皇明恩命世录》,明·方升纂《大岳志略》,明天顺年间的《襄阳府志》,以及清人汪锡龄著《隐镜编年》等等。
(二)张三丰创内家拳
关于张三丰创内家拳法,文字记载最早、最具体、最详细的要数*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记述了创拳经历,内家拳传承关系,内家拳的技击特点和效果,以及练拳人的品行修为,行文生动贴切准确,极符内家拳特点。但文中说张三丰为“宋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有失史实。似模仿宋太祖召陈抟、永乐召张三丰之故事。这里可能是*宗羲不了解情况,道听途说,也有可能因避清文字狱嫌,或者寄托了*宗羲反清复明的理想和情感。而“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既有合理、又有失实的地方。合理的是“夜梦玄帝授拳”,夸张的是“以单丁杀贼百余”,况且以张三丰的道德之心,绝不可能而为之,至多是将众制服。
(三)张三丰太极法诀
古今来,太极、形意、八卦门中的拳经可谓多矣,而托名之作也不在少。此处所录张三丰拳经,皆以可信者入录。所谓可信,依据在于:一、古今在武当派内部基本遵循和公认;二、来自经典:三、经过考证论定;四、出自某门不变之古训。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代表。内家拳不是创编、生造出来的,它是由内功修炼到一定境界,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炼精化炁、炼神还虚后产生的自发动功。这种功夫是人体潜能的极致开发,其能量之大,变化之快,神奇莫测。这种天然的自发动功是内家拳的本体,而它与外家拳理的结合,或取或背就产生了太极拳。而张三丰正是“复从翻之”创造了内家拳。因此,我们说内家拳内炼功夫非常深厚,这一点从“张三丰太极法诀”中就可以看出。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其大部分内容迄今不见于各家太极拳论之中,所见者仅为张三丰有关行拳的部分论述,这似可说明后世拳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炼丹的意义淡化。而它的存在,不但可以对修习太极拳者起到拨乱反正,返本还源的作用,而且对考证张三丰创拳和太极拳的历史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关键性作用。
(四)张三丰太极拳论
1、张三丰《太极拳论》
2、张三丰承留
3、十三势歌
4、打手歌
5、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6、太极拳经
(五)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四明(宁波古称)内家拳,相传为武当丹士张三峰所传,十六世纪盛行于浙东一带。宁波知名者有张松溪、夏枝溪、王征南、*百家等。
因为赵堡太极拳较完整和系统地保留了元明时期张三丰所传承的太极拳术,所以用它与隐伏了近一个世纪,且古朴儒雅、实用无华的四明内家拳相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同源所出,根本相亲。
一、两者具有拳艺技术特点的相似性。赵堡太极拳以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遗留的拳经、拳论为理论基础指导拳艺。它的技术特点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静制动、以慢制快、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并要求轻灵圆活、顺势借力、巧擒妙用、抖扌列弹发,拳架较陈式太极拳柔和。
四明内家拳的技法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技术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穿化闪避、借力消劲、后发先至、得机决胜。其指导思想是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二、赵堡太极拳中特征拳式“金刚”(包括斜金刚)有5个,四明内家拳的“顺风捶”套路中“金刚捣捶”拳式有2个。这在其他“内家拳”流派中是没有这个拳式动作的。
三、四明内家拳与赵堡太极拳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有65个之多,占赵堡太极拳75个拳式的86.7%(65/75)。相同或相似的式名如下表:
四、在四明内家拳与赵堡太极拳的拳式名称对比过程中,有些拳式是通过苦苦思索和仔细核对,才确定两者的相似性。
通过上述的对比,我们认为,赵堡太极拳与四明内家拳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以及同源的可能性,还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传承关系。假如以赵堡太极拳为基准来进行对比,那么,四明内家拳很像是南派太极拳。
六、武当太极拳泛化于俗的体系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太极拳各门派尊张三丰为拳祖有两个显证:一、各门派均不同程度地流传或传抄有张三丰的拳论谱诀,如《张三丰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十三势歌》、《打手歌》等十余首谱诀,并奉为经典;二、在习练层面,各门派研习太极拳至高层境界者,均依据张三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主旨,自发从内丹养生学角度来研探太极拳,践行张三丰太极炼丹思想。除此之外,从太极拳各门派代表传人的拳学著作及活动,也可以看出太极拳各派对张三丰的崇敬。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的太极拳界,除陈式拳派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拳派均认武当张三丰为拳祖,尤其以杨式、赵堡拳为最甚,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此两派拳传播面较广,习练人数多,拳理源流历史研究得透澈明晰,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许多伪证,另一方面,五大派的传人多以张三丰内丹修炼为指导,习练太极拳切身体会到了以张三丰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宗旨,从而坚定地认为张三丰为拳祖。
七、太极拳与老庄哲学的关系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拳种,它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生长、盛行于民众之中。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以及它内功的锻炼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哲学思想以至后来道教的一些养生修炼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道家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太极”一词源于道家著作
《易经》的哲理是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因为《易经》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根本。不论儒家还是道家,其思想渊源皆出于《易经》。无疑,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也离不开《易经》的基本思想。但是,形成太极拳的某些具体概念和思想并不是直接从《易经》中来的,因为《易经》中并没有“太极”一词。哲学史家考证,“太极”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不为高”,之后被解释《易经》的《易传》收录,故《易传·系辞》中的“太极”概念来自《庄子》。因为《易经》早于老庄,而《易传》则晚于老庄,《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距七八百年。所以,我们说“太极”的观念,来源于道家。“阴阳学说”也本于道家和阴阳家。春秋末期的老子才提出阴阳是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庄子继之,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全和,而物生焉。”太极阴阳说是道家的宇宙观,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即太极。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也是个太极,生物各自有一个太极。太极至广大,尽精微。阴阳,则是太极这个整体中所包涵的两大要素。
(二)“太极图”创于道士之手
“太极图”与太极拳关系可谓极其密切。太极图的整体性及其阴阳互根、阴阳对称、阴阳变化中的螺旋形式等等特征,都与太极拳创编者的构思切切相关。陈鑫论太极图时也说:“万物皆由此出,万物皆由此生”,“拳莫能外之”。但他因袭儒家旧说,认为“太极图最早见于周大子(敦颐)《周子全书》,所作“而非希夷”等等,却把事实搞颠倒了。其实,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中之“图”,以及其“说”,都是从道士陈抟(希夷)那里改头换面抄袭来的。从中国哲学史中,不难看出中国历代儒、道、佛三家是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的,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周敦颐所处的北宋时期,儒家对佛、道的态度上也是分有三派:一派独尊儒术,反佛道?一派主张三教融合;另一派口头上反佛道,而暗地融合佛道,周敦颐就是第三派的代表人物。周的《太极图说》就是这种融合观点的代表作,表面上说成是儒家的思想,与道家思想毫无关系,其实,它与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这有史实为证。先说其“图”,载于《周子全书》的“太极图”,根椐明清许多学者考证,此图系以道教的《太极先天之图》和《水火匡廓图》为蓝本和基本材料而制成,不仅如此,周敦颐还与道士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他的“太极图”,即师承于北宋初的道教学者陈抟。此事南宋朱震《汉上易解》中即读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明末*宗羲则论证周的“太极图”来源于陈抟的“无极图”(二图比较,图式完全相同)。
(三)太极拳理与道家思想
《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云》:“其书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于*老”。从此序言乃至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太极拳的创编者的入手点利落脚点,均未离开道家的哲理和道教的身心修炼之术。虽然该书大量文字是标榜儒家之说,但其中创编者的构思、拳理中许多重要论点及锻炼要领确是出于*老思想。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太极拳代表人物的世界观受道家思想影响。
张三丰为武当道士,著名的道教学者、文艺家,他精通儒释道,主张三教合一。他在总结先贤前辈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练功体验,创编了太极拳,他是太极拳发展的集大成者。陈氏太极拳先贤陈王廷在“叹当年披坚执锐……”诗中,满纸都是道家的仙大道观和自然观。而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末尾末页最后一首《五言俚语》中的结论性的几句话“道真的朴后,就是活神仙”,与陈王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中充满了道家的哲理
道家的世界观认为,一个“得道者”应该是:其一他能与自然界协调地生活,其二他做每一件事都能获得成功。因而他就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自然界(包括自身)的观察并揭示其规律,即道。
3、道教的内丹修炼术,是太极拳内功的依据。
道教养生术的精华,在于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内分泌腺体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三宝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所以道教徒做功,不论是作导引吐纳功法或静坐修炼功法,其重点多放在修炼下丹田,又称正丹田。也指会阴穴之上,命门穴前下,小腹之内的性腺系统。因为人的性腺系统功能的提高,会使人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重要过程,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
而太极拳的内功,与上述道教修炼术的理论、要旨、修炼方法及重点等等,几乎完全一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谈及练拳要旨时曾云:“存于中者,如道家所言,积精累气,积气归神之谓也。人能精气充足,则心手眼俱到,无论任何运动,精神自足,绝无弊病之态。刊于外者,如孔子赞老子曰:老子其如龙乎……”《图说》中之《任脉督脉论》,正是论述道家修炼内丹之河车搬运功法。而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丹田内封诸功法,也正是河车搬运功法之基础功,即炼精化气之法门。
八、张三丰的传说
有关张三丰深谙拳道的资料及传说,除方志碑刻历史文献外,还大量存录于正史、稗史及当时的笔记、小说中,足见张三丰影响之大。这里从稗史和口碑的民俗化角度看一看张三丰其人。
可以说,民间传说和稗史来源于生活,亦反映了现实生活,不否定其中有夸张的成份存在。但它却是历代口口相传、如是我闻的一种口碑,成为了一种共认不讳的看法。武当山地区流传着大量张三丰的传说,其中有关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故事所占比例甚大。此处所精选的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事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武当山的历史是吻合的;故事中所描述的创拳及武功虽有夸张成分,但与内家拳拳理、风格特点是天然相符的。因此,我们不妨从民俗角度来看看张三丰其人其事。
武当山下,玄岳门附近有座遇真宫。遇真宫后有座张爷庙。庙内庙外有:九龙朝风,黑虎归洞,三山九树,水绕玄关,犀牛望月,青龙入海,白虎巡山,石桥仙遇等八大景致。原来,中国武术内家派武当拳,就是从这座庙里传开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