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烟起
作者:张纯汉
环宇何寥廓,吾家住彩烟。
攀萝登峻岭,洗屐有流泉。
具有东南山水之“眉目”美誉的新昌,显然多名山、秀山和神山。因此,以“山”为名的村名和地名就数以百计。而以“山”为名的镇,唯“回山”一地。
初
识
回
山
应邀参加由回山镇人民*府和回山乡贤参事会组织的“七彩回山田园小镇”采风活动,便有意识地对回山这方水土进行试探性浅表层的解读,却发现那里积淀着不少深层次的、让人沉思故事。
回山,又名烟山、彩烟山,亦作廻山。
凭直觉便可猜得,那里应是一处峰回路转彩烟缭绕山水优美的佳境,或者是一座不为外人所知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而事实上,那里的确是一片群山环绕、视野开阔并远离尘嚣的独特的台地风光。
回
山
历
史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上苍的有意安排。大山深处的这处烟彩之地,于年前被皇家杨氏所发现,并成为其繁衍生息的土地。
回山杨氏的历史,虽比东汉时南洲的丁氏要迟些,但却比新昌始建县要足足早年。
回溯踏马而来的杨氏,其来此的目的竟是躲避充满刀光剑影和腥风血雨的宫廷争斗。沿途布满艰难险阻,所经之处都是危机重重的生死关隘。
让人扼腕叹惜的是,原以为“绝处逢生”已在眼前,仍逃不过一场“生死劫”,从而这世上又添了一首《长恨歌》。
预知回山的这段历史,必须再提回山杨氏。
回
山
杨
氏
据史载,随着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害,隋越王杨侗在洛阳继位不到一年,又被王世充废杀。武德二年(),其子歧、白出逃。
杨歧逃往江西袁州,杨白(荣王)偕韩妃逃福建,舟行至剡溪上游,舍舟入丛山而迷路,至一荒村,暮色苍茫,乡人云:前面还有三十六渡,渡渡要脱裤。
贵为王妃的韩妃本已身心交瘁,哪能还经得起这般羞辱性的折腾?在感知前途无望的悲境下,韩妃愤而自缢(一说投江)于山下(即今韩妃村处)。
也许是天本不该绝杨氏,悲痛欲绝的杨白草草掩埋了韩妃之后,又攀山越岭,不意间进入了“彩烟山”,这方与世隔绝的神土地,才得以隐居了下来并繁衍生息。从此,一代又一代的杨氏后裔过着平静的耕读传家的乡居生活。
如今,单就新昌一邑的杨氏人口,就约达多人,皆系杨白在回山繁衍之后裔,且半数以上世居回山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在回山杨白当年的隐居地,建有保应庙(白王庙)。
元·董旭对此有诗云:“庙食空山八百年,衣冠犹是李唐前。汴河十里垂杨柳,何如松阴数亩田。”
这该是诗人总结杨白前后半生的荣辱得失,再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后得出的人生结论。
高贵与低贱,富贵与贫穷,孰尊孰卑孰是孰非委实不好定论,人不必一味追求荣华富贵,也不必空图虚无缥缈,更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生活路径。
映
象
回
山
在我的印象里,回山人民向来是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劳淳朴、热情善良的代名词。
而有人说那是因为那方天然贫瘠的土地,只有勤劳才能图个温饱,又因为是粘性土的属性,才有了那份热情。
这也许是一句玩笑,说不定还带着点某种轻视的意味。但我认为,此话无意中也道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哲理或常理。
你想,就算给你一方沃土,如果不吃苦耐劳,粮食能从天上落下来?就算热情善良好客是土地的属性,不热情善良好客哪来的四方宾朋?更何况热情善良好客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优良美德吗?
回
山
属
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而,这里我更想表达的还是:这“属性”不仅仅局限在泥土的“物质性”上,更主要的是在由皇家沦为平民之后那种“精神性”的嬗变上。
试想,享受过荣华富贵皇家生活的杨氏子孙,一下子沦为逃难的难民,并最终奇迹般地得以生存下来的秘籍是什么?
不就是这方“贫瘠”的土地考验着他们,并造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坚强品格?
不就是这方“贫瘠”的土地告诉了他们面对困境该如何学会生存的方法和道理的结果?
不就是这方“贫瘠”的土地率先接纳了他们从而给他们带来的福音?
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此,我可以坚定地说,就算它是一方“贫瘠”的土地,作为回山人,特别是回山杨氏的子孙们,不但不会因外界的种种干扰而失去对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的自信,相反,会在心里无时无刻地感恩、眷恋着这方“贫瘠”的土地,并以这方“贫瘠”而神奇的土地为自豪和骄傲!
至于回山人民的热情善良好客,毋庸置疑也跟杨氏的家风家训有关。
试想,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礼教熏陶的皇家子孙,在经受过种种劫难和打击之后,对待人生和生活等方面的洞悉力难道就不会变得比常人更成熟、更睿智、更具穿透力?
经过一代代杨氏子孙的传承、完善和辐及四邻八乡诸姓百家潜移默化地扩散和渗透,从而形成的皇家与民间相融合的独特的回山人的品性,难道就不会在这方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回山的杨氏祖先解密了回山这方神奇的土地,可又有谁能真正认识回山人渗透在骨子里的那一种本质属性,真正读懂“回山”这部上千年写就的书?
回
山
故
事
曾听说一位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的回山子弟,娶了一位省城的媳妇。
某日,回山子弟的老父前往省城看望儿子,儿媳见这位来自深山的农民公爹举止如此呆板,衣着如此寒酸,且一双破旧解放鞋的沿口上还沾来了不少回山的*泥土,觉得有伤脸面,于是,就将自己对公爹的嫌弃“写”在了脸上,而儿子对此只好夹在中间成了“夹心饼干”。
终于,这位老汉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知趣地悄悄地回了家。
尽管这位回山媳妇在礼数上有失应有的修养,在接待自己的公爹上有失应有的恭敬,但我们也不必过多地谴责这位“城里姑娘”,她一直生长在无忧无虑的繁华都市,哪能懂得乡间的生活理念,哪能理解城乡间的文化差异和农民公爹长期形成的心灵轨迹?
各个时期以来,回山的乡贤们,在祖国的*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取得辉煌成就者不乏其人。
他们默默奉献而不图虚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动人故事。支撑他们的又是什么?不就是具有独特的回山人本质属性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劳淳朴、热情善良”的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难道不值得让人点赞?这样的回山人难道不值得让人信赖、交友和交心?
当然,最最值得让人敬畏顿生的,还是回山那方神奇的土地,千百年来,是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有着自己永恒的可贵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回山子民!
新
昌
回
山
人
令回山人民自豪的好女儿、新生代徐派传人中的佼佼者、国家一级越剧演员杨婷娜一次在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当着镜头说:
“少数在外的新昌人,当别人问及是哪里人时,不说是新昌人,原因可能是怕新昌这地方不大,不被对方所知。可我不光要告诉对方自己是新昌人,还要详细地告诉对方是新昌回山人!是来自越剧故乡同时又是“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唯一保留地的新昌的人!”
这就是血脉里流淌着皇家血液又有着回山人民价值观的杨婷娜对外界充满自信的回答!也是对生她养她的那方神土地发自内心的感恩!更是43万新昌人民共同喊出的心声!
彩烟起处是神山,这“神”就神在“回山”这部千年写就的让外人不易解读的史书上!
本文作者:张纯汉,新昌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闻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