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环境设计专业
毕业云展
武汉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内容来自:武科大环境设计
前言PREFACE
白驹过隙,时至初夏。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届本科毕业作品展与五月芳菲共同如期而至。毕业展不仅是环艺学子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对大家学习态度严谨与否的一次检验。设计注心血,艺术彰维象。点点深思虑,页页多考量。今毕虽有憾,但开新篇章。春风送长空,愿人扶直上。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届毕业生精心创作的作品无法和大家近距离见面,我们利用网络让毕业作品展这场盛会换种方式陪伴你。展览集中展示我专业教学与创作成果、体现办学综合实力,为服务社会、推介毕业生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本次毕业设计云展我们共分为三个部分篇篇篇景观规划
作品名称:《归隐——诗意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作者:*敏指导老师:李菁设计说明:整体设计为有诗画意境的田园设计,营造归隐山水田园的氛围。挖掘村落景观要素与诗画的内在联系,探索村落景观结构、文化价值,了解诗意田园意境营造的要求,发觉村落意境营造的多种可能,做出贴切村落状态的设计。作品名称:《基于儿童友好理论下的通学空间更新设计》作者:余苏菲指导老师:李一霏设计说明:儿童友好型住区建设中,儿童教育区域周边不是无趣的空地和荒凉的街道,而是富有活力的、安全的场所。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社区现状问题,通过更新空间活力,改善慢行交通道路等方式,提高儿童出行的安全性、趣味性。作品名称:《源·山水——温州市老年人户外空间景观适应性设计》作者:林哲如指导老师:袁心平设计说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景色,“源·山水”的源也摘取自这里。游于山水间,忘乎尘世间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作品名称:《“治愈”公园——基于康复理念的老年人居景观设计》作者:陈倩指导老师:袁心平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是以“治愈”为主题、康复为理念的适老化户外空间景观设计,通过景观设计引导老人进行与景观之间的多感官互动、健身运动以及社交互动,将五感疗法的康复景观理念引入设计,实现身心各方面的“治愈”。作品名称:《儿童友好型景观设计----以张家湾社区为例》作者:潘帅澄指导老师:李丽媛设计说明:本方案对武汉市张家湾社区进行改造,设计了以儿童为中心,考虑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要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儿童活动场所,兼顾社区的交通和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广场为核心的社区儿童绿地系统。作品名称:《武汉市西北湖治愈型公园改造设计》作者:吴诗晨指导老师:李丽媛设计说明:为预防白领群体心理疾病,本次设计选择了白领群体所聚集的西北湖广场进行改造设计,针对人的不同心理情绪分区,以蝴蝶的成长为故事路线进行设计改造,希望通过自然景观的营造,为白领群体提供治愈心灵的户外空间。作品名称:《乡村振兴策略下的城乡融合:市民农园服务手册》作者:章露指导老师:侯涛设计说明:设计采用“市民农园”模式,服务手册展现方式。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整合优势资源,利用边缘土地进行少人工设计,为城市提供一个心灵皈依,为乡村提供新驻活力,从而缓解社会、农业问题。作品名称:《活力花城——长者健康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作者:盛永发指导老师:胡小祎设计说明:从老龄化问题入手,以适老化景观为设计重点,从最适合老人的园艺景观疗法入手,配合体育、文娱、科技等辅助手段帮助老人实现最佳的社区康养,打造老人宜居的社区公共空间。作品名称:《人巢人海——自然缺失症下儿童户外空间规划设计》作者:崔芳钰指导老师:李菁设计说明:针对自然缺失症儿童,设计儿童认知自然的户外空间。依托地形,动静分区,文娱同步,以无动力设施为主,开展“记忆时光”手册绘制和乐高植物世界活动。希望通过这类治愈活动空间让儿童认知自然,健康快乐成长。作品名称:《野蛮生长——未来向废弃地景观改造设计》作者:杭天指导老师:李明术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对未来20,30年之后的城市提出一种生态复燃形态进行的概念假设,基于对城市中废弃地的改造提出的野蛮生长的理念,目的在于打破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格局,重构自然回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野性和人性融合的都市。作品名称:《安医院广场景观设计》作者:王钢城指导老师:李丽媛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基地位于安医院内,基地周边硬质场地过大,绿化面积太小,缺乏景观;场地功能单一、匮乏;医院交通混乱,人车分流不明显。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营造公园式就医环境、促成参与性健康花园、医院。作品名称:《重见山水—山水秩序下街巷空间创新设计》作者:毕江伟指导老师:翁雯霞设计说明:本方案选题为重见山水—山水秩序下的街巷空间创新设计。街巷空间设计通过结合现代元素与新型材料的引用,具有重塑街巷空间活力、优化场所环境、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尺度比例关系、色彩、建筑材料、景观等关系,促进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街巷设计中,对于民族文化遗产规划,可以使当地建筑得到继续传承;对于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可以通过乡村旅游进行村镇脱贫,农产品展销多样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外来游客,可以体验到新旧融合、文化传承、空间共享的特色乡村。作品名称:《融·舍——未来景区旅馆设计》作者:蒋娇指导老师:李明术设计说明:本案选址为木兰天池玫瑰园,规划用地类型为未来景区旅馆设计。借用蜂巢元素,融入大自然,融合当地特色,注入科技感,富有新意,将人工美与自然美高度统一,做到顺应自然,点染自然,带给旅游者特别体验和非凡感受。作品名称:《面向抑郁老人群体的紫阳湖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作者:张帆指导老师:李丽媛设计说明:结合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抑郁症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逐年上升的情况,通过色彩疗法、感官刺激、悲伤疗法、怀旧疗法来尽可能的改善他们的孤寂不安,能找到自我的价值,过一个美好的晚年,体会到桑榆非晚。作品名称:《“共生”——共享时代下的社区交往空间营造》作者:陈霏指导老师:罗斌设计说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化住宅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淡漠,感情也较为疏远。“共享”作为当前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趋势,被广泛应用在多种领域。本次设计旨在营造以共享为背景的社区交往空间,辐射周边地块,打破私人生活和公共空间的界限预想通过探讨居民的未来居住生活模式,在共享的时代背景下,从点出发,扩大到一个点阵、单元、群落,从而达到城市更新改造。作品名称:《垂直景观—青龙巷楚材社区共享空间微改造》作者:彭瑶指导老师:李一霏设计说明:青龙巷楚材微改造结合了场地的实际来进行设计改造。在设计的形式上,整体的改造为点线面的形式,微改造以景观广场、垂直活动场地、垂直绿化、空中花园为主。使整个社区统一起来。作品名称:《基于“感知”治疗手法的儿童康复景观设计》作者:王文沁指导老师:李菁设计说明:自闭症如今已成为我国精神残疾首位,全球大概有万人受困于自闭症,其中40%为儿童患者。在冷冰冰的医学治疗背景下,康复景观的横空出世为自闭症患者带来了一丝温暖。作品名称:《安徽省六安市司口幼儿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作者:李媛媛指导老师:李丽媛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六安市司口村幼儿园为例,通过采访调查本园的创办历史,勘测本园现存的环境景观问题,结合园内老师和幼儿的改造需求,希望在原有场地地形,加以改造规划。可以利用乡村亲近自然生态的优势,以构造充满童趣的休憩、学习、活动的景观空间为目的,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趣味、又能够启发想象力学习知识的童年乐园。作品名称:《昼·影——武汉东湖高端别墅区规划设计》作者:邹丹阳指导老师:李明术设计说明:本案针对城市绿地锐减的现状以及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注重对于场地内部生态资源的利用,打破传统的居住区形式,营造一处以生态居住为主题,展现出未来城市居住区创造力、创新力的综合性高端别墅区。作品名称:《金色年华养老社区康养景观设计》作者:袁瑾璇指导老师:胡小祎设计说明:我国科技和工业迅速发展,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是迫切需求。本次设计通过探索养老机构康复花园建设,尝试为老年人创造利于康复身体、安抚心灵的生活环境。作品名称:《蓦山溪——山水文化下的恩施小腊壁溪道景观设计》作者:胡钰宁指导老师:翁雯霞设计说明:利用当地自然水溪地形,结合山水文化与当地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为恩施小腊壁村营造一个蕴含着地域性和创造性,集游憩、观景、交往一体的交往空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建筑
作品名称:《被动式交往下的青年住区共享生活方式探索》
作者:郭方仪
指导老师:李一霏
设计说明:
本方案意在重新定义青年的生活方式——集共居、共享为一体,将传统的邻里空间由生活功能型向休闲型转变。通过对必要性行为分析,探索以提高相遇概率为目的的设计手法,让更多的青年群体期待邻里之间的交往,为青年人群的平凡日常注入新鲜体验与生活灵感。
作品名称:《以社区为单位“嵌入式”的养老服务驿站设计方案》
作者:恽子矜
指导老师:袁心平
设计说明:
此次对于以社区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的设计是一次尝试和创新,希望通过设计去弥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缺失的基础一环,为即将到来的超高龄社会提供参考性意见。
作品名称:《共享厨房——新农贸市场设计》
作者:杨杰
指导老师:罗斌
设计说明:把共享厨房搬到农贸市场中去,提供销售农场品、线上生鲜配送、厨房租凭、外卖订购、线下餐厅等服务,创造新的经营模式,线上线下不论老幼中青都为其服务。定义为“前厨后市”新农贸。集农贸、生鲜配送、餐厅、外卖、休闲、共享厨房为一体的新现代农贸。
作品名称:《立体村庄·空中田园——社区养老式综合体设计》
作者:于惠杰
指导老师:李一霏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从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出发,探索综合梯田景观形式与都市建筑的融合,探索出一个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的日常便利生活,还可以使生态田园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环境中的全新养老模式。
作品名称:《续“叙”桥——中朝边境文化活动中心》
作者:向心怡
指导老师:董黎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是将历史战争上残留的桥墩,用新建建筑作为记忆的延续。桥下是提供贸易集中点的集市,提取当地江水养殖网箱鱼的元素,网格状灵活布局结合支撑桥的结构,可随当地人民与游客的使用要求变化,集市的存在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渔船行驶在桥下,停靠在集市的码头上,新的建筑则在桥上,作为展区以及提供餐饮观光。实现桥上“续桥"桥下“叙桥"。
作品名称:《溯盐道——川盐古道文化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
作者:江昕雨
指导老师:翁雯霞
设计说明:
此次博物馆建筑设计旨在对川盐古道文化进行讲述,几何形态的凸起类似背篓,与提取运盐器具元素符号所形成的隔栅产生呼应。白墙灰瓦与局部包裹建筑的木栅形成对比,灰、白、木三种主色调和谐统一存在于建筑之中。
作品名称:《良栖山院·朴宿微览》
作者:滕莉
指导老师:侯涛
设计说明:
本方案是生态农场背景下的民宿书院一体建筑设计,为了推出生态农场的前景与发展,为农场主打造一个民宿书院空间,民宿书院设计布局手法由织渔网引发的联想,建筑功能空间与生态农业活动之间又形成相互联系的关系。
作品名称:《心?栖——峄县榴园文化风景区民宿设计》
作者:郭佳鑫
指导老师:董黎
设计说明:本次民宿设计想彰显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就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与优势,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充分融合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峄县当地文化的挖掘。将匡衡时期的汉文化融入设计中,既可以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也能使我国的汉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作品名称:《恩施小腊壁饮食文化体验中心建筑设计》
作者:王娅
指导老师:翁雯霞
设计说明:
本案主要是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小村乡小腊壁村的建筑设计。围绕当地的饮食文化而展开,在建筑设计上创新的同时做到延续和保留当地“干栏式”建筑特色达到和谐共生。
作品名称:《温厝边——闽南大坑头老年人俱乐部设计》
作者:郑婷婷
指导老师:袁心平
设计说明:
本设计设是老年活动中心设计,目的是为了给留乡的老人孩子建造一座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供闲暇之余有放松休闲的去处。
本设计取名为“温厝边”,“厝”在闽南语中指的是房子,又有家的含义,“温厝边”它的含义是我们家房子旁边,又有温暖的房子的意思。
作品名称:《基于心理调节作用的复合式书店设计》
作者:苏庄仪
指导老师:董黎
设计说明:建筑的整体造型来源于柔软的纸张,用曲面构筑建筑外形使该复合式书店在不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的同时也有着其地标性质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构筑,整体色调较淡,将空间划分为公共借阅区+私人阅读区,整体给人以安静、私密性较强的感觉。
作品名称:《汉阳造艺术区12栋共享画廊建筑更新设计》
作者:刘国强
指导老师:董黎
设计说明:汉阳造艺术区共享画廊建筑更新设计让该项目成为园区内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打响了园区知名度的同时,成为武汉首个共享模式下的画廊。探索了旧工业建筑新的可能性。
作品名称:《北京东四六条45号建筑更新设计》
作者:李晓蒙
指导老师:董黎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方案为传统老旧建筑的改造设计,将废旧闲置四合院建筑改造为具有特色的胡同民宿,让民宿成为不同人与人之间、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文化和行为之间对话的载体,让民宿不仅满足居住功能,同时也达到文化行为渗透和空间记忆传承的目的。
作品名称:《木作之境·承宇坊——基于木匠文化下的传习所建筑设计》
作者:杨宇帆
指导老师:翁雯霞
设计说明:
此建筑设计定位为“承宇”意为传承发扬传统木匠文化。建筑整体遵循原有的地形,融合高低变化,建筑跟地形保持一体,契合山脉的起伏,形成宜修阁、浣溪院、鲁班供堂三块主体建筑,且均为木构。希望人们可以重视起本国传统文化,让其得以传承,得以发扬。
作品名称:《山岭间——山水空间中民俗体验馆创新设计》
作者:谢紫薇
指导老师:翁雯霞
设计说明:
民俗体验馆创新设计,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以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结合“游乐园式”的趣味性,形成五感循环体验空间,让文化以边学边玩的方式传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多感官的感受民俗活动中所孕育出的川盐古道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被众人所知所感从而引起共鸣。
作品名称:《探寻透明的眼——武汉市盲童学校空间再设计》
作者:朱峪腾
指导老师:李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从盲童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武汉市盲童学校总体的空间及组织进行再设计,设计通过增强盲童归属感与社会对其的认同感,来提高社会对盲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