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病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荣之人”,养尊处优,外表丰硕,内里虚弱,稍小劳,就疲劳汗出,很小的风邪,比如像睡觉时翻个身受点微风,都会得血痹。原文:“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但以脉自微涩”,血痹证的脉,既微又涩,微则津液不足,古人管津液叫阳气。涩,血液虚。仲景诊脉的方法,浮候表,沉候里,在关以上也候表,关以下候里。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若在关以下就不是表证,大概都是肾有热。微涩之脉,现于寸口,这是表,津液血液不足于外。“关上小紧”,关以下候里,由于气血不充于外,风寒才客于内,关上小紧,紧得不太厉害,受的是微风。血痹证脉应该是表虚,津液虚,血液虚,不足于表,所以寒邪才能侵蚀往内,寒邪把血液闭住了,就是这个意思。治疗“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这是讲用针灸,引阳气足于表,表就和了,表和脉也和了,风邪就不能够待了,风邪去了,血痹病也就好。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前节说脉,没说证。“阴阳俱微”,就是轻取紧按脉都微,阴阳有多义。在部位上说,寸脉指阳,尺脉指阴,也有时候浮取叫阳,紧按叫做阴。这是津液不足了。“寸口关上微”,虚在寸口,津液不足于表。“尺中小紧”,尺以候里,紧,风寒入了。就得血痹证。“外证身体不仁”,身体麻痹不仁,“如风痹状”,不痛,这病很多见。“*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上条针,这条出方剂。*芪甘温,补中益气,凡是甘药都健胃,补中,健胃,水谷之气才充于外。*芪用在体表虚衰,津液不足于外。肢节神经麻痹,神经末梢靠外头,所以肌肤有病都生疮,本草上讲*芪治大恶疮。后世都说它补气,有肺病也吃*芪,这是大错。仲景所说的阳气,通通说的是津液,在血管内叫做营,也叫血,血管外叫做卫,也叫气。西医尽管知道肢节神经,这病它治不了,中医虽不知道什么“肢节神经”,但会治。中医把这个叫表虚营卫不和。桂枝汤去甘草引领阳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像承气汤,用大*、芒硝配上甘草叫调胃承气汤,能够使下没有那么厉害,要去了甘草,大*、芒硝力量大了,加上厚朴、枳实,力量更大,那叫大承气汤。这个方子挺好使,如果看到血更虚,可以和当归芍药配合到一起。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一般的男子,“脉大”,脉有外无内,豁大中空,也说明血虚,是芤脉的一种,是虚劳病,别看他现在没有什么,不可轻视。“极虚”,脉按着一点没有力量,心一动脉一动,似跳似不跳叫极虚,这样也为痨。原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颜面苍白无光泽,虽没病,也一定津液虚,血也虚。津液虚必渴。再不然有失血的症。他一动作,就不时的心跳,气喘,“脉浮者里虚也”,这个浮和上条的“大”同意,是有外无内的脉,换言之,也是痨,指虚劳。原文:“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外表看不出什么大病,实质已属于虚劳。“脉虚沉弦”。这个脉使劲按挺硬是沉弦,里有寒。下面的证候与脉就有关系了。“无寒热”,没有外邪。“短气”,水停心下(指胃),虽不厉害,也压迫横膈膜,呼吸不利,短气,甚者则悸,影响心跳。“里急”是指小腹拘急痉挛,因津液血液不足,所以这是一个虚寒的证候。这个脉沉弦,沉者,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小便不利”故“少腹满”,小便不利,膀胱蓄水,少腹就满。面没有血色,时时“目瞑兼衄”,老闭着眼睛没精神,鼻子常出血,说明血液不荣于上,尿又不利于下,这也是“劳使之然”。原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劳之为病”变化多端,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果“其脉浮大”,就是无根的脉,前面讲过是虚劳的脉。由于血虚津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手足发烦热。如果在春夏最厉害,秋冬好一些。由于脉浮大,芤象,这是芤脉,要常常遗精,“阴寒精自出”,阴寒就是前阴阴头寒,精失去收涩而自出。“酸削不能行”,身上发酸懒,削者,消瘦,津液虚少。原文:“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讲先天的禀赋。男子无病,无端脉又弱又浮而无根,再涩,是血少,弱是津液、血液俱不足,禀赋太薄了,“为无子”,“精气清冷”。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失精家”就是频繁遗精的人。凡是这种病“少腹弦急”,比里急还厉害,“阴头寒”。上面则不然,虚阳上亢,“目眩”,这个眩是热。“发落”,热使发落,血虚能使发白。失精都是上下不沟通了,心肾不交,寒往下,虚热往上,气上冲,所以头眩晕,发落。脉呢,先是一个泛论,脉极虚芤迟,极虚就是虚劳的脉,无力,芤就是浮大中空的脉,如果见到这种脉,“为清谷亡血失精”。说极虚芤迟这个脉,是泛论这个脉,这是诸虚之应,清谷、亡血、失精都可以有这种脉。“脉得诸芤动微紧”,假设得这个脉,肯定是在男子为失精,在女子为梦交,主要还是人的神经病,总是情欲妄动,心神不宁。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原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渴,手足逆寒,腹满,甚至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空,减则为寒,空则为虚,虚寒相博,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原文:“虚劳里急,诸不足,*耆建中汤主之。(建中汤加人参30克)”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原文:“五劳虚极因搜,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黝黑,缓中补虚,大*蛰虫丸主之。”这几条谈治。“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等等,这几种伤的结果,都是“经络营卫气伤”。伤到气血,最后为干血,“内有干血”,这个干血有一定的证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就是干血之候。大*蛰虫丸,有缓中补虚之效。这个方子搁水蛭、虻虫、蛴螬、蛰虫诸虫,大力祛瘀。另外,这干漆、桃仁也是祛瘀有力量的药。大*药量用的不重,而且又蒸,攻破的力量就差了。像核桃承气汤,虽然没有用这些虫子,往下攻破有力量。这个大*蛰虫丸,按照古法去制作不会泻。缓中补虚,主要在地*、芍药这两个药上。干地*也有清瘀作用,同时它起强壮滋阴,治干血,与芍药配到一起,更有这个作用。另外,还做丸药,丸药最缓不过。这个药不伤。《千金翼》里说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这个病就是指的肺结核末期虚热证候,虽然行动还能如常,但是不出百日。这个药治肺结核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也治不好,到这个份子上是不容易了。在肺结核开始的时候,这个方子用不得,不能吃补药。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原文:“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热在上焦者”(心肺都在上焦),肺受热而咳,故叫做“肺痿”。“师曰:或从汗出”等几项,都说的是丧津液。津液丧失多了,再生出热来,就容易得肺痿。原文:“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寸口脉数”,“寸口”指寸关尺而言,不光说这个寸,那么古人管这个桡骨动脉,这个叫寸口脉。“其人咳”,脉数有热,热伤肺,人才咳。“口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一般有热,口都干,是没有浊唾涎沫的,这个人咳嗽,反而吐浊唾涎沫者,“师曰,为肺痿之病”,现在的病名就是肺结核。原文:“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如果“口中辟辟燥”,干得厉害,“隐隐痛”,咳起来胸里头隐隐痛。“脉反滑数”,这也象肺痿那个病,但不是脉数而微,是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这个虚概括的很多了,脉数而弱、脉数而微,都属于虚,虚脉按之无力,这是肺痿的脉。“脉实者为肺痈”,脉不但数,数之中而实,如滑,大,紧都算有力的脉,脉实者是肺痈。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痈脓,吐之则死,其脉何类?”作一些提问。他说肺痈也是咳逆,要是诊之,怎么知道是肺痈?首先肺痈有脓,一吐脓了就要死,那么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脉呢?提了这么几个问题。原文:“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这小节回答。就脉而言,“寸口脉”,还是指整个桡骨动脉,不是单指的寸脉。“寸口脉微而数”,微,这是津液虚,数,有热,或有恶寒。“微则为风”,“微则汗出”,这个在伤寒论上研究过。太阳中风自汗出,所以脉才缓,缓就是弱,汗出多了,脉就由缓变微了。肺痿,就是津液虚,主要在这一点。原文:“风中于卫,呼而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中于卫”,风邪开始袭人,“呼而不入”,只是在脉外,得了表证了。表不解的时候,表气就闭塞,气往上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表闭塞,里外不通达,以至于气息壅逆往上,就是“呼而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热伤血脉,就要结为痈脓,肺有痈肿的情况了,吸而不出。原文:“风伤皮毛,热伤血脉。”所以,风只是伤皮毛,肺痈,是热伤了血脉以后的结果。原文:“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古人认为肺合皮毛,虽然是风伤皮毛,但是它内舍于肺。表气一闭塞,本应该从表气排出的废物,都担负到肺上了。表实越厉害,肺的负担越重。原文:“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口干喘满”,上焦有热口就干。咳逆上气厉害了就喘,由喘而变满,胸的内压扩大了。“咽燥不渴”,虽然口干咽燥,这都是肺热熏蒸之象,但是胃里头没有热,就不渴。胃有热,必渴,所以白虎汤证渴还是胃有热了。“多唾浊沫”,水遇到热,就变成浊唾涎沫了,这就是肺痿之形成。这一段就说明由外感可以得肺痿,也可以得肺痈。原文:“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子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时时振寒”,脓将成的时候,振寒。那么这是“热之所过”,就是前面所说的热伤血脉,血由于热为之凝滞不通,蓄结久了要变质结为痈脓,吐出来东西就象米粥似的。“始萌可救”,开始是可以救的,要是整个的化脓成熟,非死不可。肺痈现在按着内科学上观察,就是肺脓疡,腐败性的气管发炎也有。原文:“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气”,就是风伤皮毛,气往上来,喘,吸气困难。这病,“面浮肿”,同时有水气,里头也有水饮。这种病大概都是外感外邪,内里头有蓄饮,风气相激。“肩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呼吸得用肩,吸气相当困难,喘得厉害了,古人炼字是千锤百炼,书不好读。“其脉浮大”,浮大,这是邪盛了。不仅这个病如此,慢性病没有不虚的,如果脉浮大,滑数,都不好。所以别怕脉虚,病久人脉虚是正常的,虚到这个份上了,脉浮大邪盛,就是正虚邪盛,就不好治了,所以说“不治”。古人认为是正不胜邪了。所以治病总是要扶正祛邪,当邪太盛,扶正都不好扶,你一扶正邪更凶。你祛邪人受不了,所以凡是这种虚弱的病反脉浮大,不是好现象了,不治。“又加利,尤甚”,如果同时下利,那更坏了。这都是原则的事。新得的感冒脉浮大不怕,解表药里头加点去热的就行了。这说的是慢性病,慢性病脉反而浮大,这就是正不胜邪。原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上气、喘”,象小柴胡、小青龙加石膏证之类。“而烦躁,属肺胀”,肺胀,古人的病名,就是肺气肿。既有外感,又有水气,古人管这种病叫风水。“欲作风水”,是水气还没有现出来。如果水饮特别的厉害,将为风水,水饮不太厉害未必然会成为风水。这类病素有内饮,又感风邪,这样子他才上气喘而躁,这是属于肺胀。发作风水也好,不发作风水也好,这类病都得发汗。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形似“肺痿吐涎沫”,但是“而不咳”就把肺痿否定了。那么为什么吐涎沫呢?解释说这是肺中冷。其实冷在中焦,在胃。胃虚就要停饮,而且水往上泛,波及到肺,吐涎沫,是寒饮射肺。“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假设由于胃虚停饮的话,一定是小便失禁,遗尿,小便数。什么道理呢?上焦自己不能生津液,是胃生津液,供给上焦,下焦也秉中焦之气。如果胃要是虚,也影响到下焦虚。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胃要是不好,身上哪也好不了。如果胃虚而使得下焦组织松驰,小便失去收涩就遗尿。治疗呢,治胃就行。就是上虚不能治下。胃虚不能制水,下边失禁,同时也往上泛,所以脑袋晕,同时涎唾也多,这个涎唾不关系到肺。注家看到肺中冷这三个字,把这一段说成冷肺痿,这是瞎说八道。“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干姜汤是理中汤的一个基础,理中汤就是甘草干姜汤的一个加味,甘草干姜汤加人参、加白术就是理中汤,理中者理中焦,治胃,它不是治肺。“若服汤已渴者”,胃恢复了,没水了,则渴既不关乎肺,也又不关乎胃,这属于消渴,这不在本段讨论之内,所以不详细说了。甘草干姜汤很好使,加上茯苓、术就是苓姜术甘汤,治遗尿,也治小便频。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水鸡就是青蛙。“喉中水鸡声”就是痰鸣象青蛙叫唤声。所谓“咳而上气”也是指的是外邪内饮,内里头有痰饮,外边感外邪,有表证。用射干麻*汤,这个方子但凡没有热,放胆可以用,因为它温药多。那么如果有些热呢?可以加石膏。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这四味药,都治咳逆上气,也治咳。尤其射干,微寒,去热清咽,它是以射干为主药。半夏、细辛、生姜都是逐饮,去饮降逆,呕逆、咳逆都治,五味子也去饮,是收敛药,它不及半夏、细辛有力量。这个方子外解表,内去饮,同时正面治咳逆上气,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细辛,少用没多大作用的,说细辛药死人,纯属瞎扯。细辛是个芳香药,通窍,治关节疼,通利关节,去水,它怎么能憋死人呢?尽管用,没错。但是要是真正的热证就不行,这好比你用大热药,别说用细辛,你用姜枣都差劲呢。白虎汤证你要那么用行吗?喉中有水鸡声,有水、有痰、有饮。这个方子并发不大汗,它没有桂枝,你要搁上石膏,它更不发汗了,不用看这个麻*四两,它不发大汗。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短气,痰太盛了,时时吐浊,浊痰,胶粘得厉害,以至于不得卧。你要坐着,水在胃底下,它不往上压迫,还能出气,一躺一压迫,就受不了,内里水邪重,都不得平卧。这个情形,先去痰,皂荚丸就是。这个药有点燥,下水的力量挺重,所以后世说它不驯,一般都不用。皂荚用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大枣也去水,同时能制药的猛烈,缓其峻烈。去痰去水,甘草不行。甘草不利于去水,去水不要用甘草、大枣。在咳逆上气,痰粘壅盛,时时得吐而不得卧,可以先去其痰,然后再讲善后之治。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咳而脉浮为在表,在表得解表。这个方子与小青龙汤很类似,主治差不多。当然我们要参考小青龙汤的应用。咳逆上气可以用,不是说是咳嗽就用的。咳而脉浮是在表,也是有内饮,没内饮这个方子也不行。所以它与小青龙汤不同,它去了桂枝,去芍药。麻*配伍桂枝发汗厉害,去了桂枝,反而加上石膏,发汗作用就很小。小青龙汤也有加石膏的,小青龙汤烦躁的话加石膏,不烦躁不加石膏。麻*要是配合大量的石膏,反倒治汗出,咱们看那个麻杏石膏吧,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它那个有麻*还治汗出,它就是没有桂枝,它有石膏。那么这个方子,我们根据这一点,不是大发汗药。另外它加上杏仁厚朴,都治喘,所以这个方子偏于治喘。如果近似小青龙汤证,不需要大发汗,而喘反倒重,可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比小青龙汤平稳。也就是说小青龙汤证无需大发汗,而偏于喘这方面多的话,可以用这个方子。“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脉沉不光是在里,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饮也能致咳,水饮往上压迫横隔膜,呼吸就困难不舒,它也影响咳,影响喘。所以用泽漆汤。泽漆汤是个下水的药,它以泽漆为主,泽漆用三斤,又叫猫儿眼,利水不伤人。这个药,既用泽漆下水利小便,同时用人参、甘草、生姜,健胃。凡是里有停水,都是胃虚,所以用这种健胃的药。其它的药,都是下气止咳,如半夏,紫参,白前。*芩是协同泽漆去热。原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火逆,上焦有热,因咳为肺痿,“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咽干口燥,同时呢还有痰。这个常用方子主要是止逆下气,同时也是滋阴养液的,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甘寒,补胃阴,补津液亏损。这个药与生地,瓜蒌根(花粉)都差不多,但各有不同。这个是滋阴治咳为主,用麦门冬。那个干得厉害,渴是用花粉。也干,有血症,拉丝血,或者鼻衄,用生地。临床上滋阴得根据情况,选择药物。咳逆而咽中干,这是麦冬的一个主症。临床上常遇到咳嗽吃麦冬,是不对的。湿润的时候,吃麦冬越吃咳嗽越厉害。这个药,小量用没用,反倒耽误事。半夏是下气。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健胃安中,它是标本一起来。麦冬治其标,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这些甘药,健胃,治其本。原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大枣泻肺汤跟皂荚丸是一样,都是祛痰为主。但是葶苈,不但能够下痰,还能治咳嗽。说肺痈喘不得卧,这个不是在脓已成的时候,脓已成了这个药不能用,那就得排脓。这是痰粘壅盛,肺痈也好,不是肺痈也好。一直吐痰而不得卧有用葶苈大枣这方子。这葶苈下水也挺猛。它也搁大枣。这个用的是汤,不是丸,这比皂荚丸更有力量。葶苈是好药,没有多大*,不像甘遂大戟芫花那*都挺重的。但它也是个峻下药,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最好配上大枣。不是说肺痈要用这个方子,痰粘壅盛而不得卧,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机会,肺痈也好,其它的咳逆上气也好。但是吐脓的时候,这个方子不要用。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这个真正治肺痈。咳而胸满,咳得相当凶,已经促生胸满。振寒脉数,振寒都是酝脓的时候,脉数就是里头热。咽干,热在肺,肺往上熏,不在胃,故不渴。时时浊唾腥臭,指脓,再久的话,吐脓就像米粥似的了。见着脓那肯定是肺痈了,只能排脓,桔梗汤主之。桔梗这个药排脓。在肠痈篇里,有排脓散、排脓汤,当然也都可以用。在附方里,后头有个苇茎汤,那个方子最好。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这也是外邪内饮的一种病,热挟水气壅逆于上。“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古人呢认为半夏这味药治眉棱骨痛,古人谓之痰厥,它就下痰饮,水和邪热不得出表,往上壅逆,最厉害了影响到两目,眼球就像突出来一样。越婢汤本来治风湿,风水,它是续自汗出,身无大热这么一种表证,不像阳明病那个蒸蒸发热,热没到胃家实那个程度,但的确是热在里了,所以麻*配伍石膏。这段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同时又有水气,所以加半夏,下气也逐水,去饮。遇到这种哮喘,脉浮大,浮是表,大是里热,目如脱状,热挟水气,不得出表,往上壅的,要用越婢加半夏。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与上面的差不多,也是咳而上气,肺胀,烦躁而喘。所以我们用方的时候,光看病名是不行的。这个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有热,不汗出而烦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干姜、细辛、五味,去水,水一去,麻*桂枝发挥作用了,就能够汗出了。在这个基础上,也是咳逆上气而喘,从这几点上,跟越婢汤没什么分别。可那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而挟饮。这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而挟热。小青龙汤就是一般咳嗽喘,吐涎沫,不得平卧,有表证,外邪内饮。但是烦躁,就是热,所以就加石膏。必须要注意,这个没有目如脱状,那个水气的热比这个厉害,冲逆得也凶,所以目如脱状。小青龙汤只是咳逆倚息。所以小青龙汤,它单去痰饮。越婢汤偏于治风热。所以两个方子应用的方证是不相同的。小青龙汤主要偏于辛温,所以在临床上遇到一般的咳而上气,喘,偏于有热的,老年气管炎,用这个方子很多。但它也有挟热的时候,烦躁,这是一个石膏证的反应。主要是半夏、细辛、干姜、五味,有镇咳,有去水。另外以麻*、桂枝、甘草、石膏解表去热。既有表证,内里头也有水。只是胃有停水,那用干姜、半夏就可以,如果小便不利,还要搁利小便的药。八、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原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这一节有问题。奔豚、惊怖、火邪这几种病,说它由惊发得之,可以理解。惟独吐脓不可理解,吐脓只是里头有痈脓,不能说是从惊发得之。惊发是神经上受严重的刺激。吐脓不好解释,这里头可能有错误。这四个没法一块来解释,惊怖、火邪和奔豚这三个病,由从惊发得之,三个可以解释,也都是神经官能病。原文:"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病一发的时候,从少腹起,往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可是一会儿过去了,复还止。奔豚病是发作性的神经反应,现在就是神经官能病。它是在惊恐的基础上发作的。拿烧针给人治病,受了刺激,发惊悸,严重的在惊悸的基础上诱发奔豚这种东西,不是一个实质的病。后世对此解释说是肾气,这是不对的,与肾气一点关系都没有。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不常用,因为这个病很少见。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一,腹痛也属于柴胡证。奔豚胸胁也没有不满,所以这个病证的反应整个是柴胡证。但柴胡本身不治奔豚,所以这个方变了。甘李根白皮解热作用跟柴胡差不多,但它下气,用它代替柴胡了。这个既能治奔豚,也能根据上面少阳证进行整治。用大量的生葛(葛根),这个人肯定有项背强几几。另外又用当归、川芎这些补血的药,也就是说这个人奔豚证现的是柴胡证,往来寒热,腹痛。同时有项背强,而且有血虚症候。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太阳病开始用麻*汤发汗,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再发汗就对了。但大夫用烧针劫其汗,必使大汗出,亡阳惊狂,所以这是在惊发的基础上得的奔豚。针处又被寒,就是感染,核起而赤。这时一方面应当用灸法治针处被寒,另一方面与桂枝加桂汤。桂枝主表兼治气上冲证,所以桂枝加量。古人说桂枝泻奔豚气,泻肾气,泻奔豚气是通过实践获得,可这个冲气是不是肾气有问题。下一条苓桂枣甘汤与肾有关系也值得可疑。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悸就是神识不安宁,古人是在惊的基础上看问题。发汗后小便不利有停水,脐下悸,就是少腹有水伴冲气往上来,这是发奔豚前的预兆,所以说"欲发奔豚"。这时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茯苓也治心悸,茯苓配合桂枝,对神经官能病有效,安眠药里老搁茯苓,像苓桂术甘汤也是。这个方子,一方面用桂枝甘草治气冲,一方面引水下行,利小便,解表兼利小便,五苓散也是这个用法。不利小便,强发其汗,就会变证百出。苓桂枣甘汤这个方子,不仅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凡是肚子疼,这个方子也治。这条的悸不是惊,是停水的感觉烦悸。方后对煎服法说用甘澜水,不是必须。奔豚非常简单,就是气从小腹向上冲这个神经症,发作起来相当厉害,过后象好人一样。治气上冲最有利的就是桂枝。前面说的往来寒热腹痛,用柴胡汤加这个方也行。现在治高血压、心脏病,如果人心跳得厉害、气上冲得厉害,就桂枝加量、茯苓加量,桂枝用上克一点问题都没有。茯苓不寒不热更是个平稳药,它也治心悸。所以我们对心血管病,心悸得厉害,用旁的药的时候,也可以加桂枝茯苓。如果现柴胡证,柴胡加桂枝茯苓也行。奔豚病就这些。说这个病都是由于惊发,并不一定,书说得不够。书上说了协水气的苓桂枣甘汤,和在外感表不解的桂枝加桂,另外怕误于离开桂枝就不能治奔豚,又有个奔豚汤。对于气上冲经常用的除去桂枝而外,如果伴水上冲,也可用吴茱萸。冲逆,半夏也可用。所以除桂枝外,治往上冲逆的药也有很多。不要局限于这几个方剂。但这节对治疗奔豚原则上够用了。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痹就是疼,胸痹是胸疼。现在的病名很多,像胸膜炎、肋骨神经疼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章主要研究三种证,一个胸痹,一个心痛,一个短气。这三种病常常是纠缠到一起。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原文:"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太过和不及,两种脉全是病脉,人有病了脉就不平。大脉就是太过,小细就是不及。有虚就有实,紧与缓,弦与弱,全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而正常人的脉叫平脉。"阳微阴弦",这里阴阳指寸尺。阴阳在张仲景论脉有两种的说法,一个说的部位,寸关尺,寸一边为阳,尺一边为阴。有的时候说脉的内外,外为阳,内为阴。太阳中风,说脉浮于外,但是按着弱,阳浮而阴弱。这里脉的阴阳指部位。阳微者寸微,是不及的脉,常主的是阳虚,指的津液虚。阴弦者尺弦,是太过的脉,常指的是寒邪。根据这个脉看,即胸痹而痛,阳微,知是上焦(寸候的是胸)阳虚。阴弦,知下面寒盛。由于上面虚,下面寒实,寒就往上跑,造成胸痹而痛。原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就是平时无病的人,"无寒热",也没有外感,无故地"短气不足以息者"(就是气短呼气困难),这种情况不能责其虚,应该责其实,总是里实有问题。这个里实也是多方面了,比如胃里头停水、痰饮等,压迫胸膈,从而短气。这一段,对后头辨证是很有用的。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寸口脉沉而迟,沉是慢,都是不足的脉,都是虚寒,虚在上焦。关上候心下,胃的部分。关上小紧数,这个数是个错字,应该是关上小紧弦,小,不是大小的意思,指微,紧又弦都主寒,但不太厉害,胃部有些寒湿。水饮寒气乘上边之虚往上攻,迫于胸,所以才短气,胸背疼。栝楼实开胸、祛痰、下水,大量吃也能缓下,栝楼是治咳嗽的一个圣药。薤白叫香根菜,辛温,散结气,长于治胸痛。这两药合起来,既能够散结气、止痛,又能够开胸下痰下水,与这一段的症候是合适的。以白酒煎助药力,不喝酒的人用*酒煎,如果酒不能喝水煎也行,不过薤白可以多搁一点。这两个药组成就是治胸满胸痛,同时有寒饮往上冲逆,或者喘息、咳唾而有短气。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如果短气、喘息以至于不得卧,说明寒攻得更厉害了。心痛彻背,是前后剧痛。这是由于不但有寒,饮也重。还是在栝楼薤白的基础上,另外加半夏。半夏降逆下气、祛饮,半夏用得很重,也是搁白酒来煎。原文:"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如果心中痞气,心中感到不通,整个胸感觉有气结,同时也胸满,"胁下逆抢心"(感觉有气从胁下往上冲),这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症候。人参汤也主之。不是说这两个方剂治同一个证,要辨证。如果中虚(胃虚)多寒(有寒停饮),人参汤适合,如果上焦虚造成这种情况,人参汤也适合。比如说呕逆,心下痞坚,心下痞硬,就是胃虚、停饮的关系了,就是人参汤证。上面是胁下逆抢心,没有胃的毛病,当然是枳实薤白桂枝汤。就胸痹这类的情况,中虚有寒停饮造成的就是人参汤证,胁下逆抢心就是枳实薤白桂枝汤证,这两个是截然不同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是在栝楼薤白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胸痹,也有胸满,胸痹甚者疼,轻者只是满,这个治的就是满,得用大量行气的药,用枳实厚朴,枳实厚朴行气消胀,气上冲就是用桂枝。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这个胸并不疼,要是疼吃这个药不好。就是胸胀闷,短气,有水气往上攻。"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这也是看情形,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水为主,橘枳姜汤以行气为主,以治胸中气塞为主。所以在辨证的时候,非得详细斟酌不可。但是这两个方子用颠倒了也不要紧,都是有效但不是恰到好处。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就三味药,茯苓、杏仁、甘草。茯苓利尿住饮去水,杏仁也祛水,人身肿用麻*,由于血太虚,不宜用麻*而用杏仁。杏仁与表药配合在一起能解外边水气,与里药如利尿药配合在一起也能行水下气。因为短气急迫,用甘草缓其急,"急,食甘以缓之"。这是以祛水为主的一个方剂。橘枳姜汤方是橘皮枳实生姜三味药,药用得相当重。橘皮燥湿,枳实佐橘皮以行气、消胀满,生姜既祛水,也治逆气往上。上面阳虚,要搁点温中的药,只是用橘皮枳实不行,得搁些生姜。假设是胸满心下憋,有些呕逆,这个方子好使。这两个方子,都治胸痹,但是不能治疼,里面没有镇疼的药。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缓急者"就是时缓时急的意思。苡仁解凝性,能够祛湿排脓,薏苡仁配附子治疼更好。但是在这里不是排脓,而这个方子主要是排脓用的,后面要讲的薏苡附子败酱就用于疮痈证。古人认为遇寒则疼、遇温则解,所以无论是心疼还是肋骨疼,都是偏寒的多,光用凉药不行,从上边讲到这里,里面都加上温药,这个附子更是温的。如果治疼,苡仁和附子也可以作汤剂,作汤剂附子量不要大,就是3克15克,等到讲到附子败酱时候再详细讲这个方子。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心中痞,指心中常感觉憋的慌。诸逆,概括很多,气逆、呕逆、冲逆等等。心悬痛,就是心绞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桂枝镇痛,也治逆。生姜也治逆。痞非行气不可,所以用枳实。这个方子常用,可不是单独用,象大柴胡汤里就包括它。治心绞痛,常用大柴胡汤配合桂枝茯苓丸。如果再有热,可以加石膏,血压高心跳得厉害,可以加重桂枝茯苓,就是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的合方,但是大*不要多加,如果大便偏干,大*可以搁六克,如果大便不干,大*还可以少用。心血管病并发高血压,加石膏,石膏配大*降血压挺好。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治一切的心血管的病都好使,如果心悸厉害大量用桂枝,茯苓也可以用,茯苓也治心悸。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石脂丸主之。"心疼牵扯到后背,后背疼牵扯到前心,这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石脂丸主之。古人认为寒往上乘疼的厉害,所以集中蜀椒乌头附子干姜等大温药,这是温性群药,但是辛,怕散,所以搁赤石脂收敛,节制那几味药辛温,乌头要用川乌头,不用草乌头。这个方子是治极寒而入于阴证的情况。这个丸药治慢性病,不要急治。新得的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极阴虚寒的情况,用这个赤石脂丸。底下的九痛丸是后人添加的一个方子,治九种心痛,这不可信。但是这个方子是个温下方,如果阴寒证属实大便干,需要用温下法,可用。说各种心痛都得用它,这是靠不住的。这个药不利于热证虚证。这一章主要讲胸痹,有时也就牵连到心痛,用栝楼薤白治心绞痛,或者用栝楼薤白半夏汤,效果若不理想,配合四逆散,就是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逆散加栝楼薤白配上桂枝茯苓丸,有时候也搁生姜。这个配法也就包括桂枝枳实生姜,四逆散有枳实,桂枝茯苓丸有桂枝,再加上生姜,另外搁栝楼薤白,心绞痛有时候也起作用。但是栝楼薤白或者栝楼薤白半夏对和心脏没关系的胸痛好使。肋膜炎若偏于痰饮的,只用栝楼薤白力量就不够,要用到十枣汤。如果有柴胡证,胸胁满、心烦喜呕,就再配合柴胡剂使用这些方子,所以我们每一个方剂的应用,既要熟,也要学会变通合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