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师报第二期上旬文学专版

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834283.html

《燕南师报》第二期

文学版上旬目录

1.丹桂秋香溢满怀

(固安一中朱凤岚)

2.临江仙晚登紫金山

(廊坊一中张克久)

3.慢下来,去生活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届高三10班郑茗心)

4.不打烊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李永佶)

●●●立秋●●●

丹桂秋香溢满怀

固安一中朱凤岚

丹桂飘着淡香,还有那散落在树间的花儿,总会让我们感到一丝丝惊喜,一点点惬意。这是北方的秋感受不到的。

北方的秋来源于《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写尽了北方,却也不尽然。虽然描述了清、静、悲凉,写到秋风、秋声、秋雨,还有秋槐、秋院、秋果,更是有秋士;但是那北方的丰硕、色彩也无疑不是北方秋的一一写照。但是江南的秋又是如何?

杭州结缘很厚,那历史中的浏览,风物中的写照,湖上的述说,江潮的报道,还有那一位位让我们折服的人儿、圣人。这次感受更为真切、深刻,但是,我想除了这些,也许还缘于飘着丹桂香的秋吧。

那秋湖,接天连地,水雾茫茫,仙之舞之,也不为过,凭窗望过,虽只一瞥,也足以醉心整个季节。

那秋江,大桥横跨,浩淼无边,扶栏远眺,苍苍褐霭,偶飞一鸟,江水涟漪,那冒险越栏之士定是倾尽了近身览江之情,才有那飞身一跃,置己身于世外,才有了冒险之后的满足惬意。

那秋花,葱绿之中的团团簇簇,那抹靓蕊、那抹初绽,还有那份盛开的粲然,此生彼此相对,相互传递温度,花香浸扰,忘却、记起,如醉如痴,于人方悟世间有叶必有花,有花必有果。虽则有些花、叶、果呈现有异,但终将以自己的姿态展现。

那秋竹,挺立路道尽头弯处,没有一点倦意,风过簌响,似感召同伴,齐心共进,向上谦逊。

还有那我们见到的郁达夫的母校——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当时名为杭州府中学堂。一九一零年,郁达夫和徐志摩一起考入本校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培养了这样一个把文学史上的秋描摹到极致,萦绕满怀丹桂之香撰写故都秋之学子。

今天来到丹桂飘香的江南,正如郁达夫去到北国,看到秋一样,才感到那南北同有的但不同性的真真的秋,秋美、秋静、秋清、秋温婉、秋悲凉、秋高亢。

正所谓:秋时秋景情义盛,此时此刻秋满心;南北同时不同季,问君心境可此同?!

●立秋●

●●●●●●

临江仙·晚登紫金山

廊坊一中张克久

清秋风霜未紧,晚来游性方浓。便约胜友避樊笼,西辞玄武水,且向钟山行。

拾级寻幽而上,樱驼漫点群峰。挥手斜阳自兹去,山阴循古道,明月绕林从。

秋天的絮语

●●●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是流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传七夕节这天夜里,女子在庭院里摆设筵席,向织女星祈求智慧和巧手,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穿针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七夕之夜,女子手拿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将丝线快速全部穿入者,称为得巧。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在七夕乞巧食品中最为出名。

不打烊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李永佶

医院里总是忙碌的。时间刚过早晨七点半,一楼采血处已经有不少人了,我也在窗口不远处站着等待。

一辆轮椅从我身边经过,径直奔向三号窗口。推车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坐车的,从稀疏花白的头发上看应该是一位老人。护士已经准备好了针头、扎带,就等着病人坐到窗口前的椅子上了。轮椅到了窗口前,中年人想要扶老人坐到前面椅子上,于是他弯下腰用左脚勾住轮椅,左手拽住轮椅扶手顺便用胳臂挡着老人,右手调整椅子的位置——把椅子侧过来摆好。然而,似乎并不顺利——中年人从身后环抱住老人希望一举成功,而老人却迟迟不肯离开轮椅,终于站起来了,也是颤颤巍巍的。于是,中年人仿佛在练扎马步,又仿佛与谁角力,他不断调整着站位,挣扎着,在持续的努力中,椅子也被他踢到了一边,窘迫不堪。

我疾步上前,双手扶稳椅子并用腿顶住,配合着把角度调整到最佳。我也看清,这应该是父子俩,眉宇间还是有几分相似的。我建议着,是不是直接把轮椅推到窗前,坐在轮椅上采血。中年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轮椅比椅子还是宽大了许多,怕是胳膊够不着,不方便。于是,中年人对老人说“坐吧,坐上去就行了”,便准备发力了。而老人嗫嚅着,低声嘀咕着什么,身子佝偻着往后倾,似乎不愿动弹。几声之后,我终于听清老人在重复着“我怕”“我怕”。或许不愿耽搁别人更多的时间吧,中年人便开始催促“没事,只管坐下去就行”,他的声音里明显透出了焦虑和着急,或者是不耐烦。僵持了一小会儿后,老人还是坐在了椅子上,他还在嘀咕着“我怕”,只是本来就不高的声音变得更低了,说得也慢了——我听得出来,像一个委屈的孩子。

老人很瘦,胳膊细细的,皮肤像是一层薄薄的纸,裹着并不丰满的血肉。护士按揉再三,终于找准了位置,采到了血。回到轮椅上的工作相对轻松了许多,在中年男子的感谢声中,父子俩离开了。

终于轮到了我,终于我也可以离开了。走近楼梯口的时候,听到“哦——哦”的男声,我循声把目光从手机上移了过去——在楼梯口,在墙角处,一个年轻的父亲正哄着孩子。他站在那里,低着头,凝视着眼前的孩子,嘴里发出拖长的“哦”,身体轻微地左右晃动着,右手轻轻拍打着孩子。孩子就躺在他的左手臂弯,安安静静。不断有人从年轻父亲身边经过,但他从不抬头,只是温柔地重复着先前的动作,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们二人。我取了药,便也从他身边走开了。

忽然想起,前些天给孩子买东西。看着我采购的各类零食,各种大包小包,店铺主人,那对上了年纪的夫妇,笑着说,人们总是向下的,对孩子怎么都照顾不够。又想起了那个故事——他终于按捺不住便粗暴地打断了父亲多次重复的询问,可后来他读父亲的日记,却发现在他三岁那年,同样的问题,他父亲回答了十一次。

这,正是我们吧——行走在生命的中途,离儿女越来越近,对老人却渐行渐远。汪曾祺说,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我们何曾不是如此,在不经用的时光里,抬眼半生,有老而不能常在左右,有小却不能伴其一生。今年,明年,和年年。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会发现,生命中的事依旧如期发生和即将到来,包括老去和重复。还好,人到中年,终于能够从让我们惊讶欢喜牵挂的孩子身上照见自己,也从已然老去的父母那里知道自己当年曾怎样让他们不安局促窘迫。

想起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想起小说里的老板和老板娘,为陌生人坚守和坚守多年的善良——十四年后,他们依然守着面馆,守着并不曾约定的“预约席”。他人可以如此待人,而我们呢?

山高水长,而来日并不方长。为父母的老去和必将老去的自己,坚守爱与光,不打烊。

不打烊

●●●中元节●●●

中元节

俗称“*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方也有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是一个“缅怀先祖,珍惜当下”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民间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上坟扫墓、祭祀先人,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还有些人在这一天要到河边去放河灯。

慢下来,去生活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届高三10班郑茗心

有多久,不曾听过时间的低吟?

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到一层屏幕,两方期许;从书香信笺,笔墨纸砚,到路途千里,即若对面。时代的鼓点愈发激昂,科技的号角愈见恢弘,行人的脚步日益匆忙,内心的方寸日渐失衡……

当手中握住的事物越来越多时,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启程时的两手空空,而仅有心中安放的那片澄明。

慢下来去生活,有时是放下鼠标键盘,紧握手中的那支笔杆。“隔着一层薄薄的屏幕,我无法触及乃至抚平母亲新生出的皱纹。”我的一位留学生朋友在给我的信中如是说。是的,手机电脑的出现让距离由远及近,让人与人哪怕有万里之遥,也可笑若对面,可是当信笺墨迹渐渐淡却,那份展信快乐的绵绵意蕴,那份见字如面的割舍不下,诸如过眼云烟。“纸”长了可“情”未延展,距离缩短了,思念却似乎变了质。我们站在时代的洪流里,在大浪惊涛中抗风战海,也惧怕被骇浪惊涛击败,渐渐的我们忘却了波平无澜的那片海。于是,我们铺纸研墨,起笔之转,转当时少年,转情意绵绵,转时光波平无澜,从前慢。

慢下来去生活,是劈裂隔绝的山。“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当热闹与喧嚣的老街区被替代,当万丈高楼拔地起,当你与我同在一片天地,乃至一个楼层,却没有一丝交集,我不禁怀念那个物资不甚充裕,却总能热闹欢喜的年代,一家买几家的菜,一家做几家的饭,一家人的欢喜就是整条街巷的欢喜,一家人的忧伤要整条老街相扶相持。一家,一家,老人摇着蒲扇,坐在夏日冗长的夜晚中,坐在瓜果飘香时的路灯下,坐在成一道亘古的风景。那时灯光幽暗,傍晚有繁星点点。渐渐的我们走出那片黯淡的星光,我们背着厚重的行囊,在车水马龙中奔波闯荡。我们喉中有细微的声音在叨扰,我们,再也念不出那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时代的辙印连通了古今,马蹄声达达走成轰鸣,“快时代”本无过错,可“快心“有错。携如此一颗快心,过分纠结于房租几何,挣扎于名次分位,却不复得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住湖心亭看雪”的人生意趣,不得那“车,马,邮件都慢”的光影变错,不得那“我俩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的诗意时光。活的太快,匆匆忙忙走完一程,便匆匆忙忙去走下一程。

慢下来去生活。不为这虚浮的周遭,只为自己的心留下一片澄明,在繁章华辞里守一片净土,不动如山。慢下来,方可收获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与高远。

慢下来,去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zy/10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