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刘某某,男,1岁。
初诊年10月14日,主诉咳嗽流涕5日,发热2日。患儿自10月9日受凉后开始流清涕,稍咳,12日出现发热,热峰39.4℃(肛温).至今已服用“美林”5次,最后服用“美林”时间为14日凌晨4时左右。现体温38.9℃(肛温),稍咳,有痰,伴气喘,流脓涕,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大便稍稀,每日2次,小便正常。体格检查:咽部充血,双肺可闻及粗湿音,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暗。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因天气变化,风寒之邪人侵,营卫失和,出现咳嗽、流涕;小儿之病,传变迅速,易人里化热,故表现为高热不退之象。根据患儿舌苔及指纹变化,中医诊断为外感发热,辨证为表寒里热证。治疗以解表清里,清透肺热为法。
处方:荆芥3g,芦根10g,防风3g,连翘3g,桔梗3g,大腹皮
5g,车前子3g,白果1g,紫苏子2g,淡竹叶5g,生石膏20g,知母
3g,甘草2g,紫花地丁3g。共5剂,嘱水煎服,每日1~2剂,隔3小时服药1次。
二诊服药5剂后复诊,服药期间仍有反复发热,热势下降,发热间隔时间延长,16日晚热峰39.1℃,予“美林”后热退,至今暂未发热,咳嗽较前增多,痰多,声嘶,气促,纳食欠佳,大便未解,小便正常。体格检查: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音,舌红、苔薄*,指纹浮紫。现外邪虽已清,但有邪气入里化热生痰之象,治疗以肃肺清热、涤痰止咳之法。
处方炙麻*1g,苦杏仁2g,桑白皮3g,地骨皮3g,白果1g,紫
苏子2g,白前3g,百部3g,生石膏10g,牛蒡子3g,鸡内金2g,山楂炭5g,甘草2g。共5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5日后随诊,患儿家属诉服药1剂后热退,已无咳喘症状。
方解外感发热发生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邪气,加之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在气候变化、冷暖失常时易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而出现发热。治疗上遵循“邪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的原则,兼顾小儿肺脏娇嫩、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特点。
本案患儿发热因受凉所致,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导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出现发热、咳嗽之象。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外邪侵袭后易人里化热,形成“肺热叶焦”之势。初诊时,患儿因感受风寒之邪,肺气失宣,故见咳嗽、流涕,观患儿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暗,知邪已化热人里,诊断为表寒里热证。
张氏在初诊时选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治疗,重在解表清里、清透肺热,且注意顾护阴津。遵循“在皮者汗而发之,在里者当清之”的原则,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连翘透表解肌;芦根、桔梗清透肺热;重用生石膏,既清气分之热,又辛散解肌,配伍知母组成白虎剂,两者相须为用,增强清热生津之功;淡竹叶清泄胃火;白果、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大腹皮、车前子行气宽胸利水,以实大便;甘草调和诸药。
患儿二诊时热已退,咳嗽、喘息症状加重,是外邪由表人里,化执小痰的缘故。小儿肺气本不足,易为邪侵,致使宣降失调。此时,表邪已解*解郁开闭、止咳平喘;紫苏子、白前降气化痰;白果敛肺平喘;苦杏仁百部润肺止咳;牛蒡子宣肺祛痰利咽;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鸡内金、山楂炭运脾开胃:甘草调和诸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