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节目中,有一件国宝被官方吐槽了。
这件国宝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又叫瓷母瓶。
据说,这件国宝的全名是:
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阳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你要一口气能读下来,那绝对是真爱。
自从这件制作于乾隆时期的瓷器在《国家宝藏》亮相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乾隆皇帝农家乐的审美,这件被称为“万瓷之王”的瓷母瓶也被戏称为城乡结合部制作。一向自诩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了得的乾隆皇帝,要是听到这些评价,估计会觉得非常的冤。
其实也没啥冤的,两百多年来,乾隆皇帝在艺术上的品味,早就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了。
就说写诗吧,说他总共写了4万多首诗,都快赶上全唐诗的总和了,但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好像没有哪首的作者是乾隆皇帝。只听说过被传为笑谈的《咏雪诗》的诞生。
就是有一年冬天,乾隆带着沈德潜一帮文人去西湖玩耍,正好碰上西湖下雪,于是乾隆皇帝诗兴大发,张口就作诗一句:
“一片一片又一片”
众臣纷纷拍手叫好。
乾隆很开心,马上又接了一句:
“三片四片五六片”
什么意思?众大臣有点不知所措了,但不能坏了皇帝的雅兴啊,于是继续叫好敷衍这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主子。
乾隆皇帝来劲了,又来一句:
“七片八片九十片”
这是诗吗?众大臣即使再厚颜,也不能继续叫好了。
关键是这时候乾隆帝卡壳了,半天接不下去了,于是陷入了尴尬的沉默。这时候,专业替乾隆皇帝解围的沈德潜站了出来,“皇上诗写得太好了!请让微臣斗胆狗尾续貂一次。”
这时的乾隆爷内心对沈德潜那个感激啊,就差上去拥抱沈德潜了。不过还得装着。于是沈德潜完美地补上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
再说乾隆皇帝画画吧。一心想当文艺青年的乾隆皇帝一生画了多幅画。
他临摹的李迪《鸡雏待饲图》,看着画中小鸡惊愕而呆萌的表情,只能说是“画虎不成”啊!
李迪《鸡雏待饲图》
乾隆仿李迪《鸡雏待饲图》
还有他仿赵孟頫的《汀草文鸳图》:
下面为乾隆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
这是在突出鸳鸯的发际线吗?
既然仿作很容易让人察觉技不如人,那就画一些发挥空间比较大的写意画吧。于是有了这幅《多禄图》。
可是,这么萌萌哒的小鹿,是给我们画的表情包吗?
看了这些画,我们都替乾隆的画技感到难过。估计乾隆皇帝也觉得自己的画有点拿不出手,所以大部分都毁掉了,只有少数还让人看得下去的保存下来,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既然做个原创的艺术家那么难,那就努力当个高明的鉴赏家吧。
于是,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公望……,他们的名画、名帖,被乾隆皇帝不是题字,就是盖章,简直到了疯魔的程度,谁都阻挡不了他点赞的激情。
比如对他的至爱赵孟頫,题字、盖章,那是毫不留情。
比如赵孟頫的《水村图》:
《鹊华秋色图》:
《二羊图》:
《人骑图》:
这些书画作品中留白营造的意境,被乾隆皇帝塞满了题字和印章,真正的堵得慌。
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皇帝题写的那个巨大的“神”字,简直是辣眼睛。
王珣的《伯远帖》,人家只写了五行字,乾隆爷在旁边塞满了各种溢美之词。
幸运的是,被乾隆皇帝爱到疯狂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幸躲过一劫。因为*公望的真迹被乾隆误认为是伪作,而在一幅赝品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现在我们能看到清清爽爽的《富春山居图》,真的要谢天谢地了!
真品
赝品
乾隆的这个爱好,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外号:爱新觉罗·牛皮癣·弘历。
本来是要说“瓷母瓶”的,怎么就跑题说起乾隆的各种糗事了。其实,这是说明乾隆皇帝在艺术上是有追求的,理想是高远的,目标是宏大的。
我们不要看着“瓷母瓶”被吐槽,就只顾高兴了。它可是乾隆在艺术上,不对,应该是技术上追求极致的体现。
“瓷母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形体硕大伟岸,造型端庄凝重。瓶腹部的主题纹饰,一共是12个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这些图案无非是寓意吉祥、美好、祝福,也没啥好说的。关键是这个瓶子的工艺是惊人的。
“瓷母瓶”从上到下装饰的各种名贵的颜色釉、彩一共有17层,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使用的釉上彩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可以说凡是陶瓷装饰的釉彩几乎都在这个瓶子上了。
要把这么多釉彩集中在一个瓶子上,难度是相当大的。
首先是色彩的配方,就得仔细掂量把握。例如青釉需用氧化亚铁呈色,红釉用铜,而钧釉则需用铁和铜共同呈色。釉上彩的红色需用铁呈色,*色用锑,绿色用铜,紫色用锰,胭脂红用金着色。至于釉下彩的青花则需用钴蓝料呈色。
而且用于呈色的矿物质比例非常讲究,比如青花是用天然的钴土矿为着色剂,由于钴土矿中含有氧化钴、氧化锰和氧化铁,因此着色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氧化锰和氧化铁较多,就会出现发紫、发黑和发灰的现象。胭脂水釉是在珐琅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点五的金在低温下烧出的粉红色釉,珊瑚红是以氧化亚铁掺入铅釉中烧出的类似于珊瑚色的铁红釉,瓜皮绿是以碳酸铜着色等等。
还有烧造的气氛也要精准把握。像青花、仿哥釉、仿钧釉、仿官釉、仿汝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属于高温釉,需用℃以上的高温才能烧成。
粉彩、珐琅彩、金彩、松石绿釉属于低温釉,需用~℃的低温烧成。
所以烧制的时候,要先烧温度高的釉彩,再烧温度低的釉彩。这样,烧到下一级温度时,由于温度较低,就不会将以前烧好的高熔点釉层给烧坏了。
这个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是非常令人绝望的。
因为每种釉彩的脾气秉性气质都不同,需要精确把控烧造温度和窑室中的游离氧含量。
比如仿钧窑高温窑变釉这一层,颜色上又称为高温红铜釉。烧制温度必须控制在℃~℃之间。温度太高,颜色马上就飘。温度太低,分分钟变黑。必须正好在这30℃之内,才能烧出这种深沉温柔的美。
而这种窑变釉完美烧制的成功率仅仅为20%。
所以,要成功烧制一个“瓷母瓶”,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们来做道数学题。如果按照每种釉彩成功率70%计算的话。那17种釉彩的成功概率是:0.23%。也就是说烧一千件能有那么两、三件完美的。
如果每种釉彩成功的概率像高温红铜釉那样是20%呢?自己去算吧。
反正能不能烧成就全凭运气了。
所以设计烧造这么个瓶子,已经和艺术追求没啥关系了,它把从宋到清的名品釉彩集成一个瓶子上,完全就是赤裸裸的炫技。
所以我们在吐槽这个“瓷母瓶”的美学水准的时候,必须对这个瓶子充满敬畏,它真的是多少匠人心血的结晶。
可以说,这个瓶子也只有在乾隆那个时候才能烧制成功,换个朝代还真不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达到历史顶峰。制作的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像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空前成就。
乾隆朝更是成为我国制瓷工艺集大成的时期。在《景德镇陶录》中,有一段记述乾隆的督窑官唐英的成就的话:
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坯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也就是说,到了乾隆那个时期,仿烧宋元明时期的名窑精品,不在话下,而且与前代相比丝毫不差。同时,还搞了很多新的釉彩和品种,比如洋紫、法青、抹银、墨彩、乌金釉、珐琅彩、天蓝釉以及采用*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
唐英写了篇《陶成纪事碑》,文中记载了仅雍正时期仿古创新的各种高低温颜色釉有57种之多。而且每种釉彩都能很稳定地烧造出精品。
比如仿哥釉、仿钧釉、仿官釉、仿汝釉。要知道哥釉、钧釉、官釉、汝釉,那可是宋朝五大名窑的釉彩,至今仍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巅峰,是千年前的标榜,千年后的追摹。
康熙帝平定江山后,好古之风大兴,于是康熙的仿哥釉,雍正的仿汝釉,乾隆的仿官釉,都以前辈精华为追求目标。这三朝的仿官釉、仿哥釉,已经到了乱真的地步。
仿汝釉因为胎、釉细腻,釉面透亮,清澈晶莹的特点,不像宋汝釉釉厚肥润,釉面半透明,从而显得厚润安定,因此被认为是有神无韵。
但这不能怨仿汝釉的技术,这主要是因为景德镇的高岭土实在太完美了,结果在表现宋瓷那种神韵时,长处变短。宋汝釉釉彩厚度经常达5毫米,以遮盖黑灰的瓷胎,而景德镇的瓷胎雪白,不用费力遮盖,所以不会出现宋汝瓷那种堆釉现象。
还有红釉,在康熙、雍正时期,铜红釉的烧制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现郎窑红、豇豆红等盛极一时的名品。
在所有颜色釉中,高温铜红釉是烧成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红色是以铜离子着色的,铜的氧化物只有在氧化亚铜时才是红色的。但铜元素在高温时相当不稳定,火温升到℃以上时,氧化亚铜便非常活泼而不易控制,烧失的几率很大。有时候还原气氛过度、持温太久,产品会失去红色而近于白瓷。如果铜分大于千分之三,又会变成难看的猪肝色。氧化的气氛太过,不但得不到红色,反而会变成氧化铜的绿色。
要得到红釉真的是好难。但是康熙、雍正时期做到了,烧成了郎窑红、豇豆红这样的杰作。
郎窑红,色泽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釉面透亮垂流,器物里外开片。除口沿外,全器越往下,红色越浓艳,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口沿处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因此出现轮状口线,称为“灯草边”。同时底足旋削保证流釉不过足,所以郎窑红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
与郎窑红齐名的豇豆红,色调淡雅,又称“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等。因其带有少许翠绿斑点,而通体呈现酷似豇豆一样的淡红色调而得名。郎窑红因宝光艳色而鲜艳夺目,豇豆红则兼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意境深远的美感。正所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还有青花,从元明以来,青花瓷一直是彩瓷生产的主流。康熙时期的青花器,呈宝石蓝色泽,蓝色透底、莹澈明亮,极为鲜艳。而且还可以营造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有的色层竟达到八九层之多,甚至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从而被誉为“青花五彩”。所以“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另外清代创制的釉彩新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金彩、素三彩等等,更是技艺俱精。像“胭脂水”、“珊瑚红”、“瓜皮绿”等,成为清代著名的釉彩品种。
从今天看,虽然有不少新的色釉被实验出来,但在基本成分上,仍脱不出康、雍、乾三朝官窑所建立的水准。
反正,制瓷工艺、釉彩品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大发展。乾隆皇帝内心很膨胀啊,这么多五光十色的名釉,这么牛的制瓷工艺,不搞出一个惊天动地的作品出来,还真对不起这个时代。那就来一个集17种釉彩于一身的“瓷母瓶”吧,让大家看看那时候的制瓷工艺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斧神工”。用来评价“瓷母瓶”还是非常合适的。
阅读其他文章:
没有这件小玩意儿,将领喊破嗓子可能也调不动*队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就凭一幅画独步千载
越王勾践剑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