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如何树立正确理想与信仰,“偶像”的力量不容忽视,而“该以谁为偶像”,“新时代偶像该如何发挥其光辉作用”等问题在当今全民战疫的局势下尤为重要。
新时代偶像观,山*学子有话说
以偶像为名,不忘奉献
传媒学院19级新闻学王莹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肆虐,人传人的现状使得武汉告急!中国告急!世界告急!无数的医护人员在除夕那天写下请战书,在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踏上奔赴一线的列车。与除夕灯笼同样都是红色,请战书上的红手印却红得庄重,红得决绝,红得让人揪心。万千中国人把自己燃烧成一盏灯,拼命撕破疫情暗夜的一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病虐桀桀之际,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决然踏上征程,端的是胸怀天下国士无双;万千华夏儿女抛下小我奔赴疫情前线,“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写下了仁心医者的气宇轩昂。疫情虽可怕,但也让我们见识到在太平盛世歌舞欢笑的人也能在阴霾中撑起一片天,用平凡人的身躯和伟大的心定义着偶像的含义。
电视上每天滚动的情新闻播报牵动人心,我注意到那些可爱的姑娘们。于风华正茂之年她们剪短了长发,一身隔离服,坚守在疫情前线的战场。“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是为了疫情,一切都值得。”她们微笑着对镜头说。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春天,她们的长发永远留在了那个冬天。
有人说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是我们却忘了,他们也是儿子,是丈夫,是母亲,是妻子。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只不过他们的选择出奇的一致,选择医生的身份,去救人。
基辛格曾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没错,我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医生、是官兵、是农民工、是学生,是万千为疫情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
疫情来临时,每个人都有恐惧无助。在这恐惧中,有些人生出怯懦怨言,有些人生出爱和勇气。那些生出爱和勇气并把其传递下去的人就是我们应该崇拜的偶像。
时势造英豪,青春新偶像
商学院19级审计学王嘉慧
年,是一个不一样的年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了中华大地,让本该热闹的街上冷了下来。面对这不速之客,在人心惶惶避而远之的时候,有一群人逆风而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与将倾。
新时代新青年新偶像,什么是偶像呢?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解封,整整76天。在这76天里,有太多的温暖和奇迹,也有太多的泪水和诀别。1月23日他们为了肩上的重担,“抱薪赴雪,义无反顾”;4月8日,苍天不负,他们英雄凯旋,却仍有一些人,永远地留在了武汉。
有人说他们是逆行的英雄,有人说他们是天使在人间。其实,哪有什么英雄,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平凡普通的大人和孩子换上了白大褂。他们不是无所畏惧,他们也怕,怕再也看不见母亲的脸,怕年幼的孩子再也没有母爱的呵护,怕心爱的她泪流满面,再无依靠……但面对“生死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和使命的召唤,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他告诉我们“没什么要紧事,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奔走在离病*最近的地方。医院的李文亮医生,首先发现冠状病*感染病例,面对质疑、面对训诫,他始终坚守着医生的职责,年仅34岁的他,最终还是倒下了。但人们从未忘记也绝不会忘记,李文亮医生是“用生命呵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伟大并不代表着舍生取义,千千万同胞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尽己所能、守望相助,同样令人动容。小区门口的门卫大爷、村口的书记、志愿者们,坚守在离我们最近的一道防线,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为我们将病*拒之门外。年还没过完就回到工厂生产医疗用品的工人们,他们或许真的不是为了加班的薪酬,只是因为前线的逆行者们需要他们,人民需要他们。远在海外的侨胞们,尽己所能,将收集到的口罩打包进一个又一个的行李箱寄回祖国。
疫情面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无论是以身涉险对抗病*的医生们,还是那些甚至无人知晓姓名的后方战斗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时代在召唤,青春正当时。尽忠职守,坚定使命;舍小家为大家,以小我济大我,平凡亦不凡,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心中的偶像。在无数榜样的引领下,我们青年一代更当奋发图强,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接下历史的接力棒,让青春更有意义。
追逐偶像,成为偶像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18级信息工程蒲溢旭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偶像,新时代青年的偶像该是什么样的,来听听我的偶像观。
说起我的偶像,我崇拜李白,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何等的潇洒狂放;我崇拜于谦,区区文官,敢在国家危难时行武将之职,力挽狂澜;我崇拜琵琶天王方锦龙先生,我崇拜温文尔雅的*女士......问问身边的长辈,他们的偶像是舍己为人的雷锋,是勇往直前的中国女排,有历史伟人,也有古今文豪。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包容,偶像也随之多元化,新时代青年究竟该有什么样的偶像?我认为所有能引领我们成长,督促我们不断发展自身的人都能成为偶像。
在战“疫”一线,青年人前赴后继,他们的偶像是钟南山院士,是李文亮医生,是平日里对他们悉心教导的医学前辈,而当他们穿上战服的那一刻,又成了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偶像。
他们怕吗?当然怕。离开温暖安全的家,前方便是未知的风险。但前辈们用实际行动说:“这是医者的担当。于是平日里爱美的女孩子减掉了长发,家里娇生惯养的孩子披上了战袍,他们展现了青年人的脊梁。”
这是偶像的力量,是激励和成长。
我们怕吗?我们不怕。尽管前方道阻且长,但疫情期间各项策略的高效实行,各个地区医护人员的奋力救治,筑起了保护的高墙,我们坚信春天终会来临。
这是偶像的力量,他们是希望。
人为什么要有偶像,因为偶像是目标与向往。
偶像身上有我们希望拥有却不曾拥有的特质。我们崇拜师长,因为我们渴望知识;我们崇拜英雄,因为我们也想奉献自己的力量;当我们陷入迷茫,偶像是我们的目标;当我们遭遇痛苦,偶像会给我们温暖和光。
我们要追逐偶像,成为偶像。
时间不会等人,我们终会迎来新青年的时代,总有人会成为下一代的偶像,当我们也成为偶像,前辈们的精神会经过我们的手,代代相传,这是中国人的情怀,民族的脊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丢失。
我们要追逐偶像,追逐向上之人,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更好的青年,当我们也成为偶像,也就有了新青年的担当。
时代在召唤,青春正当时。
我辈自有凌云志,踏长风、破万里。
今天的青年注定要成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而偶像们的榜样之光
正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明灯
制作
山东*法学院学生会
编辑/胡兴源
文字/胡兴源、王莹、王嘉慧、蒲溢旭
视频/侯新阳
图片/胡兴源、王莹、王嘉慧、蒲溢旭
校审/王亚静
推送/团委新媒体中心朱洺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