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横跨三百年,他就是升阳子慢慢看

(一)

俺叫刘养正,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县隶,整日忙于公事,鸡毛蒜皮的日子,过得还是可以。在我那个小病一场,就能要人命年代(康熙年间),人命浅薄,无能为力啊!可我还是生病了,快要不行了,不过没想到,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一位道士,教我一些养病的法子,吃了一年的淡食,病终于好了。历经这次凶险,哎,人之生死才是第一大事啊。罢了,安排好家事,出家修道吧。后来人们也叫俺“刘道士”。

(二)

你问我是怎么修道生活是什么?其实就是每晚打坐修炼,慢慢修呗。可能我遇到了神仙,有一次在庭院内晾衣服,那个天是真的好啊,可是有人告诉我要下大雨了,别人不信,我信了,果然下了大雨。

还有一次在梦里,梦见有人告诉我:“《日用经》,入道阶梯也。”后来有一天,看见一老乡的篓子里竟然有一本《日用经》,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这几个字还是认识的,这或许就是祖师爷给的感应吧,赶紧去学。《日用经》可是个好东西,多读多练,多多学习才会有功德。读了好几年,我渐渐的就能够通晓《周易》、《老》、《庄》、《金碧》、《参同》这些书。

(三)

后来也慢慢的有了些名气,收了几个徒弟,哈哈,他们也修得不错,这样也不算亏待祖师爷。有一个叫王澍,字写的不错。或许这就是机缘吧,你们这些后辈才能知道我修行的要旨和秘诀,其实就是“止念”二字。(按:在王澍单独的小记中才有“刘,惟教以止念,自是功益密”这句话)最后他也到了知生死的境界。

还有两个徒弟,分别叫潘冲静和段冲清,比较擅长吐纳的功夫。修得也好,后人尊重他们,称呼白前子和云霞子。对了,也正是这两个徒弟,后辈才会知道——我就是升阳子。

回想当年的那场病,到了我八十五岁那年,也该给大家告别了,把徒弟们召集起来,飞仙去也。

(四)慈悲,后有人将我(刘养正)、王澍列入《历城县志》(卷第四十五,列传十一,仙释),而在民国后编的《续修历城县志》(卷四十五,列传七,仙释)中,记载了潘冲静和段冲清。也是不一样的缘分和因果,终于将分列于多本县志、府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世间人物,起起伏伏,本应沉没,后因济南升阳观正大殿重修,又有一小弟子喜爱史书,也算是不一样的道缘。我是怎么修行的,还希望你们细细品味。按:后升阳子刘养正,跌坐於大方案而化鼻垂玉箸尺馀,三日颜如生。其弟子白前子和云霞子坐化后,亦鼻垂玉箸,里人皆见之。王澍除夕日,为人书门帖毕,掷笔而逝。本文皆有史料为证,非功德者不可铭记,福生无量天尊!此外,能记入史料的又有几人,前前后后,又都是只言片语,终究是升阳观——刘道士——各仙释传记,在升阳观重修这个机缘和功德下,才得以有人去看去查。不多说了,慈悲!前文回顾:独家丨来,咱们聊聊大清朝时的升阳观!(本文原创,资料翻阅查找不易,可多多分享,仅须标明出处,福生无量天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zy/7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