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廖彬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

习风堂即大兴学习之风之讲堂,我们秉承“大兴学习风、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共筑中国梦”的宗旨,大力倡导践行“仁德为本、知行合一、无我利他、向上向善”的理念;专门致力于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及习近平系列重要思想;积极推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管理思想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管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

北京习风堂

年3月10日,四观书院12期国学研修班开班。为期三天的课程由院长廖彬宇先生讲授《国学旨归——经世致用之学与内圣外王之道》。先生用足足4个小时的时间,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国家战略。先生认为,传统文化的大旗一树,会至少起到六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安民;第二,济世;第三,兴*;第四,强国;第五,复兴;第六,开来。下文根据廖彬宇先生首日讲课录音整理,我们分为上、下两部分刊发,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各位同学:

大家好。在座诸位,此番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从全国各地,聚到四观书院,将要在这里进行为期几天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精神可嘉,令人赞叹。

我以前常常讲,传统文化,说到小处,可以让自己焕发智慧、升华境界、打开格局;说到中处,可以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做好事业;以上两点,都是让我们自身切实受用的。说到大处,我们每一个人投身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就是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中国梦的伟大实现贡献力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多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我们的国家民族,就多了一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所以,就凭这三点,我们就应该为自己而感到骄傲!好的东西,都应该是要去分享的,所以我们觉得传统文化好,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广而告之、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好,大家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一起来开智慧、建格局、有修为、有作为,一起来成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中国梦伟大实现的有力推手!

退一万步讲,我们即使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这么热血的追求,那么我们至少也应该有一点自觉的认识,来顺应当今、乃至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趋势和潮流。换句话说,你要在中国的社会安身立命,做一点事情,你是不是应该要了解一点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未来构架?你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多,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在这当中,更好地、如鱼得水地发展?

那么当前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什么这样讲?

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来到曲阜考察,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了“四个讲清楚”。他说:"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要搞好四个讲清楚: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总书记讲话的两个月后,许嘉璐先生在公开场合表示,他认为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次“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邓小平的南巡解决了经济领域“姓社”“姓资”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习近平的“曲阜之行”解决了人文社科领域“姓孔”和“姓马”的对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互补的,能够兼容的,因此,习近平的“曲阜之行”可以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相提并论。

我是在总书记“曲阜之行”20天后的12月17日,在北大百年讲堂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高峰论坛”,并在这个论坛上,举行了《国学旨归》第一辑的新书揭幕仪式和发布。

当时我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

所以我同时也大胆地做出预判——年,或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元年。

为什么是年?有诸多的因素可以明确指向到年。我在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总书记上任以来,提出了他的大*方针理念,叫做“一个中国梦为愿景,实现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治*治国,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这当中要注意到两个一百年,这是个时限战略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两个一百年指的是建*一百年与建国一百年。从年到年是建*的一百年,从年到年是建国的一百年。在第一个百年里,也就是说在年之前,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第二个百年里,也就是说在年之前,要实现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那么在总书记任期内的前几年需要高强度扫清各种路障,这是奠基;而在年年初,则必将竖旗,因为年上半年两会召开,下半年十九大换届,所以必将在年初树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旗帜鲜明才能高歌猛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力。

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

所以我们在总书记上任以来,在诸多领域,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在年年初呢?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造势的过程。这个旗帜的树立,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了,时机不成熟;太晚了,换届了,不便于新的工作的部署、开展和推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如下一些事件、言论的发生——

年11月26日,总书记曲阜之行,发表了“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讲话;一个月后的12月30日,总书记在主持*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年2月24日,又是一次集体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和代表、委员们一起共商国是。他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年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大家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的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与师生座谈时,总书记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两天后,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习近平与记者交谈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年9月24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他谈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

通过数年来一系列言论的发表,总书记表达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决心,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两办文件的印发,标志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式成为了国家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战略。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以年年初两办印发文件作为一个时间坐标,往前推,有了充分铺垫与基础,时机成熟了;往后推,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还可以就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探讨,乃至建言献策。同时又为下半年十九大大换届之后,做好了厚实的铺垫,可以扬帆起航,直济沧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风,犹如春回大地,紫气东来,将在今后不断地吹拂起来。

以前有人感慨,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是因为物质的极度发达;坏,是因为物欲的肆虐泛滥。但是我始终相信,总有一个东西,可以治愈一切的不好,让这个时代,坚定不移、平稳刚健地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行驶下去。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发展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前几天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来看我,才落座,就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反腐的问题?

第二,未来国家的战略形势怎么看?

第三,为什么在今天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三个问题,我拢成了一个问题给他进行了解答。我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解答了他的全部问题。

一、安民——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

首先,传统文化的大旗一竖,第一个作用,就是“安民”。

安民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功能。

李世民的名字就源于这个传统文化的理念——“济世安民”。

为什么说传统文化可以安民呢?尤其在今天,传统文化安民的作用和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正因为所有的人,乃至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在无形中都开始以经济利益(金钱)作为最大追求。

领导干部主导着这个国家的全部资源,他们用自身的资源,追求GDP以博取*绩;商人利用自身的商业头脑,进行各种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建设,迅速积累财富。

但是老百姓呢?

老百姓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原始积累,三没有精于算计的头脑,四更没有善于钻营的圆滑。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老百姓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血汗。

他在没有任何资源和有限能力的情况下,还有三样东西需要面对,三座大山需要背负。

第一是医疗和健康——“生得起病,看不起病。”有人说今天的社会已经在悄然中演化成了这样一个互害的模式,种菜的给卖肉的说,现在蔬菜不能吃了,还是吃肉好;卖肉的给种菜的说,现在肉都不能吃了,还是吃蔬菜好。为什么都不能吃了?因为都不是激素就是*素,哪里还有放心食品?吃了这些有*食品,必然患上各种怪病和绝症。而生活条件决定小老百姓只能追求廉价食品,安全卫生难以得到保证,一旦长期食用有*食品,必然得各种怪病和绝症。又由于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生得起病,看不起病。

第二是教育,中国老百姓的观念当中,已经形成了“名校决定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读名校才有前途。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名校,能读名校。大家都这样想,所以读名校的竞争异常激烈,怎样才能读名校呢?有钱人可以捐资助学,老百姓就让孩子参加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训练班,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繁杂的教育费用。即便上了名校,名校的费用又高于一般的学校,一路读出来,读的名校越多,花费越多。有的家庭更是举债求学。但是,读完大学,就能立刻好转吗?第三座大山接踵而至。

第三座大山就是房子。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有钱的人到处买房,甚至炒房,房价被一帮钻营的人哄抬得虚高,房地产泡沫就这样出来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尚不稳定,读完大学,都要结婚,在一个拜金的时代,丈母娘问你有房吗,有车吗?一般的年轻人就怂了。所以很多年轻的夫妇俩,刚毕业,就背上了用一生去还的房贷。做什么都得为房子奋斗,做事还有什么趣味吗?人一旦背上了巨石,还迈得开步子吗?人在年轻的时代,就掉到了钱眼里,还能开发出什么智慧吗?在重负之下,已经没有了余力去做自己真正理想的事业。即便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奋斗出来了,成功了,也是极少数的个例。父母想帮助孩子啊,就去摆地摊,结果城管又来了。有的人情急了,就和城管、工商又斗了起来,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矛盾,就需要加大力度去维稳。维稳会形成对峙,所以越维稳,矛盾越大。矛盾越大,越维稳。这就让社会进入了恶性循环。

中国多数的老百姓都没有资源,没有门路,没有能力。让一无所有的人却有这样三座大山背负着。老百姓苦啊,苦不堪言,也无法言说。

中国自古就有“民不与官斗”的传统,不敢仇官。加上这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奸商和无良商人,利用资源和关系就能牟取暴利,他们爆发以后,动不动就看到他们以及他们的富二代们耀武扬威、飞扬跋扈的做派,仇富心态就这样形成了。

大家都在想着一个问题,他们的钱是怎么来的?心态严重失衡。心态一旦失衡,心智就会丧失,情绪就会出来,长此下去,有一天,就会激发民愤。这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解决。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懂了儒家的天道和天命,懂了佛家的因果和因缘,懂了道家的“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于是就懂了“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原来贫穷,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那就努力去加强,去修为,去提升。别人富有,那是他自己的德行感召来的,我不羡慕,我不嫉妒,我更不恨。他炫富也好,张扬也罢,他愿意糟践,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

当中国的人民大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真正懂得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智慧随之开发起来了,德行随之厚重起来了,不用维稳,自然就平稳了。所以传统文化对于今天而言,第一个功能首先是安民。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

二、济世——传统文化是幸福之源

对于今天的社会,世间百态,乱象横生。我们身临其境,深有感触。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列举过这样几个现象。

“用娱乐明星偶像,毁掉青少年的志向;

用网络游戏和色情传播,坑害年轻人的意志和意向;

用西化教育,扭转年轻人的方向;

用圣诞、万圣、情人等洋节移风易俗改变中国人的风俗风向;

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全是当今国人的心理动向。

物欲横流,人心不足蛇吞象。是谁导演了如许不堪的现象?”

先谈第一条,“用娱乐明星偶像,毁掉青少年的志向”。

在我青少年求学阶段,老师曾询问同学们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很多同学告诉老师,长大了想做刘德华、张学友那样的明星。当然,我们不是说做明星就不好,而是说,我们为什么没有更远大一点的理想和志向呢?

甚至还有知名学者义愤填膺地提出来,说中国传统里“立志”的教育几千年来几乎抹杀了中国人的人性。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逻辑。

我曾经专门讲过立志的重要。

我说人都想做高贵的人,那么什么东西最高贵呢?《易经》里就讲了,“法象莫大乎天地”。

《易经》里乾代表天。天高高在上,不可穷极,天高得只能让人仰视和膜拜,贵不可言。代表了受人尊崇,高贵的地位。所以人要想高贵,就要像天学习,学习天的德行。

乾卦是六个阳爻,阳代表刚健有为,所以代表高天有六个德行:

做人首先是志向要高。志向高,才会永不止步。永不止步,就是“自强不息”;

志向高的人,人格必定崇高。人格崇高,就必定不会做扭曲人格的龌龊事,所以第二个

高,是志向高;

人格崇高,就必然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

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人,就能够明辨是非,就会集中精力做能做的事情,于是获得飞速的成长。能够权衡利弊,明辨是非,就是智慧。所以第三个高,叫做智慧高。

智慧高的人,就不会对世界有疑惑,没有疑惑,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第四个高,叫做境界高。

境界高了,就能跳出来看待所有问题,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把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简单化处理,第五个高,就叫能力高、手段高。

有了这五个高,人就会越走越高,最后第六个就是地位高。

所以这六个高,全部来自于第一个志向高。所以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子侄们,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志向。没有了志向,人就会变得庸庸碌碌。

以前我们讲很多人这一生啊,叫做“莫名其妙生,稀里糊涂活,无可奈何死”。因为人生没有志向,没有方向,所以活得很迷茫,也很糊涂,不明所以,无可奈何。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了,通过树立远大的志向,就能够获得人格、智慧、境界、能力和地位。

再谈第二条,“用网络游戏和色情传播,坑害年轻人的意志和意向。”

现在的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迷恋到不能自拔的程度。然而许多网络游戏,却在教人暴力、杀人、战争等等,这些都是使人烦躁、暴躁的负能量。

现在的网络一打开,各种不堪入目的淫秽画面就席卷而来。青少年是不能辨别又没有自控能力的,往往会沉湎进去,这些都是使人想入非非、消磨意志的负能量。

《论语》里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暴力游戏,一个色情传播,就把血气未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拽入了“好色”和“好斗”的漩涡之中。

再来谈谈第三条,“用西化教育,扭转年轻人的方向”。

我们教科书的编写,都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和模式,考试又特别重视西方的学科。英语考分的比重很重,自然就会让大家不自觉地在外语的学科上下很大的功夫,倾注很大的精力。在这上面的精力用得多,那么对传统文化倾注的精力就必然会少。

你把英语学分考得那么高,老师一夸奖,你必然就会更加努力,越学越好,甚至学成了一门本事。你的英语越好,你就自然会去







































白癜风诊疗目标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3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