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咳多痰气紧7味药或能帮忙有的疏有

冬末春初,冷暖交替,很容易造成呼吸类疾病困扰,尤其是当前,流感、着凉和新冠,如同“三座大山”一般带来不便和威胁,突出表现是咽痒、咳痰、气紧此起彼伏,既招人恨也惹人烦。其中,咳嗽是咽痒的结果,是咯痰的前导,以镇咳为牵引,可同时止咽痒、消痰液、缓气紧。

对付咳嗽,很多人选择止咳药,带有甜味的止咳药水灌入喉咙,症状很快缓解了。但以化学药为主体的止咳药,只能让症状改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末端或周围神经,只是让大脑延缓发出咳嗽指令,暂时“忘记”咳和痰这回事,药效一过,问题再次冒出来。

虽然人体有自愈能力,最终咳嗽也会不治而愈,但过程较长,干扰工作、影响睡眠、打乱社交,非常讨厌。从咳嗽起因看,所有的病症都会引起咳嗽和咯痰,从咳嗽时机看,病情好转还没有完全好的时候,咳嗽最多、最烦人。

中医认为,咳嗽是肺气上逆、肺失宣肃的表现,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咳嗽,但有4个层次:

1、季节不同,风邪寒热不同,有风寒、风热咳嗽之分。

2、体质有别,外感、内伤火热轻重不同,有寒热袭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之分。

3、环境差异,风所夹带的燥湿之邪不同,有风燥咳嗽、痰湿蕴肺之分。

4、疾病各异,病症进展深浅不同,有久咳阴伤、肾气虚咳、肺气虚咳之分。

从当前大背景看,风寒袭肺、伤内、伤正的病因多见,所以出现咳、痰等问题,以中老年和基础病人多见,有的人从“挖痰”入手,有门道的中医不仅治肺,还重点调肾、健脾,药到病除;有的从“镇咳”入手,这个可以管根本,不过如果思路不对,病因病机搞错,病情可能反复、加重,甚至迁延不愈,拖成顽症。

中医止咳的方子很多,如风寒侵肺—小青龙汤、三拗汤;风寒犯肺—桑菊饮、川贝枇杷;风燥害肺—桑杏汤;痰湿蕴肺—二陈汤、真武汤;久咳不愈—龙胆泻肝汤、厚朴麻*汤等。

中医看咳、喘、痰等问题,主要有“五脏+久咳”:肺咳—喘气、有痰;心咳—咳而失养;脾咳—状如呕吐;肝咳—伴有两胁疼痛;肾咳—伴有漏尿;久咳—吃不香、睡不好、三焦皆堵。

找到病因、病位,就可下手施治,但记住无论哪种咳嗽,一定要考虑“补肺”,只要有咳、有痰、气紧,肺作为“娇脏”,是一定要修复和调养的,防止病根未除,顽症作乱,拖成久病。

所以,有的中医开好几剂不同的中药,或几种不同的中成药,这是在补足“肺阴”或“肺阳”,或补肺同时补肾、健脾,是正确的。

有一个中药方剂,不仅能镇咳消咳,除咽痒、祛痰液,还能同时满足“补肺”要求,如同一个止寒咳的“通用方”。

它就是“止嗽散”,中医闻名的解表剂,对风寒犯肺引起的感冒,无论是初发阶段、发展阶段还是收尾阶段,都可以用。

止嗽散,清代中医程国彭创立,载于《医学心悟》,全方7味药配伍为:

君药1味:紫菀,止咳、化痰、补肺、疏风。

臣药2味:白前、百部,止咳、降浊、润肺。

佐药3味:桔梗、荆芥、陈皮,宣肺、理气、化痰、疏风。

使药1味:甘草,调和诸药,清咽利气。

全方药性温和,对寒邪入表、咳嗽多发、咽痒但咳痰不爽的症状有突出疗效。可理解为:轻度、中度的风寒感冒和咳嗽症状,或者准备快好了,只是咳得厉害、痰多、气紧气喘,都适用。

其中,考虑到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津液不输,生痰引咳,所以先疏风,把主要矛盾先解决:桔梗+荆芥+陈皮,宣肺和开鼻窍;其次清肺障,用紫菀+白前+百部,它们均入肺经,性温,下气除痰,咳嗽就停了;然后补肺,陈皮+紫菀,理气、补肺阴,让风寒外邪尽快消散。

止嗽散实际是一个基础方,立足于风寒引起的咽痒、咳嗽、痰多:

当疾病初起,可加生姜、防风等,重在散表邪。

当咯痰难出,可加半夏,强化祛痰。

当患者寒气较重,可加干姜温中。

当患者脾湿盛,可加茯苓祛湿。

当患者燥气盛,可加知母、瓜蒌等润燥。

还有其它问题,只要是风寒引起,以止嗽散为基础,加入各种对症药材,就可有效缓解。

总之,只要对症,善于辨证,把疏、堵、消、清、补的思路运用于止咳化痰实践,很多问题可以较快缓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gx/14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