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南方普降大雨,又适逢夏季,在寒热交织的天气里,南方的人们往往容易发生感冒。为此特整理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夏季雨季发生感冒其潜在因素主要有几点:
一、在外突遇大雨,淋雨湿身,受寒而生病;
二、小儿贪玩,涉水嬉戏,玩水受寒而生病;
三、夏季天热,睡卧贪凉,暴露身体,过度吹风而生病;这个季节很多成年人和小孩喜欢开着空调或电扇睡觉,结果发生睡觉起来感冒或口眼歪斜的现象。
四、环境持续潮湿加上饮食不当、不洁诱发感冒合并消化系统的疾病。后两种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医生检查不仔细,诊断不全面,治疗不周全彻底,效果也往往不佳。
关于感冒,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夏天感冒总是缠绵难愈,好几种感冒药换着吃都不容易见效果。其实好多医生也头疼这个问题。
很多医生也觉得夏季感冒特别难治,病情极易变化反复,患者往往表现为身体忽冷忽热,胃口忽好忽差,精神上忽而亢奋难眠,忽而萎靡不振,饮食上忽而想吃油腻滋补,忽而想吃清淡素寡,让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和把握时常模棱两可,无从下手。
我个人喜欢把感冒和脾胃疾病与人的体质联系起来研究。因为人体本生就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我时常留心这样一些人:淋点小雨别人没事,他们感冒了,运动玩耍过后出点汗,别人没事,他们又感冒了,吃点糯米做的食物别人没事,他们又不消化了,吃点油腻的食物别人没事,他们拉肚子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中。
学中医以后,我就时常思考:人为什么会动不动就感冒和不消化,一有机会就查资料研究什么体质特点的人容易生什么病,病情会怎么变化,什么体质的人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才会越来越健康。
为此,当年在大学也寻寻觅觅跟了不少这方面老师和专家临床学习,看他们是如何用中医中药来诊断和治疗的。
现在我治疗小儿感冒和消化免疫系统的疾病往往能得心应手,取得不错的疗效,和这些年的痴心研究是分不开的,可能就如古人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见中医误终身,也许是前世因缘,对学中医我总有用不完的动力和领悟的灵感。不知不觉话题说远了,回归感冒。
无论站在病人还是医师的立场,我个人觉得其实夏季感冒也并不复杂,主要是我们对它的病因和病情变化没有做到一个明确清楚的把握,没有在复杂中看到主要矛盾,而书本教材的介绍又过于单纯化,典型化,甚至是理想化,所以有些医生往往一看书就觉得简单好懂,一见病人就觉得和书上不一样,能一样吗?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医术高的医生会有意无意的说,光会看书是治不了病的。
夏季感冒,其实主要就是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分的准确,选对药物,注意饮食生活调理,同样会就好得很快。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一下中医是如何区分风寒风热和针对用药的。(以下这些都是书本理论,如果觉得看不懂,可以看文章结尾我的个人观点)
中医理论认为,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疾病,主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不同感冒类型的用药要区别对待。
一、风寒与风热
中医的病因理论中,有风邪的概念。当风邪与寒邪一起人侵人体,就叫风寒证;和热邪一起入侵人体,就叫风热证。比如秋冬寒於季,风与寒相合,所以感冒多为风寒;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相合,所以风热感冒多见。
但是,不能说风寒感冒完全发生在冬季,风热感冒完全发生在夏季。如果夏季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受了寒凉,吃多了生冷食物,或者淋雨受凉了,都会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如果平时身体阴虚或体质偏阳,也会表现为风热的症状。
因此,风寒还是风热致病,不仅与季节有关,也与体质的差异及个人生活起居等因素息息相关。
二、风寒与风热的辨别
无论风寒还是风热,都可能引起发热及头肢疼痛,体温升高亦并不完全等于热证;因此,辨证风寒与风热时,发热及头肢疼痛的有无和轻重并不重要。风寒与风热的主要区别在于:
1.恶寒轻重。风寒感冒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恶风畏寒怕冷,而风热感冒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寒,但绝对不会有寒战。
2.咽喉肿痛。咽部疼痛、红肿与否是判断风热感冒的重要指标,但风寒感冒者也可有轻微咽红。但若咽红明显甚至充血,则是风热的典型表现。
3.鼻涕清浊。风寒感冒的鼻涕是清鼻涕,而风热感冒患者流的则是比较稠的浓鼻涕。
4.是否口渴。风寒感冒早期没有口渴症状,因为津液没有受伤。而风热感冒早期有明显的口渴症状,因为热邪风入侵影响到津液。
风寒与风热感冒的症状与体征
类型
症状
体征
风寒感冒
恶风怕冷
面白肢凉
涕清鼻塞
舌淡红苔薄白
痰白轻咳
咽不红或微红
咽痒
扁桃体无充血
无汗不渴
风热感冒
热盛不冷
面红目赤
涕痰黏*
舌红苔*
咽痛声哑
咽红充血
便秘
扁桃体红肿
有汗口渴
三、风寒与风热的用药不同
风寒感冒的基本治则是辛温解表,常用中成药有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片等;风热感冒的基本治则是辛凉解表,常用中成药有双*连口服液、银翘解*片、板蓝根颗粒等。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用药三天,病情仍不见好转,可能是用药不当,也可能是病情继续发展了。这医院,请医生根据病情做出判断,正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
药物成分
功能主治
感冒清热颗粒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感冒软胶囊
羌活、麻*、桂枝、荆芥穗、防风、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当归、*芩、桔梗。
散风解热。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
风寒感冒颗粒
麻*、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川芎茶调颗粒
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荆芥、甘草。
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感冒疏风颗粒
麻*、苦杏仁、桂枝、白芍(酒炙)、紫苏叶、防风、独活、桔梗、谷芽(炒)、甘草、大枣、生姜。
散寒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风寒感冒所致的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方解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桔梗、白前、桂枝、葱白、淡豆豉等。
加减:头痛明显者加葛根;恶寒无汗者加麻*;
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外寒里热者加*芩、板蓝根。
注意事项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含麻*的中成药。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
清热解*,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双*连口服液
金银花、*芩、连翘
疏风解表,清热解*。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蓝芩口服液
板蓝根、*芩、栀子、*柏、胖大海
热解*,利咽消肿。用于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
清开灵颗粒
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芩苷、金银花
清热解*,镇静安神。用于外感风热时*、火*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脉数;上呼吸道感染,病*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症属上述证候者。
风热感冒颗粒
板蓝根、连翘、薄荷、荆芥穗、桑叶、芦根、牛蒡子、菊花、苦杏仁、桑枝、六神曲
疏风清热,利咽解*。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有汗,鼻塞,头痛,咽痛,咳嗽,多痰。
方解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淡竹叶、桑叶、大青叶等。
加减:高热者加栀子、*芩;咽红肿痛者加蝉蜕、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生大*。
注意事项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久病体虚患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
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连花清瘟颗粒
连翘、金银花、麻*(炙)、苦杏仁(炒)、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清瘟解*,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或*腻等。
羚羊感冒软胶囊
羚羊角、金银花、桔梗、连翘、荆芥穗、淡竹叶、甘草、牛蒡子、淡豆豉、薄荷脑、薄荷油。
清热解*,散风解表:预防流感。用于感冒初起,畏寒发热,四肢酸软,头痛咳嗽,咽喉肿痛,流涕目赤。
常见的用于治疗感冒中成药
风寒感冒药
风热感冒药
气虚及其他类型感冒药
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片、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解热感冒片、调胃消滞丸、姜枣祛寒冲剂、扑感片、外感风寒颗粒、发汗散、热丸搜风理肺丸、正气片。
风热感冒颗粒、羚翘解*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片、银柴颗粒、双*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复方金银花冲剂、复方桑菊感冒冲剂、复方桑菊感冒片、复方四季青片、复方野菊花感冒颗粒、感冒舒颗粒、维C银翘片、感冒解热冲剂、精制银翘解*片、清热感冒冲剂、小儿感冒颗粒、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风热清口服液、小儿解表颗粒、小儿清咽冲剂。
参苏丸、感冒解表丸、香菊感冒颗粒、桑姜感冒片、伤风感冒冲剂、感冒解*颗粒、清热灵颗粒、复方藿香片、荆防败*片、加味藿香正气丸、荆菊感冒片、梅苏冲剂、感冒安片、感冒灵冲剂、感冒灵胶囊、复方公英片、感特灵胶囊、伤风停胶囊、香石双解袋泡剂、感冒咳嗽冲剂。
理论很复杂,但这些是学中医必须把握的基本功。
不过,在实际看病治病中,决定一个医生水平高低,功力深浅,就不看这些,看什么呢?
看疗效,看你如何能把复杂的理论提炼升华成简单几味药的一张处方,并且要做到药方简单,效果不简单。
个人对感冒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伤寒杂病论》和《*帝内经》。
其实无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都是因寒邪、风邪或单独,或合并侵入人体(在你因寒受凉时,在你因热汗孔张开时,在你正气虚弱时。。。),之所以会有“风热”的表现,主要有个人体质因素:有的人偏火旺,故而尽管是受凉,每感冒必发热;有的人气虚,每感冒必出汗不止;有的人阴虚,每感冒也必发热。。。。太多了,所以如果你不能找准病因,不能把握季节和气候特点对人对病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每个病人不同的体质特点,你就不要谈针对用药,你就不要谈中医是辨证论治,是因人制宜,是个性化服务。。。
风寒风热,就像阴阳五行,看着是多样化,平均化,其实是有主要矛盾的,其实是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易经》卦象推演规律的角度,阴阳本一气,五行本一行,所以风寒风热,总归是因寒而起病,因风而生变生热。
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病因病情,我们只要找准那个“一”,就相当于牵住了牛鼻子。以这个“一”为切入点去诊断,去治疗,你就能做到庖丁解牛般的牛。
所以,作为医生,我不会一见你有发热,有风热感冒的诊断,就一味的用清热降温的药,我总会用一些温热药去兼顾最初受寒这个病因(也就是最初那个“一”)。而事实证明用这样的思路治疗所谓风热感冒效果也很好。
对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我喜欢用《伤寒杂病论》的两个古方,遇见感冒病人,只要分析准确,选用这两个方中的一个,根据病人不同情况稍微调整一下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作为病人,也请你不要一医别人(尤其不是医生的人)说你是风热感冒,就疯狂吃清凉的水果,就各种降温,损伤了身体的正气(对身体有好处的那个“一”),以后有你受的罪就是“三生万物”。
近来龙里、黔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暴雨连连,希望大家在这段特殊时间里,注意做好自身和家人的卫生保健工作。
个人建议:首先是要注意安全生产和工作,安全行走(走路注意留心四周和脚下,别玩手机!);
其次注意身体保暖,勿过度贪凉;
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与保鲜;
注意保持空气新鲜,心情愉快。
如果不慎感冒,医院就诊,不要拖延。如果遇到认真服从了医生安排,或用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医院,可以尝试中医中药治疗,同时可留言咨询,我会第一时间给大家解答或找水平高的医师来分析解答。
暴雨无情,人间有爱。祝愿每个人一年四季都身体健康。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方式不错,可以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举手之劳,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