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也曾谙
王安石自幼酷爱读书,兴趣广泛,且记忆力超人。他在《答曾子固书》一文中写道:“故某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说他推崇医道,爱读医书,对《*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这样的中医经典著作都进行了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因而对中医中药非常熟悉。他在一些信函文章中时常会出现中医名词。如给友人的一封便函,开头便是“营卫殊阙从容”,熟练地以中医术语来表明自己身体欠安。他有两张方子经过多次临床验证,疗效显著,传扬于世。一张是“王荆公偏头痛方”,得自宫廷,受赐予宋神宗,后又传给苏轼,被《苏沈良方》所记载:用生芦菔汁一蚬壳,加生龙脑少许调匀,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即使是数十年的陈疾,都能治愈,效验如神。另一张是叶天士《临证指南》所载的“王荆公妙香散”,共有7味药:人参、龙骨、益智仁、茯苓神、远志、甘草、朱砂。功用益气宁心,固精止遗;主治夜梦遗精,惊悸健忘。医家医案中屡次运用。
他当地方官时,重视医学,反对蛊惑人心的巫师。庆历年间,仁宗皇帝颁布了医治“蛊*”(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物)的《庆历善救方》。皇祐元年(年)二月二十八日,时任浙江鄞县知县的王安石写了《庆历善救方后序》,还将此序和《庆历善救方》刻石树立在县门外,意欲“推陛下恩泽而致之民”,方便百姓据方购药自我疗治。
对于民间良医,王安石非常尊重。当时有个名叫全自明的道士,来到安仁城(今鹰潭余江)外四十里行医,治好了很多人,在当地很有影响,人们都担心他离开,于是就出材出力将废去的招仙道观修好给他用。全自明“与其从者一人为留,而观复兴。”舅舅托他记载一下该观“复兴之岁月”。于是庆历七年(年)七月,王安石写了《抚州招仙观记》一文。在文中,他记述了因医复观的情况,对技艺精湛而又医德高尚的全道士极力推崇,认为全道士以仁术济世,因医兴观,是一个壮举,全道士和他的追随者“可以无愧矣”。
当时,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有个陈景初医术高明,悬壶于淮南等地,王安石一家生病都被他治愈。王安石对他非常感激。写了《赠陈君景初》,云:
吾尝奇华佗,肠胃真割剖。
神膏既傅之,顷刻活残朽。
昔闻今则信,绝伎世尝有。
堂堂颍川士,察脉极渊薮。
珍丸起病瘠,鱠虫随泄呕。
挛足四五年,下针使之走。
一言傥不合,万金莫可诱。
又复能赋诗,往往吹琼玖。
卷纸夸速成,语怪若神授。
名声动京洛,踪迹晦莨莠。
相逢但长啸,遇饮辄掩口。
独醒竟何如,无乃寡俗偶。
顾非避世翁,疑是壁中叟。
安得斯人术,付之经国手。
说他把脉把得准,丸药制得好,扎针有神效,真是个活华佗。且品节高尚,不爱钱财,能诗善文,怪语迭出,特立独行,超尘脱俗,有隐士风范。他要去金陵守孝,王安石又写了《送陈景初金陵持服举族贫病烦君药石之功》云:“举族贫兼病,烦君药石功。长安何日到,一一问归鸿。”表达对他的感激和盼望。晚年退居南京钟山后,王安石还种植山药,写了《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外出时,身上也常带着药。有一次还将疟疾药送给路边店里的老太婆治疟。
药名嵌进诗
王安石不仅熟谙中医中药,而且能把药名信手拈来,纳入自己的诗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人情事理,写出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药名诗。
他的《送陈景初》云:
惨淡淮山水墨秋,行人不饮奈离愁。
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
诗中的“淮山”,是常用中药“山药”的别称,此借指陈景初的故里;伯休,即东汉韩康,常采药名山,卖药长安市。诗中隐隐透露出陈景初的故里和行医于市井闾巷的信息。
他的《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松》中有句云:“兔丝茯苓会当有,邂逅食之能寿考。”诗中的“兔丝茯苓”是“兔丝子”“茯苓”两种中药,有补肾、健脾作用,久食确能延年益寿。
《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也是王安石写的一首药名诗。该诗云:
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冬。
与山久别悲匆匆,泽泻半天河汉空。
羊王不留行薄晚,酒肉从容追路远。
临流*昏席未卷,玉壶倒尽*金盏。
罗列当辞更缱绻,预知子不空青眼。
严徐长卿误推挽,老年挥翰天子苑。
送车陆续随子返,坐听城鸡肠宛转。
学界认为此诗为王安石皇祐三年(年)通判舒州时所作。诗中的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天门冬、泽泻、王不留行、肉从容、列当、预知子、徐长卿、续随子都是中药名,“山久”“匆”“流*”“子苑”“鸡肠”也是指“山韭”“葱”“硫*”“紫苑”“鸡肠草”5味中药名。总之,诗中用了16种中药名字相嵌其中。这首诗写的是一场聚会:这天,来自朝廷的两位使者羊君、王君即将回朝复命,舒州州府为他们饯行。酒过三巡,羊、王二君于*昏时离去,但王安石与同僚们意兴正浓,继续推杯换盏,直到深夜方才散去。那时,城楼上报晓的公鸡已叫过头遍。
王安石还写了《和微之药名劝酒》,云:
赤车使者锦帐郎,从客珂马留闲坊。
紫芝眉宇倾一坐,笑语但闻鸡舌香。
药名劝酒诗实好,陟厘为我书数行。
真珠的皪鸣槽床,金罂琥珀正可尝。
史君子细看流光,莫惜觅醉衣淋浪。
独醒至死诚可伤,欢华易尽悲酸早,人间没药能医老。
寄言歌管众少年,趁取乌头未白前。
学界认为此诗作于治平二年(年)。诗题中的“微之”是指王晳,时任江东路转运使。王安石与之唱和甚多。
这首诗中,赤车使者、紫芝、鸡舌香、陟厘、珍珠、金罂、琥珀、独醒、没药、乌头、白前都是中药名,“鸡舌香”“史君子”“酸早”就是中药“母丁香”“使君子”“酸枣”的谐音,而“欢华”“易尽”“管众”也是中药“芫花”“郁金”“贯众”的谐音。总之这首诗嵌入了14种中药名。这首诗是药名劝酒。那么他是怎么劝酒的呢?是像李白那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吗?不是。他是劝人不要沉湎于酒。他要“使君”大人仔细看住流水般逝去的时光,不要寻醉喝得淋漓酣畅。他说,人生欢乐豪华容易散尽,悲苦辛酸很早就会到来,人间没有药物能医治衰老。不要玩乐太过,还是要趁取乌头未白之前去干一番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有三招
王安石不仅熟悉中医治病原理,而且主张运用中医治病原理治理国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载:他对神宗皇帝说,“为天下如医方,若寒时虽纯服乌头、附子、硫磺,不为过热,热时虽纯服大*、朴硝,不为过寒。陛下当察对病所在而劝沮,其缓急不可以不应病也。”他在《上时*疏》中还说:“《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大意是,《尚书》上说:“如果用药后没有头晕目眩的强烈反应,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以那些昏乱致命的病症为忧虑,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要宁愿忍受药物的副作用,也要下猛药治好那些致命的病症。
他当宰相执掌国*时,不仅进行了*治改革、经济改革、*事改革、教育改革,而且适应社会需求,对医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将一些药物列为专卖品,由市易务卖药所经营,稳定了当时的药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平民百姓购药治疗的负担。
二是创设了太医局“熟药所”。“熟药所”是熙宁九年(年)由王安石批准在首都开封创办的,也叫“卖药所”。这是中国和世界上的第一家国家药店,也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熟药所针对药品市场混乱、不法商人制造和贩卖假药的现象,专门研制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营,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从药材的收购检验、储藏管理到中成药的制作,都有人严格把关。为防止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官府在成品上加盖官印。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熟药所还给百姓发放药剂,救世济民。熟药所成立后,生产出了质量可靠的成药,大大方便了病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后来,类似的药局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对后世成药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迄今不少中成药如苏合香丸、逍遥散、至宝丹等的配方都在沿用北宋《和剂局方》的规定,或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
三是改革医学教育制度。熙宁九年(年),王安石批准太医局变为中央高等医学院,开设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医学专业,设置校长,选配专业水平高的翰林医官和社会上的名医担任教授,实行“三舍法”,每年春季通过考试录取人为学生,即上舍40人、内舍60人、外舍人。三科的教学,既有公共课,又有专业课。公共课主要是《素问》《难经》《脉经》《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等。学生实行“积分制”,参考学生日常“行艺”记分;符合一定年限和条件,方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入上舍。还要组织学生实习,为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抚州发布-
-编辑:艾佳英-
-编审:小宣宣-
往期精彩:
你有所呼,我有所应
我校疫情防控诉求反映渠道全在这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