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摸着使用中药咳嗽篇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秋季,咳嗽高发时段即将来临,前段时间看了好几本中医书山东的陶凯教授《常见呼吸疾病临证解惑》,晁恩祥的《临证方药心得》,当然还有中医书本,下面把自己捉摸的一套与大家分享。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8g杏仁10g桔梗10g陈皮10g甘草6g

白前10g炙紫菀12g百部10g荆芥10g苏叶10g

方解:

①麻*(3-10g),辛温散寒、宣肺平喘,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

注意事项:麻*含0.3~2.5%的麻*碱,如果身体太过于虚弱的话,尤其是肾气不足而导致咳嗽的人建议最好不要用的。此外,麻*更是可以让我们人体更加的兴奋,主要是因为让我们的中枢神经兴奋,还有如果失眠、心悸本身就很多的人建议不要用。麻*有肝*性,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人慎用,咽喉疼痛患者麻*不宜使用。血压升高,乃至中风、腹泻,肝炎等不宜使用。◆因此美国警告:每天服用麻*的量不超过5g,在没有专业医生的推荐下不得连续服用超过7天、不应售给不足18岁的患者。

②杏仁(5-10g),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1、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2、杏仁有润肠通便之功能。

注意事项:痰饮咳嗽、脾虚肠滑者不宜食。呼吸衰竭患者慎用。杏仁不可与*芪、*芩、葛根等药同用,易引起中*。

③桔梗(3-10g):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桔梗尚有理气、活血、消食、安神作用。桔梗所含皂甙口服时对咽喉粘膜及胃粘膜造成某种程度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亢进,使痰液稀释,促使其排出,粗制桔梗皂甙有镇咳作用。

注意事项: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忌服。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桔梗。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④陈皮(3-10g):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此外,橘皮又能和中,可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若胃寒呕吐,可与生姜同用;胃热呕吐,又可配伍竹茹、*连等药同用。

注意事项:陈皮苦燥性温,易伤津助热,服用不当或者过量,容易“上火”。所以,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⑤甘草(3-6g)甘草性平、味甜,是一味补气益脾的中药,在中药里面,甘草的作用很多,除具有补气、益脾之外,还具有清热解*、通淋利尿的功能。甘草能缓急,还能起到对诸药的调和作用。甘草还具有良好的润肺、止咳、祛痰功能。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

注意事项: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孕妇、性功能障碍、肥胖亦或是肝脏和月经有问题的人群都应该避免服用甘草。

⑥白前(3-10g):健脾和胃:治疗胃胀腹胀,胃脘疼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疾病。泻肺降气:主冶肺气壅实之咳嗽痰多,气逆喘促。下痰止嗽: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注意事项:白前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胃溃疡或有出血倾向者,当慎用。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

⑦炙紫菀(5-9g):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并非润药,故凡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者慎用,必须用时,只能在滋阴重剂内酌加少许紫菀配伍。有实热者忌服。

⑧百部(3-10g):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对抗组织胺引起的气管痉挛,并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镇咳。

注意事项:1、脾胃有热者慎用百部。2、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百部。

⑨荆芥(5-10g):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祛风、凉血。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4、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5、荆芥配大*,清热通便。

注意事项: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⑩苏叶(10-15g)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

1.凡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抽,头痛无汗,鼻寒清涕者,可与羌活、防风、白芷等配伍,以解表散寒.2.凡气滞湿阻,胃气不和,脘腹胀闷,呕恶腹泻者,可与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等配伍,以行气化湿和中。

注意事项: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食物相克:紫苏叶不可同鲤鱼食,生*疮。

三拗汤合止嗽散方解:荆芥、苏叶疏风解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一升一降,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止咳平喘,紫菀、百部温而不热,润而不寒,润肺化痰、降气止咳;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痰。全方开提肺气,祛邪解表,温润止咳,使肺得宣肃,风寒得解,故咳嗽得止。

加减:风寒表证重,加防风10g、羌活10g疏风散寒;

胸闷、气急不著名,而外有表证者,去麻*,加生姜6g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8g、厚朴8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咳嗽较重者,加旋复花6g降气化痰止咳;外寒内热者,咳嗽声嘶、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或身热,去白前、紫菀,加石膏20g、桑白皮10g、*芩10g清泻里热。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脉浮数。)

方以桑菊饮加减,见方如下:

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杏仁10g桔梗10g连翘10g银花10g芦根20g甘草6g

①菊花(6-10g),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之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1、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杭菊花配桑叶、薄荷等。2、用于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相当于高血压病早期的头痛)。甘菊花配夏枯草,钩藤等。3、用于治肝肾不足(如慢性肝炎、视神经炎时)引起的头晕眼花。甘菊花配枸杞子,方如杞菊地*丸(汤)。

注意事项:野菊花性微寒,常人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可伤脾胃阳气,如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大便稀烂等胃肠道反应,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不宜用。

②桑叶(3-15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2、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

③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温病初起、肝郁气滞、胸闷胁痛。1、如对薄荷使用相当敏感的用户,请勿在晚上入睡前使用,以免难以入睡。2、薄荷脑、油对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若过量服用会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在药品中的使用剂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限量。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血虚眩晕者慎服;表虚自汗者禁服。不宜多服久服。

④连翘(9-15g)外感风热,急性热病初起。烦热神昏,痈肿疮*等症。注意事项: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⑤金银花(9-15g)清热解*,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注意事项:平素脾胃虚寒、腹泻便塘以及阴寒脓肿如慢性骨髓炎、慢性淋巴结核、阴疽等病症患者要忌食。

⑥芦根(15-30g)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服

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清散上焦风热,桑叶善清肺络之热,祛痰止咳;薄荷辛凉解表,助桑、菊疏散,加强解表之力;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提肺气,一降一升,以恢复肺气肃降宣通而止咳;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以清肺化痰;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清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以上诸药疏风清热,上焦风热得以舒散,使肺得宣肃,故表解咳嗽得止。加减:

咳嗽甚,加前胡10g、浙贝10g、枇杷叶6g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芩10g、知母10g清肺泻热、滋阴生津;热邪上壅,咽痛,加牛蒡子10g、射干10g、板蓝根20g、赤芍12g清热解*、消肿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10g、天花粉12g清热生津。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15g

3.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方拟桑杏汤加减,见方如下:桑叶10g杏仁10g淡豆豉10g贝母15g南沙参10g山栀8g玉竹10g芦根20g

①淡豆豉(9-15g)1.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豆鼓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如用于感冒风热多用清豆鼓,并配合薄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多用淡豆鼓,并配合葱白等应用。2.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豆鼓配山栀有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闷的病症。

②贝母(3-10g):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入心、肺经。止咳化痰,清热散结。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热咳嗽,郁火痰结咳嗽、咯痰*稠等症。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然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③沙参(10-15g)润肺止咳,养胃生津。1.用于肺虚有热、干咳少痰,或久咳声哑等症。沙参功能清肺养阴,且益肺气,为治肺虚热咳的要药,常与川贝、麦冬等配伍。2.用于胃阴耗伤、津少口渴等症。沙参甘凉柔润,能养胃阴而复津液,故可用于热病伤津、舌绛口渴等症,常与麦冬合用。

南沙参侧重祛痰止咳,而中药饮片北沙参还有养胃生津的作用。

④山栀(3-10g)清热泻火,凉血解*。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

本品配*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疸。

⑤玉竹(9-15g)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疸等症。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芦根清透肺热、清热生津、清肺化痰;沙参、玉竹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为佐药。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加减:津伤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10g、天花粉10g、石斛10g养阴生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加石膏10g、知母10g清肺泻热;初起有表热证者,加薄荷6g、蝉蜕8g;咳甚,加前胡10g,牛蒡子10g,痰胶粘难出,加瓜蒌10g化痰利气;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20g清热凉血止血。

咳嗽(内伤)

1.痰湿壅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方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见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苍术8g川扑10g

甘草6g白芥子8g苏子10g莱菔子10g

①半夏(3-10g)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1.用于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芩等配伍。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芩、*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3.用于梅核气等症。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②茯苓(10-15g)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参、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2.用于脾虚泄泻,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③苍朮(10-15g)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3.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④厚朴(3-10g)燥湿行气,降逆平喘。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都咳嗽等症。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杏仁等同用。

苍朮、厚朴苦辛而温,性均温燥,善治寒湿中阻之症,唯苍朮燥性较烈,燥湿而健脾,且能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发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证;厚朴则燥湿以行气,除满消胀之力佳,且能下气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⑤苏子(6-10g)降气消痰定喘,滑肠。

1.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苏子利膈而消痰,质润而不燥,善能降气定喘,故适用于咳嗽痰喘的症候,常与莱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于前胡、厚朴、陈皮、半夏等同用。可视病情需要,适当选用配伍药物。

2.用于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多油,故有滑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同用。

苏子为紫苏的果实,习称为种子。功能降气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种白苏子,是白苏的果实。两者主要的区别:苏子色*黑,粒较细小,气香力厚;白苏子色呈灰白而粒较大,气较淡薄,功同苏子而力较逊。

⑥白芥子(3-10g)袪痰利气,散结消肿。

1.用于寒痰壅滞、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滞肺络、胸膈之间所引起的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苏子、莱菔子,用于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饮,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于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及流注阴疽等症。本品辛散温通,能逐痰散结以消肿,治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可与肉桂、没药、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阴疽,可与麻*、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胶、甘草等同用。

1.白芥子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祛寒痰壅滞于肺络,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饮壅滞于胸膈,以治胸满胁痛;并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间之痰结,以治流注阴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较强,故称它有豁痰之功。2.本品辛散容易耗气,性温容易动火伤阴,故对肺虚久咳、阴虚火旺及胃火炽盛者忌用。

⑦莱菔子(9-15)消食化积,祛痰下气。

1.用于食积停滞,胃脘痞满,嗳气吞酸,腹痛泄泻,腹胀不舒等症。莱菔子能消食化积、行滞除胀,常配伍六曲、山楂、麦芽等,以助其消食之力;配伍半夏、陈皮等,以增其降逆和胃之功。有湿者可加茯苓,有热者可加*连、连翘。如果有脾虚现象,可加白朮。2.用于咳嗽痰多气喘。本品下气化痰作用甚为显着,常与白芥子、苏子等配伍应用。

方中制半夏、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化痰,陈皮、川扑行气助脾而化痰,苏子、莱菔子下气消痰、消食降逆,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甘草和中益脾、止咳化痰。全方健脾燥湿治其本,理气化痰治其标,使痰湿得化,咳嗽得解。加减:

咳多,加白前10g(降气、消痰、止嗽。)、紫菀10g(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款冬花6g(;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显着,但有显着的镇咳作用)痰浊壅盛,胸满,气喘难平加葶苈子10g、杏仁10g肃肺化痰平喘;寒痰重,怯寒背冷、痰粘白如沐,加干姜5g、细辛3g、五味子6g温肺化饮;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加*参12g、白术10g、麦芽18g等益气健脾开胃;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9-15g化痰利肺。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涤痰汤加丹参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

2.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烦热口干。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方以清金化痰汤加减,见方如下:

桑白皮12g*芩10g栀子10g知母10g贝母10g瓜蒌仁10g桔梗10g茯苓10g陈皮6g甘草6g

①桑白皮(9-15g)泻肺平喘,行水消肿。1.用于肺热咳嗽,喘逆痰多等症。本品能泻肺热而下气平喘,故适用于肺热喘咳,如喘咳而兼身热者,常与地骨皮、*芩、生甘草等配合应用。2.用于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桑白皮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常与生苡仁、茯苓、泽泻、车前子等配合应用。

②*芩(3-10g)清热燥湿,泻火解*,安胎。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疸等症。*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疮疡等症。

*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③栀子(3-10g)清热泻火,凉血解*。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连等泻火而清邪热。2.用于热*、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可与*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疸、面目皮肤发*、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柏、茵陈蒿等同用。

1.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疸,也是它的特长。2.本品配*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疸。

④知母(3-10g)清热泻火,滋肾润燥。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柏,则泻肾火。2.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3.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⑤贝母(3-10g)止咳化痰,清热散结。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热咳嗽,郁火痰结咳嗽、咯痰*稠等症。

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然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于肺痈、乳痈等症。二贝都有清热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瘰历、疮痈、乳痈及肺痈等症。然浙贝偏于苦寒,长于清火散结,故一般认为用浙贝较佳。治疮痈可与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痈,可与鲜芦根、生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等同用。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⑥瓜蒌(9-15g)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及肺痈等症。瓜蒌甘寒清润,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于痰热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痈等症,常与知母、浙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2.用于胸痹胁痛及乳痈肿痛等症。

瓜蒌能清上焦的积热,又可化浊痰的胶结,故能通胸膈的痹塞,而治胸痹胁痛,在应用时常与薤白配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乳痈初起、肿痛而未成脓者,与蒲公英、乳香等合用,有消肿散结的功效。

3.用于肠燥便秘。瓜蒌仁质润多油,善涤痰垢而导积滞,有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肠燥便秘等症,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应用。

全瓜蒌(药店配炒瓜蒌皮三分之一,炒蒌仁三分之二)

1.瓜蒌的种子较瓜蒌仁,偏主润燥滑肠,适用于肠燥便秘。如属便溏腹泻,不宜应用;皮、仁合用,称全瓜蒌,则上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散结,下润大肠之燥而滑肠通便。

2.本品配以贝母,则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以治燥痰;配以薤白,则开胸散结、通阳利气,以疗胸痹。

方中桑白皮、*芩、栀子清热泻火、肃肺止咳;浙贝、瓜蒌仁、清热散结、润肺化痰;知母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消;甘草补土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各药配合使肺热得清,肺叶得润,稠痰得化,则宣肃之功自复。

加减:如身热,可加石膏20g辛寒清气、解肌清热;如喘甚痰多,黏稠色*:加蛤壳10g、鱼腥草15g、冬瓜仁15g、薏苡仁20g清热泻肺化痰;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葶苈子10g、大*6g通腑清肺泻壅。

口干,加北沙参10g、天冬10g(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用于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病症。)、天花粉10g

3.肝风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少津,脉弦数。)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12g地骨皮10g*芩10g、甘草8g青黛2g海蛤壳15g天花粉12g浙贝10g木蝴蝶6g

①地骨皮(9-15g)清热凉血,退虚热。1.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等症。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2.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3.用于阴虚发热等症。地骨皮善于退虚热,对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症,尤为适宜,常与青蒿、鳖甲、白薇等药配用。

地骨皮与丹皮,都能凉血疗虚热,用于阴虚发热。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而丹皮能清泄肝热,且能清血分实热,又可活血散瘀。这是两药主要不同点。

②青黛(1-2g):将鲜大青叶加水打烂后,再加入石灰水等,捞取浮在上面的靛蓝粉末,晒干后,就是青黛。性味、功效与大青叶相同。外用治口腔炎、扁桃体炎等;内服用治肺热咳嗽;一般用量三分至五分

③海蛤壳(9-15g)清肺化痰,软坚散结。1.用于痰火郁结,胸胁疼痛,痰多喘咳等症。海蛤壳能泄肺热而化稠痰,用于痰火郁结、胸胁疼痛,可与青黛、瓜蒌等配合;用于痰稠咳喘,可与海浮石、白前、百部等同用。2.此外有可制酸,可治胃痛泛酸。

④天花粉(9~15g)

应用:1.本品长于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症,常配生地、山药、五味子等,如玉液汤。2.能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甚或咳血等症,常与天冬、麦冬等同用,如滋燥饮。3.有解*、消肿、排*之效,可用于痈肿疮疡,偏于热*炽盛者,常与连翘、蒲公英、银花、浙贝母等配伍,以奏解*消肿之效

⑤木蝴蝶(1-3g)清肺开音,疏肝理气。1.用于咳嗽音哑。本品有清肺开音的效用,能治疗咳嗽音哑的症候,临床上常与宣肺、止咳、化痰等药物配合应用。2.用于肝胃气痛。本品又能疏肝理气,可以治疗肝胃气。常配合香附、金铃子等药同用。

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桑白皮清降肺中伏火,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芩、青黛、栀子清肝泻火;浙贝、海蛤壳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甘草和中缓急;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降火;木蝴蝶清肺润肺、疏肝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之功。

加减:肝火旺者,丹皮12g、赤芍10g、栀子12g、金银花15g清肝泻火;咳而气逆者,加苏子10、竹茹、旋复花10g、枇杷叶10g降气止咳;

胸痛,加郁金6g、瓜蒌皮12g利气润肺化痰,痰黏稠难咯川贝10g、知母10g、海浮石15g润肺化痰津伤口渴者,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养阴生津;伴咯血者,加丹皮10g、白茅根20g、槐花15g清热平肝、凉血止血;4.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15g麦冬12g天花粉12g玉竹12g桑白皮10g扁豆12g、甘草6g地骨皮12g川贝3g

①沙参(9-15g)润肺止咳,养胃生津。1.用于肺虚有热、干咳少痰,或久咳声哑等症。沙参功能清肺养阴,且益肺气,为治肺虚热咳的要药,常与川贝、麦冬等配伍。

2.用于胃阴耗伤、津少口渴等症。沙参甘凉柔润,能养胃阴而复津液,故可用于热病伤津、舌绛口渴等症,常与麦冬、生地、石斛等品同用。

1.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性味、功用与北沙参相似,但效力较北沙参弱。此外,略有祛痰、补气作用。;北沙参(9-30g)。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可单用。复方中常与麦冬、天花粉等配伍,如沙参麦冬汤。用于热伤胃阴或阴虚津亏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常与麦冬、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

②麦冬(3-10g)清心润肺,养胃生津。1.用于肺阴受伤,燥咳,咯血,以及心烦不安等症。可与沙参、天冬、生地等配伍;用于清心除烦,可与竹叶卷心、莲子心等同用。2.用于津少口渴等症。

1.麦冬味甘气凉,质柔多汁,长于滋燥泽枯,养阴生津,善治肺胃虚热,且能清心除烦。2.本品又有清热润燥滑肠之功,与玄参相似,两药常相须配合,用于热病伤津、肠燥便秘。如属脾胃虚寒,大便溏泻或有湿滞者,不宜应用。3.麦冬与天冬,都是甘寒清润的药品,两者养阴润燥的功效相似,故对肺阴受伤、干咳少痰等症,常配合同用。但麦冬润肺,又能养胃清心;天冬润肺,又能滋肾,性较寒凉。如胃阴不足、心烦燥渴等症,多用麦冬;肾阴亏损、潮热遗精等症,则多用天冬。

③玉竹(9-15g)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用于肺阴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以及胃热炽盛,津伤口渴,消谷易饥等症。玉竹有润肺养胃、生津增液的功效,适用于肺胃燥热之症,常与沙参、麦冬、天冬等配伍同用。

1.玉竹质柔而润,长于养阴,补而不腻,故适用于内热燔灼、耗伤肺胃阴液的症候。它养阴润肺的功效,与天冬、麦冬相近似,但天冬能滋肾,麦冬可清心,玉竹则专治肺胃燥热,三者各有所长。2.本品经近人作药理实验,发现有强心作用,用于临床有一定疗效。

④扁豆(9-15g)健脾化湿。1.用于脾虚泄泻,妇女白带等症,常与白朮、山药等配合应用。2.用于暑湿内蕴、腹泻、呕吐等症。

本品能健脾和中而化湿,凡暑湿内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呕吐腹泻者,临床往往取以配解暑之品如鲜荷叶、香薷等同用。

方解: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养肺阴、润燥止咳;;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清降肺中伏火,凉血退蒸、清虚热;桑叶清热疏风,清肺络余邪;扁豆、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

加减:

若阴虚火旺,低热明显者,可配鳖甲15g、青蒿10g、知母10g、银柴胡10g养阴清热;兼肾阴不足者,加生地12g、玄参15g滋养肾阴;阴血不足者,加当归10g、白芍10g养血和营咳嗽较重,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降气止咳。

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

阴虚盗汗,加乌梅、浮小麦;

咳*痰,海哈粉、知母、*芩

伴咯血者,加丹皮10g、白茅根20g、藕节10-15g凉血止血;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jg/1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