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小三,阿尔伯特碧池
这两天拿了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来看,因为《恋人絮语》主要是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文本来分析的,所以又去KU上借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好歹之前也看过,所以看了几章大致剧情也能够回想起来了。
这特么就是白学现场啊!我特么看见一个打死一个。
回来回来。为对白学了解不深的朋友科普一下。
3分钟白学指南白学,即对《白色相簿》的研究学术。就像红学主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一样。目前主要是研究《白色相簿2》(下称WA2)这部作品,WA2因为其中的对各个人物与三角恋情的优秀描写,以及利用游戏这一体裁带来的强大投入感以及观众主动性,而达到了很高的表现水平。在游戏中的纠结、难以抉择,以及选择之后所带来的结果,都长久地使观众陷入悲伤与无可奈何当中。WA2充分利用游戏的体裁表现出了三角恋情中的两难困境,细节充实,情节安排巧妙,使人胃痛。
由于该作品的丰富性,爱好者们对WA2的理解也有着多样性,因此也分成了不同的团体,在白学中以*派称,最大的两个*派自然是两个女主角的支持者们,支持冬马和纱的冬马*与支持小木曾雪菜的雪菜*。不同团体之间的矛盾被称为*争,而*争的核心,可以以两大*的口号做为总结:
冬马小三,雪菜碧池
简称冬三雪碧
三角恋的源流没有什么作品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切作品都有其源流。白学追溯上去当然是三角恋这一传统题材。
实际上传统的三角恋作品中,主要角色性向均为异性的情况下,恋爱关系不是“△”形状,而是“”形状的,根据主角/主视点在关系中位置不同,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是主角处于中心位置的抉择型作品,WA2即是这类作品,这类虽然我没看过很多,但是当代许多胃痛的言情小说应该都是这个流派的;第二类是主角处于两个支点之一的竞争型作品,《少年维特》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抉择型三角作品辨析虽然在第一印象里,抉择类作品好像应该烂大街,但是细想起来,实际上能够留名的作品却并不多,我想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学的创作者与受众大多为男性,在大部分情况下,作为恋情中的主动方,男性很难陷入抉择型三角恋情的被动境地。而且如果不是游戏体裁,受众没有能动性的情况下,许多男性读者会觉得书中的主角自作自受,活该去死。并会产生“这种撒币也有女孩子喜欢,而且是两个,我特么一个都没有,作者吃屎!”这种极端想法。这样以来作品自然很难传世。
后宫类作品与抉择型作品的区别有的同学可能会提问,上文这种该死的主角和后宫作品中的大种马有什么区别呢?问得好。
首先,每个人在成为人之前都是野兽,每个男性心里都有一头雄猩猩,想要跟所有看上的母猩猩交配,这就是后宫类作品的绝对根源。在你完全杀死心中的雄猩猩之前,后宫类作品总能够给你提供一些(虚幻的)慰藉。
而抉择型作品精髓在于,我们现在都不是猩猩了,1+1并不等于2,甚至小于0。抉择型作品将恋情中的三方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当你抉择的对象不是红毛猩猩或者黑毛猩猩,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情感时,这种抉择便令人难以承受,重点在于你发现他人也是人,他人即是地狱。
这种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心中那头雄猩猩欲望,神性大大超越了兽性,带来无穷的痛苦。
抉择型作品的悲剧核心抉择型作品的核心在于两难的选择,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你必须做出选择,并为自己选择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完美契合了我们之前的悲剧理论,即真正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是自取的悲剧,又是注定的悲剧。
你必须要做出选择,这是注定的部分,你做出了选择,这是自取的部分。这就是抉择型作品的悲剧核心。这种悲剧将会一路追溯,穿过多愁善感的王子,来到《伊利亚特》中无敌的阿喀琉斯面前。
阿喀琉斯明知道只要出战就注定会死,但朋友的仇怎么能够不报呢?在三角恋情中,你知道无论如何选择,对于三人中的一个来说,都将是悲剧,而你又怎么可能不选择呢?
唯一的办法是出战,唯一的办法是做出选择,然后坦然面对死亡,承担一切后果。
抉择型作品的异质化隐喻抉择作品和后宫作品有个共同点就是,受众会觉得,在支点上的角色往往是异质化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这一部分是观感问题,因为在抉择类作品中要选择就有比较,所以不同点被放大了。另一部分,是创作者确实有意的在塑造两个相当不同的人物,因为这种不同是抉择矛盾的根基,同时也是抉择本身的隐喻。
例如在对WA2的解读中,有人认为冬马和雪菜的不同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选择。同样的区别或许我用白学的大前辈,红学的内容来阐述会更加易懂。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是两大女主角,同时在各方面上也有许多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典型。黛玉才气超凡、不合群、充满悲剧气质。而宝钗则平易近人,待人和善,相比起来更可能是一个贤妻。有点类似于道儒两家一个出世一个入世的区别。这就是埋藏在抉择型作品爱情故事外表下的精神隐喻。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红楼梦》是不是抉择型作品,我可以明白的告诉大家不是,我不打算另开一小节讲,因为这个很简单就能说清楚:
《红楼梦》的复杂性超越了抉择型作品这一范畴,你可以使用《红楼梦》来阐释抉择型作品,但不能反过来。
游戏体裁带来的新可能游戏作为一种创作体裁,无疑是令人惊叹的,它完成了许多前辈绞尽脑汁也没有做到的事,略萨为了使读者参与其中,而费尽心机写出《跳房子》这样的作品,但完成同样的效果对于游戏这一体裁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受众的参与本就是游戏的核心。
游戏所带来的新可能造就了WA2这样的优秀作品,在传统体裁中,往往有受众无法带入主角,并对主角的抉择做出质疑的情况,也有受众会不耐烦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动:
“这个人在叽叽歪歪写什么?快上啊!”
游戏消解了这一困境,现在做选择的是受众自己了,要质疑只能质疑自己。最重要的是受众在做选择时心中的想法,心理活动,便是主角的心理活动,在这一刻受众彻底能够融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回他终于能够感受到,为什么会这么叽叽歪歪了。
游戏这一体裁将会带来无限可能,或者说已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还君明珠双泪垂抉择型作品的代表作很少,主要还是因为抉择型作品对作者的觉悟要求比较高,太难写好了,而且只要有一点不达标,就会触怒读者。如果是女性作者写女性主角视点的话会好些,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诗看出端倪: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做出了选择,因为在历史上女性总是受追求的一方,因此也就跟容易碰到这种抉择境地,女性角色陷入这种情况时也就更有说服力,做选择也更加自然(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悲剧性?)。但历史上女性作者的登场毕竟比较晚,这两句诗都tm地是个男的写的(经常有古代男性诗人用女性口吻写诗,习惯了)。而我新近的爱情故事也看的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竞争型作品辨析竞争型的代表作要比抉择型多得多,。竞争型作品则好得多,因为它本质上来源于你心中的那头雄猩猩。
某天雄猩猩和另一头雄猩猩看到了一头母猩猩,所以雄猩猩干死了另一头雄猩猩,开始和母猩猩疯狂左爱。
虽然很下流,但这就是竞争型作品的源流。
当然作家们意识到,这个根本不是爱情故事,这是掠夺故事或者战争故事,根本与爱情无关。所以我们的故事开始变形。
我能够回想起最早的变形完成的作品,应该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骑士的故事,讲述了两个骑士为了争夺心爱之人,而展开激烈又充满荣誉的竞争的故事。
(骑士的故事其实巧妙之处不在于这个竞争,而在于没有偏倚的去讲述两个骑士,这个有机会以后再说吧)
确实这变得文明了很多,而且加入了公平竞争的要素,可以说很好的用荣誉、爱情、公平这些神性的要素装饰了兽性,但本质上还是公猩猩打架。就想文明社会里很多东西还是根植于兽性一样,这并没什么错,这并没什么错。
超凡的《少年维特》《少年维特》超越了“我们英勇的主人公通过一系列传奇冒险赢得心上人的爱情”这样的经典体系,超越了几乎所有竞争型三角恋情作品,并且使自己成为了另一个遗臭万年的范式(笑)。
《少年维特》的诀窍在于,虽然这是一段三角恋,但维特的感情是货真价实的,或者可以这么说,维特真心爱着夏洛特,只是命运将他置入了这一尴尬的境地。需要明白,虽然叫竞争型作品,但重点并不在竞争,重点在还是在爱情,因为你要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体育故事。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假如从抉择型作品的角度来看,《少年维特》也是符合范式的,尤其是在维特与阿尔伯特的人物设定上,维特浪漫,理想化,充满文人气质,简直像是男版的林黛玉,而阿尔伯特宽厚友善,各种意义上的好先生。
或许后世所有写蹩脚女主三角恋的小说家,都是歌德传人(笑)。
当然还有所有哪些写”她/他结婚了新郎/娘不是我”,“她和他/他和她在一起会很快乐”,“他/她比我更爱她/他”的蹩脚词人也全部都是歌德传人(正色)
《少年维特》之于三角恋作品,无论竞争型或者抉择型,都是超凡的范本,充满了超凡的力量,而正是因为它太过超凡,而最终成为了蹩脚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成为了三流三角恋作者们的祖师爷。正如狄金森的超凡使她成为了三流言情作者的祖师爷。
请问宫斗剧是竞争型三角恋情故事吗不是,靴靴。
宫斗剧还没进化到《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水平,还在公猩猩的阶段不能自拔。
请问《金岳霖先生》是竞争型三角恋情故事吗不是,靴靴
《金岳霖先生》完全抄袭《少年维特》,在此我对汪曾祺老师表示强烈谴责(滑稽)。
为什么要这么诋毁《金岳霖先生》?因为今天是徽因生日。
一分钟白学速成最后我们来叫大家一些白学基本语法,以便日后使用。
句式:为什么你XXX这么熟练啊,你到底XXX了多少次啊
解释:XXX为动词,视情况可以只使用前半句。
例句:王大炮为什么你写文学评论这么熟练啊,你到底写了多少文学评论啊!?
句式:明明是我先的,AAA也好,BBB也好
解释:AAA、BBB均为动词
例句:明明是我先的,开三矿也好,攀科技也好
今天的白学讲堂到此结束,最后祝大家
身体健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