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说:“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李时珍说:“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图经本草》载:“紫菀,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六月内开*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基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
紫菀饮片
答案:1.A2.AB3.D
辛、苦,温。归肺经。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萎蹶,安五脏。
《名医别录》:味辛,无*。主治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药性论》: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通气,治百邪*魅,劳气虚热。
《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
《本草分经》:辛、苦,温,性滑。润肺下气,化痰止渴。专治血痰及肺经虚热,又能通利小肠。
《得配本草》:泄上炎之火,散结滞之气。治痰血,利小便,开喉痹,退惊痫。气痛诸症悉退。
《本经逢原》:紫菀,肺经血分之药。
《本草经疏》:紫菀感春夏之气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苦温。《别录》兼辛无*。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辛先入肺,肺主诸气,故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亦辛之力也。痿蹶者,阳明之湿热熏蒸于肺,则肺热而津液不能下滴,伤其气化,以困水之上源,故为痿蹶也。肺为五脏之华盖,而主诸气,肺安则能朝百脉,散精布液于各脏,故云安五脏也。疗咳逆吐脓血,止喘悸者,散肺气之邪也。能安五脏,故治五劳及体虚不足。
《本经逢原》:《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其性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调五劳体虚,止嗽定喘,疗惊悸吐衄诸血。
《本草蒙筌》:忌雷丸、远志,恶瞿麦、天雄。畏茵陈蒿,使款冬蕊......佐百部款冬,研末姜梅汤下。共治久嗽,立建神功。款冬蕊各一两,百部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乌梅汤送下食后及临卧时各一服。
《得配本草》:配生地、麦冬,入心以宁神;配丹皮、白芍,入胃以清热;配款冬、百部、乌梅,治久嗽;配白前、半夏,治水气。
《本草纲目》:紫菀,肺病要药......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药,为害滋甚,不可不慎。
《得配本草》:肺气结滞,郁而为热,致肺叶焦枯,久嗽不止,用紫菀散之,则肺窍通而郁热自除。若阴虚肺液干枯,服散气走液之剂,为害不浅。人何以此为痨嗽之圣药,不究其源而妄用之,致阴受其害而不之知也。若滋阴重剂内加紫菀四五分,以通其滞亦可。
《景岳全书》:若以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失血者,则非所宜。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治五劳体虚,其亦言之过也。
《本经逢原》:然大泄肺气。阴虚肺热干咳禁用,以其性专温散,而无培养之力也。
参考文献
[1]苏桂云,刘颖.紫菀、蜜紫菀的生产工艺流程[J].首都医药,,18(03):49.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韩艺凡徐靖仪
紫菀还有那些小知识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秀一白琦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