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芝指导:贾斌余
⊙编辑:小余
贾斌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甘肃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第二、三、四批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中医临床工作经验,他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倶丰。感冒后咳嗽是指当感冒症状消失后,仍咳嗽,甚至迀延不愈的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干咳、咽痒、咳少量白色黏痰,血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无异常。笔者有幸跟贾教授学习,获益颇多,现择贾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1小儿感冒后咳嗽的基本病因病机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始见于《诸病源候论?嗽候》,曰:“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即嗽也。”贾斌教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阳未充,脏腑娇嫩,外感、内伤诸因均易伤肺而致咳嗽。外感寒、热、燥等表邪,侵入犯肺,可使肺气上逆而致咳;内有食滞,脾困生湿生痰,痰湿蕴积,可使肺气失宣而致咳;素体虚弱,久咳伤津,虚火上炎,更灼肺阴,可使肾不纳气而生咳。引起咳嗽的原因虽多,但临床以外感、内伤为纲领。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咳嗽》指出“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其中,又以外感咳嗽居多。如《素问?咳论篇》认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其合也”。而历代医家论述的外感咳嗽,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感冒后咳嗽。
小儿感冒后咳嗽往往迁延不愈,容易转变成慢性咳嗽,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也增加了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优势。但临床上,外感风邪较受重视,而小儿外感病的内伤基础往往容易忽视贾斌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外感咳嗽的基本病因病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小儿咳嗽与成人咳嗽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自身的特性。小儿无七情六欲所伤、宿疾缠绵之患,其咳嗽多由外感诱发。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易感风寒之邪,风寒束表,邪气闭肺,可使肺气失宣而咳。外邪虽有六淫之分,而症状不外寒热两端。正如《活幼心书?咳嗽》所说:“咳嗽者,因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同感冒而伤于肺。”
贾教授在论治小儿外感咳嗽的时候,还强调小儿外感的内伤基础。他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容易伤食伤乳,故其外感往往容易兼有脾虚气滞。正如《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所说:“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
辨证论治经验贾教授在论治小儿外感咳嗽的时候,常分为风寒和风热种类型。风寒咳嗽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临床多用止嗽散加减;风热咳嗽治以辛凉轻解、清轻宣肺,临床多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化裁。在辨清风寒、风热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辅以健脾、化痰、顺气、消食等治法。
.1风寒咳嗽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贾教授治疗风寒咳嗽多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为法,临床惯用止嗽散加减,常获得较好的疗效。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名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的功效《医学心悟》载:“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方中紫菀辛苦温,止嗽化痰,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两者共为君药,对于新久咳嗽均可取效。桔梗辛平,肃降肺气,白前辛甘微温,降气化痰止嗽,一宣一降,共为臣药。荆芥辛温,祛风解表,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与桔梗配合,清利咽喉,为使药。为提高疗效,临床常加苏叶、防风以解表散寒。
对于外感风寒咳嗽表证较重者,贾教授加用紫苏叶、防风、杏仁、羌活等疏风解表、散邪止咳;咳而兼喘者加用生麻*(需遵循古法先煎去沬)、杏仁、枇杷叶、生地龙等宣肺止咳平喘;风燥伤肺干咳者,可去荆芥和陈皮,与桑杏汤合用;痰湿壅肺型咳嗽,可加用姜半夏、竹茹、茯苓化痰止咳,生姜、大枣和胃去湿;肺胃阴虚,久咳无痰或痰少难咳者,可去陈皮,加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燥止咳;肺热咳嗽的患儿,可加用*芩、桑白皮、知母、石韦等清热化痰止咳;气逆作咳者,可去荆芥、陈皮,加用黛蛤散配丝瓜络、牡丹皮、郁金等疏肝理气活络。
.风热咳嗽治以辛凉轻解、清轻宣肺
贾教授治疗风热咳嗽多以辛凉轻解、清轻宣肺为法,临床多用桑菊饮化裁。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风热咳嗽的代表方剂。本方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叶、菊花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用作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作使药之用。诸药配合,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贾教授指出,本方药轻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仿原方加减法选药。若痰稠难咳出者,加瓜蒌皮、浙贝母清肺化痰;若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生藕节凉血止血;若伤津口渴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若热邪较盛、气粗而喘者,加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
.3辅以健脾、化痰、顺气、消食等治法
贾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后咳嗽尤其强调调养之道。他提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邪气,容易损伤脾胃,生痰生湿。且小儿正气不足,外感邪气与正气相争于表,容易出现腹胀、便秘、咳嗽等症。此时应当遵循张仲景“必先解表,然后攻里”的治疗原则,予以解表之法。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容易进一步损伤脏腑。故治疗小儿外感后咳嗽,无论是在表证阶段,还是在表证解除以后,均应当辅以健脾、化痰、顺气、消食等法。健脾一般给予怀山药、白术、茯苓等,化痰一般给予紫菀、款冬花、白前等,顺气一般予陈皮、木香等,消食一般予鸡内金、炒莱菔子、焦三仙等。
3验案举例病案1
吕某,男,岁11月,年5月5日就诊。患儿于d前受凉后引起发热,鼻流清涕,咽喉疼痛,口干,时而咳嗽,家长给予感冒药口服,病情未见缓解。
现症见:咳嗽频繁发作,喉中痰鸣,痰*而黏,不易咳出,纳呆,大便干燥,小便短*,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查体:T38.8°C,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n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不固定的干啰音。血常规示:WBC7.9x/L,N0.5,L0.68。胸透:双肺纹理增粗。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化热)。治以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止嗽散合二母散加减:炙百部10g、白前10g、清半夏6g、桔梗6g、紫菀10g、款冬花10g、焦三仙各10g、浙贝母10g、陈皮6g、茯苓10g、生甘草6g、知母6g、炒枳实10g、川厚朴10g、香附10g、乌药10g、鸡内金10g、莱菔子1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嘱患儿家长,患儿咳嗽期间,宜避风寒,忌辛辣、油腻之品,多饮水。服上方3剂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明显减轻,继服剂,咳嗽消失,喉间无痰声,病情痊愈。
按语:本例咳嗽,初起为外感风寒,然治疗不当,逐渐出现化热之象,故患儿喉中痰鸣,痰*而黏,不易咳出。贾教授在止嗽散基础上合用二母散,方中炙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白前辛甘微温,降气化痰止嗽,清半夏降气化痰,桔梗辛平,肃降肺气,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化痰,焦三仙消食化积,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陈皮降气,茯苓健脾行水化痰,知母清热除烦,炒枳实行气导滞,川厚朴消胀除满,香附芳香理气,乌药行气散寒,鸡内金消食化积,莱菔子消食化痰,生甘草清热解*,兼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能够解除在外表证,又能清热化痰,消除在内之痰热。诸邪消除,肺金自然安康。
病案
曹某,男,4岁,年7月1日就诊。家长代诉,3d前患儿因起居不慎,出现打喷嚏,流清涕,咽喉肿痛,大便秘结,不思饮食,静脉点滴“阿奇霉素”“炎琥宁”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现症见:咳声连连,咳痰色*,咽红,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腻,脉浮滑。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咳嗽)。治疗以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法,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牛蒡子6g、板蓝根10g、生甘草6g、桔梗6g、金银花10g、连翘10g、桑叶10g、菊花10g、芦根30g、天花粉10g、石斛10g、炒赤芍8g、牡丹皮10g、生地*6g、前胡10g、炒枳壳6g、夏枯草10g、生石膏30g、浙贝母6g、知母6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次口服。服3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继服3剂,病情痊愈收功。
按语:该患儿起初外感风寒之邪,继则化为风热,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其病位主要在肺,故用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解*,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芦根、天花粉、石斛养阴生津,炒赤芍、牡丹皮、生地*凉血解*,前胡降气化痰,炒枳壳行气导滞,夏枯草清热散结,生石膏清肺胃之热,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知母清热除烦,生甘草清热解*,兼能以甘味调和诸药。《医学三字经?咳嗽》说:“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贾斌教授紧扣这一特点,疏风宣肺并举,外邪得清,肺气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医儿科杂志》年7月第7卷第4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上海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