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丁传国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一个重要的陶瓷绘画艺术团体,标志着陶瓷绘画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对民国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发展影响甚巨,某种程度上甚至左右了陶瓷绘画的发展方向。有关“珠山八友”的成员,学界曾有过争论,主要有两种说法。年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所谓‘珠山八友’:王琦,新建人,画人物;邓碧珊,余干人,画鱼藻;徐仲南,南昌人,画竹;田鹤仙,浙江人,画梅;王大凡,安徽黟县人,画人物;汪野亭,乐平人,画山水;程意亭,乐平人,画花鸟;刘雨岑,鄱阳人,画花鸟;八友以王琦为之首。”此其一。另一种说法来自毕渊明,他在《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珠山八友来龙去脉》一文中写道:“在一九二八年秋,有王琦与外舅王大凡、汪野亭、何华滋、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及先父毕伯涛……于是年秋间,八人相约,各带纸画作品一幅,在市内文明酒楼内二楼(今珠山西路),开茶话会,品茗论画,相互观摩。在座八人,便定名为‘珠山八友’……”王大凡似乎也持与毕渊明相同的意见,刘新园《近代陶人录》中有载:“另一位艺人王大凡却说最早聚会的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刘雨岑、程意亭、何许人、毕伯涛八位。”现在的官方表述是这两种说法的集合,“珠山八友”包括王琦、王大凡、徐仲南、邓碧珊、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田鹤仙、刘雨岑十个人。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参加过“珠山八友”艺术活动的艺术家都应该属于“珠山八友”,那人数就超过了十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珠山八友’是以王琦为首,将文人画应用到瓷艺上的一个新粉彩画派,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综上,“珠山八友”是以王琦为首的新粉彩绘画的艺术家群体,这个群体以十人为核心,与“珠山八友”关系密切的新粉彩艺术家在研究时也不能忽略。
“珠山八友”首先是以陶瓷绘画艺术社团的形式存在。“珠山八友”作为社团以瓷绘艺人为主体,既有着较为明确的人员构成,又有着明确的目标“珠山结社志图新”。这句诗也明确指出了他们的行为是“结社”。他们切磋画艺,交流艺术,组织展览,每月农历十五都有活动,同时也有作品销售等商业行为,依托团体维护自身权益。事实上,“珠山八友”的结社活动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艺术经济活动,包括“前奏”“高潮”“续曲”三个阶段。“前奏”是“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成立;“高潮”是“月圆会”的形成,也就是“珠山八友”的结社;“续曲”是“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成立。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珠山八友”结社活动的完整过程。“珠山八友”这个名称,并不是“月圆会”成立之时就有,而是后来才逐渐形成,是对“月圆会”成员的一种称呼,也正因此,“珠山八友”成为“月圆会”这个艺术团体成员的一种集体所指。从这个群体出发,他们的结社就有了准备和终了。而有趣的是,准备和终了又是两个联系密切的社团,且都是非常正规、经过备案的社团,他们构成了“珠山八友”结社的“前奏”和“续曲”。而“珠山八友”作为社团相对松散,没有登记,也没有具体章程,却最为人所熟知,个中意味颇耐人寻味。
一、结社的“前奏”及其经济因素
“珠山八友”结社的“前奏”是成立于年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关于“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的时间,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是年,“一九二二年,由何心澄倡议创建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在景德镇莲花塘成立,景德镇彩绘艺人便有了一个研究画艺、展览作品的场所”。该社画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图画》(第一集)中,*士鑫的序言明确说明了该社的成立时间:“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于乙未(年,笔者注)季夏月,而办理图案则告成于辛酉(年,笔者注)秋初。”其社团成立的时间为年应该没有问题。“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推举吴霭生为社长,王琦、汪晓棠为副社长,社团的地址在佛印湖畔逸兴公园内的景德镇阁。社团要求社员定期集中,品茗吟诗,谈话论艺。社团的组建是比较完备的,在当时的景德镇颇具影响,尤其对于瓷绘艺人而言。用近代社团的标准来看,“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具有典型的近代美术社团的特征。首先,该社团是由有着相同地位、共同目标和行为的人组成的团体。“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以景德镇当时的瓷绘艺人为主体,社员常互相切磋技艺,举办展览。该社的目标是振兴国货,发展美术,力挽利权,大力发展瓷绘艺术。其次,社团的建立有组织结构,设有正副社长,有社员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有入社要求,等等。
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视为“珠山八友”结社的“前奏”,原因有二。一是“珠山八友”十人先后都参加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他们在这个社团有共同的艺术经济活动,彼此都很了解。尤其作为该社副社长、“月圆会”最主要发起人的王琦,与社团人员广泛接触,为日后“月圆会”的人员选择奠定了基础。二是“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于年解散,这是“月圆会”成立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对于“月圆会”的成立意义重大。
“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景德镇的瓷业经济发展。民国内时期内忧外患,面对洋瓷对景德镇瓷业的冲击,吴霭生、王琦等人想通过美术发展陶瓷事业,当时的景德镇瓷业或许是他们的突破点。《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图画》(第一集)中*士鑫的序对结社的瓷业经济意义进行了阐述:
瓷业美术研究社图案叙
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于乙未(年,笔者注)季夏月,而办理图案则告成于辛酉(年,笔者注)秋初。适袁公鹤龄莅任浮梁,捐资助以印刷之,盖欲振兴实业也。该社社员王琦等皆著名画家,类能意在笔先,别开生面,久已驰声中外,并告以提倡实业,合群策群力,发明美术以公诸世。余因之慨然感也。夫茫茫大陆,中外交通,际优胜劣败时期,正工商竞争之会,我国商业为东西洋所攘夺者,丝、茶其殷鉴矣。诚以工业未能改良,而商业因之失败,惟瓷业为中国特产,与东西各国交易尚存一线曙光,若不及早改良,难免蹈丝茶之覆辙。王琦等有见及此,联合同人编辑图案,或发明瓷式,俾陶工藉以仿造,或绘成画谱,令后起便于临摹。细阅图册,颇有晋带当风、吴冠临水之概。笔法之精美,罕过于虔白前贤。乃其发展美术,不守秘密,振兴国货,力挽利权,为国家基富强,为华民巩商战,其识力尤堪钦佩也。我国朝野上下,诚能如该社员等热心实业,力图改良,俾工业竞美全球,而商业必居优胜,则当日拿破仑所云,中华国为睡狮,或于今日而飞腾欧美。非特为袁县长替助之幸,即该社员等亦绰有荣光也,岂不懿欤?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孟秋谷旦
临川*士鑫敬跋
这里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发展瓷业经济的愿望。现存《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图画》(第一集),王琦、王成、汪野亭、王大凡、汪大沧等瓷绘艺术家公开发表画作,作为瓷业美术图案,供景德镇的瓷绘艺人学习、运用。“他们(王琦、王大凡等技艺高超的艺人,笔者注)主持石印画谱、教材,办社报,亲自为社员讲课、示范,共出会刊二十三期,举办师徒画展三次,先生画展二次。从而打破了景德镇彩绘业之间的门户所见,扩大了艺术视野,吸收了外界清新空气,形成了一股以文人瓷画为特色的‘新粉彩’的社会时尚。”他们的努力也取得了效果,“当时属社同仁均能各尽其力,举凡对于陶瓷之设计、绘饰、制作、配釉等方面,无不精心研究,是以年来本县瓷业得稍有改进”。
除了瓷业经济因素的考量之外,“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成立显然受到了当时书画界结社之风的影响。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界,结社之风很盛。“翻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绘画史,我们会发现除极个别画家外,大多数画家都是某个或某些社团的成员,或是与社团发生过密切的关系。”对当时的书画界而言,结团立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许志浩在《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中,收录从清初至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各地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组织的美术社团就多达个。在地域上,这些美术社团的分布,往往以大城市为中心:“民国初期的画坛,上承清代‘以地别为派’的余绪,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地域性的绘画群体……就全国范围而言,民初有三大绘画重镇,一是广州,二是上海,三是北京。”而“上海更是近代绘画社团活动的绝对中心,在全国数十个省市中,仅此一地绘画社团的数量就达到一百个以上,占到近代社团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对于景德镇而言,在地域上能够直接对其产生辐射作用的主要是上海。从地理上看,上海离景德镇最近,而且交通相对方便,从九江坐船可以直抵上海。上海自开埠以来,经济日趋繁盛,各地书画家汇聚于此,尤以江浙两地为多。《淞南梦影录》中载:“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余人。”而后《海上墨林》所统计的书画家人数达到七百余人,“阅时三载,得七百数十人,凡所素知,大略咸在”。他们结社契盟,组织了很多书画社团。“纵观上海画派的前后活动情况,其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金石书画家结社活动频繁。”先后出现了平远山房书画集会、小蓬莱书画集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清漪馆书画会、晨光美术会、蜜蜂画会、中华画会等等。高邕在《海上墨林·序》中载:“闻昔乾嘉时,沧州李味庄观察廷敬备兵海上,提倡风雅,有诗、书、画一长者,无不延纳平远山房,坛坫之盛,海内所推。”这记述了上海平远山房书画会的情况。上海自年成立平远山房书画会以来,到年一共有绘画社团个。书画社团的繁荣也有助于“海上画派”的形成。如此多的社团在上海出现,首先是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果,其次反映出近代社会文化的变迁,还有外来文化、外来艺术的冲击,经济因素的内在作用,等等。民国时期上海书画家盛行的结社之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就景德镇来说,离上海近,同时又有人员因为瓷器销售时常往返两地,这种结社之风的影响首先反映在景德镇当时的统治阶层对陶瓷业的 浮梁县*部书记长余
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改组筹委会
主任委员刘雨岑
筹备委员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
方云峰、张志汤、王步
这段记载中,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是“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改组,其会员多为“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旧会员,以刘雨岑、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等“珠山八友”在世成员为核心,但人数只有20余人,具体登记的会员16人。“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试图恢复“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当年的事业,改进瓷业。瓷业经济是“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的重要考量因素。
“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从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和规划。其章程对该社任务做了规定:“(一)瓷业美术方面之调查研究;(二)瓷业美术方面之报道;(三)领导瓷工绘事技术之改善。”这三方面任务如果从经济角度来解读,对瓷业美术状况的调查研究是瓷业美术发展的基础。对瓷业美术方面的情况进行报道是瓷业美术的传播、宣传,是一种广而告之的营销方法。改善瓷绘技术是提高瓷业美术产品质量的手段。因此,“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的发展瓷业美术经济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其章程在具体的事业项目上也有明确规定,其中与瓷业美术经济相关的有“倡办或代办瓷业美术设计机构;倡办或代办瓷品陈列馆;经常举办出品展览会”,这些具体的项目对瓷业美术的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当然,因为“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其经济意图难有很大的实现效果,历史考证资料也很少,其结社的经济意义更多体现在“珠山八友”成员对于发展景德镇瓷业美术经济的良好愿望上。
结论
“珠山八友”以王琦、王大凡等十人为核心,同时还包括与他们相交甚密的一批艺术家,他们一起创造了“珠山八友”时代的辉煌。“珠山八友”的结社,不仅只是“月圆会”,虽然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这个部分,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和“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珠山八友”成员的结社活动。“珠山八友”的结社有着明显的经济因素考量,从某种意义来看,也是经济因素作为内推力促成了“珠山八友”的结社活动。
(原文刊发于《艺术探索》年第3期,此处为摘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