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年的第三个小

年2月8日—5月21日,完成今年的第一个小时;

年5月22日—8月15日,完成今年的第二个小时;

对于今年的这两个小时阅读时间,我依旧是不满意的:几乎都是三个多月了,才能完成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分摊到每一天的平均1个小时,实在很难达到一定的知识流量。

暑假的时候,李碧看到了我的小时图,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八月底那场关于“阅读个人生活起步建议”的分享,也就从中萌发了我的另一个分享话题:让时间可以被看见。

它可能包含:当下时间可视化、未来时间可视化、既往时间可视化等。

年8月16日—10月5日,完成了今年的第三个小时阅读计划。

国庆假期,就开始了今年的第四个小时。

国庆假期从外地回来之后,剩余的假期就成了自己独自支配的空档,抽取了2天做了禁闭日,足不出户。关闭的是外出的门,而沉静的是自己的心。就在那些熙熙攘攘的时间里,不出门,按捺住的是零乱的欲望,还有过滤了的需求。

国庆7天,阅读时间达到了24小时,读完了四本书。

《安乐死现场》《我们在此相遇》《美的历程》《北京的隐秘角落》,其中《北京的隐秘角落》是读过的甲骨文丛书中最差的一本。

说来也是奇怪,一直在追着读的两个系列丛书——译文纪实系列、甲骨文丛书系列——最差的那本都是中国的作者写的。译文纪实系列《生死课》,同样是第一本入选的中国籍作者作品,读后觉得把生死话题肢解得七零八落,而此后跟着读的《凶年》,美国作家三十多年前写的作品,都和它拉开了三个太平洋的距离。

可是,翻完《北京的隐秘角落》这本文化八卦资料荟萃之后,反而使我一直记得的是作者写在自序里面的感慨。作者陆波,八十年代北大法律系毕业,京城资深律师,在选择退休之后,她感慨道:

我已经过掉了半生,或者是大半生,内心却是空空如也,感觉懵懵懂懂中荒废了珍贵的此生。……我的脑子是空白的,我不愿意回顾我的前半生,那惊心动魄的律师事业,我宁愿忘掉它,永远不把它放在心上。《北京的隐秘角落》自序

今天所做的一切,今天倾尽全力的所谓职场,除却养家糊口,还有什么价值?

我们必须要为自己好好想一想。

重新建立了一套笔记系统,尝试使用

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一直在等待着中国的读者能够探索出使用的系统。终于在本周的印象学堂里,读到了沐一的笔记。

利用印象笔记的框架,建立了新的笔记本组,慢慢学习使用,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使用卡片完成阅读输出。

保持6点早起临帖

早起的一天,会有些神秘的不同。清晨上山的时候,太阳才刚从城市被大厦拉高的地平线上,缓缓出现。

最近一段时间,重新开始临帖《九成宫》,安静地写着,偶尔有碑石斑驳之后的残缺,要想象着当初的样子。

白纸黑字的时光,墨迹,还有提收按捺之间,软笔描绘出的字。

年最后的假期已经结束了,恢复上班作息的每一天,才是真正考验我们对待时间、面对自己的诚实态度。

保持安静,坚持阅读写字,在时间流中,做扎根生长的一棵生命,按时候发芽结果,在风里立成一种姿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tp/11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