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脊美提醒您认识痰湿百病多由痰作祟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即淡饮,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为了形象地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所以加了病字头,成为痰,所以叫痰饮病。现在的人则习惯于把清稀的叫做“饮”,粘稠的称为“痰”。

古语有云“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诸种痰证,皆因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或由内伤七情、饮食之患,致使气逆液浊,津液停滞凝结所致。

中医理论特别强调“痰”的影响,很多怪的毛病,中医可以从化痰的角度来治疗,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痰”分有形无形

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

无形之痰,又谓广义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故又称为内痰。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

痰从何而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水饮,由胃而入,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痰的实质就是水

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

肺为贮痰之器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等),为娇脏。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损伤肺气,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对于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饮用三子养亲汤来进行调理。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丸。

由痰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顽痰怪病”“异证”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或痰核瘰疬,便干燥结;等等。

中医辨证治痰多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6~9克。

热痰:痰*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

舌红苔*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0克,地骨皮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芩0克,杏仁0克,胆星6克。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二陈汤加味:制半夏0克,橘红0克,茯苓0克,炙甘草5克,杏仁0克,苡仁5克,苍白术各0克。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清燥救肺汤:北沙参5克,天麦冬各0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0克,杏仁0克,生地5克,浙贝0克,玉竹5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

杏苏饮加减:杏仁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0克,桔梗0克,白前0克。。痰色转*,加胆星6克,连翘0克,银花2克。

刺激穴位祛痰法

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按揉丰隆穴

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点按丰隆穴一分钟。

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揉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次贴2个小时,取下隔2个小时再贴。(甘草味甜,色*,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

2、按揉支正穴

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痰湿所结。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脂肪瘤也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3、多吃芝麻少吃肉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尤其是猪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可以把芝麻炒熟后磨成粉,每天吃点儿。纯正的芝麻油更好,当做食用油,能痰消病灭。

赞赏

长按







































百癣夏塔热片说明书有介绍服用禁忌吗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xt/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