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企业干货先锋首创知识共享平台
上万企业家聚集地
旗下公号:点点企业文库
作者:董指导
来源:饭统戴老板(ID:worldofboss)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年10月19日,纽约交易所里哀嚎和咒骂声不断。两个月前刚创出历史新高的道琼斯指数,大幅低开后稍作反抗,便扭头向下坠入深渊。交易员们一边对着电话向客户大喊道“不要怕,这只是技术性调整”,一边在恐慌中卖出股票。最终,道琼斯大跌22.6%,创出史上单日最大跌幅记录。
这次暴跌导致股市行情转为低迷,大批公司股价卧地不起,然而,每次暴跌都会成为一些人的地狱,和另一些人的天堂。
这次也不例外,“87股灾”为一场精彩的资本大戏奠定了基础,参与者分成两方,一方是以骆驼香烟和奥利奥饼干闻名的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RJRNabisco),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另一方是前来敲门的野蛮人:私募基金KKR,代表人物是克拉维斯。
克拉维斯和约翰逊,电影剧照,年
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CEO约翰逊正面临着职业生涯的绝境:一方面,股东对于低迷的股价非常不满(股灾期间从65美元跌到40美元左右);另一方面,公司新产品Premier香烟被评价为“Tasteslikeshit.Smellslikefart.(口感如吃屎,气味像嗅屁)”。
约翰逊非常清楚,新品失败的消息一旦被董事会得知,自己位置就会保不住,因此必须策划点儿什么事情,才能转移董事会注意力。
他琢磨的事情,就是利用公司被低估的股价,进行管理层收购(MBO)。作为CEO,约翰逊非常清楚公司当前股价被严重低估。因此,在原本汇报新品进展的董事会议上,约翰逊提出了令董事会吃惊的管理层收购方案,并期望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完成。
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很快也给了他一个“惊喜”:将收购消息泄露出去,吸引华尔街鲨鱼们前来竞价,让这次原本是低调的交易,迅速变成一场惊天的世纪大收购。
在这场收购中,KKR因采用了高额的垃圾债券,正面硬怼管理层,而被竞争对手称为“门口的野蛮人”。这个形象经典的称呼,成为了日后记录这次收购的书籍、电影的名称,也成为了~1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作为“资本游戏”的第二篇,本期要解读的金融电影正是年上映的《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AtTheGate),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次收购,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解析:
1.野蛮人:KKR的封王之路
2.逆袭者:老二的权力游戏
3.弹药库:垃圾债券炼金术
4.大决战:史上最贵并购战
以下进入正文部分。
1.野蛮人:KKR的封王之路
20世纪初,在宾夕法尼亚一家煤矿里挖煤的雷蒙德·克拉维斯已经小有积蓄,将部分资金投资股市。时值牛市,尝到甜头的他不断加码,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年9月,美国经济大萧条,股市一口气跌了90%。一路“浮赢加仓”的雷蒙德最终一波输光,只能靠东借西贷来维持生活。
十几年间,雷蒙德从煤矿工干到石油工程师,终于用实业勤劳工作的钱,填平了金融投机的坑。随后,他开始跨界为高盛银行等华尔街公司预测石油储量,这份工作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财富,也让他领悟到,金融行业赚钱与否,取决于在业务链所处的位置,而毫无疑问,股民是最底层的。
这些领悟、人脉和财富,全部倾注给在了儿子亨利·克拉维斯(HenryKravis)身上,为儿子日后成为华尔街巨人奠定了基础。
亨利·克拉维斯依靠父亲的人脉,在本科暑假时就经常去华尔街实习。因此在他大学毕业时,年轻的克拉维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金融工作经验。随后他在表哥罗伯茨(GeorgeR.Roberts)的邀请下,来到了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工作,并在这里遇到了他的事业导师科尔伯格(JeromeKohlberg)。
年轻时的克拉维斯(右)和罗伯茨(左),s
而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三个人会随后一起创业,并成为华尔街当之无愧的杠杆收购之王。
在贝尔斯登工作期间,科尔伯格搞起了一些副业,为那些年迈的家族公司创始人,提供可以避税套现但同时管理公司的途径。而考虑到当时*策规定,对整体出售资产可以免缴资本收益税、利息费用税前抵扣等因素,杠杆收购(LBO)成为了最佳选择。
年,克拉维斯拉了一帮投资者成立了壳公司,然后用银行贷款从72岁的斯特恩家族手中买下了一家生产金属牙齿护理的公司,并给予了斯特恩家族一定的股权和实际管理权。随后通过收购上下游公司的业务整合,公司经营状况大为改善,再次出售时,股权价值提升了7倍多。
随后,科尔伯格和克拉维斯又操刀了五六笔业务,收益有高有低,但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财富。越做越顺的科尔伯格向公司提出成立一个三人独立业务小组,但被无情拒绝。三人一怒之下一同离职,募集了40万美元后,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
新公司以三人各自名字首字母组合而成,KohlbergKravisRoberts,简称KKR,年正式开张。
尽管KKR是杠杆收购的先行者,但公司名气不大,甚至一度被人误认为是家熟食店。每当快坚持不下去时,他们就会想起离职前被老板嘲讽:“从这里出去单干的人没有成功的”,便有了奋斗的动力。幸运的是,在年,公司一口气完成了6单生意,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也渐渐有了市场口碑。
经过几年的实操,KKR形成了稳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层谈判达成一致(整体收购,但予以管理层股权和管理激励)、设计方案完成资金筹措(考虑利率、周期及股本金比例等因素)、收购股份完成私有化、改善短期经营效率(缩减成本、拆分业务等方式,力图增加三五年的现金流和利润)、出售股份(被并购或重新上市)。
年代的克拉维斯和罗伯茨
模式一旦固定,剩余就是不断的复制黏贴。而更大的并购规模意味着更多收入,于是,KKR开始将并购对象转向大型公司。年,KKR业务额达到了10亿美元,而最大并购金额也达到了万美元。更为可观的是,KKR主导的项目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年化62.7%。
而这一年,克拉维斯已经赚了近2亿美元。成为富豪后,他觉得原配太拜金,于是选择离婚,随后迎娶了高自己一头的美女服装设计师CarolyneRoehm。克拉维斯将人间繁华和旋转木马一并献给了自己的娇妻,《绅士季刊》将二人的婚礼列为“年以来的20场世纪婚姻”,与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的婚礼相提并论。
克拉维斯和妻子CarolyneRoehm,年
克拉维斯高调的炫富,很快为公司吸引来了一大批竞争对手。美林证券在年迅速组建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1年后又投入了15亿美元。年,摩根士丹利投入了17亿美元资金。雷曼兄弟也筹集了12亿美元。大玩家的介入,迫使KKR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悠然自得的同管理层和董事谈判,轻松获得有利的价格。
整个杠杆收购行业处于蓬勃快速的阶段,从年到年,整体交易金额从亿美元上涨到了亿美元,可谓家家有酒喝,人人有肉吃。
为了快速甩开对手,KKR放弃了科尔伯格制定的低调友善的经营策略,转向高调激进之风。而这也导致曾因脑部肿瘤住院离开公司两年的科尔伯格非常不适应,最终选择了离开。
年,完全掌控公司的克拉维斯宣布,在年之前进行的交易一律免除管理费用。这个大招一把募集了56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上将追随者远远甩在了后面,更是被《财富》杂志惊叹,可以买下强中10家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公司。这种气势,令华尔街叹服,也夯实了KKR杠杆收购一哥的地位。
“野蛮人收购战”中的另一位主角,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其实早在年就被克拉维斯盯上了,但克拉维斯发出的收购邀请被CEO约翰逊不置可否地含糊过去。因此,当KKR得知约翰逊准备用75美金一股的价格来做MBO时,立马炸锅了,原因有两点:
一是约翰逊剽窃了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建议,却把KKR完全抛开;二是在约翰逊眼里,75美金一股的价格太便宜了,简直是在抢钱。
怒火中烧的克拉维斯马上宣布:对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势在必得,要捍卫KKR的荣誉。这场世纪收购战,还没开打,就已经充满了华尔街特有的火药味了。
2.逆袭者:老二的权力游戏
如果约翰逊生在中国,那一定会被人说是祖坟冒青烟的那种:出生于中下层阶级的他,40岁之前都默默无闻,随后却步步高升,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食品烟草公司的总裁,并亲自主导了一场世纪大收购。
约翰逊出生于萧条的年,父亲是名五金销售员,母亲是个簿记员。正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约翰逊七八岁时就开始做报童赚钱、随后出租自己收藏的漫画书、兜售儿童摄影票等等,这些经历练就了他天马行空、能言善辩的本领。
在做灯泡销售员时,约翰逊为灯泡涂上了不同颜色,以此为噱头将灯泡高价出售。而随后他来到了伊顿公司,认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佩斯科特,并深受“公司建立那天就是走向衰亡的开始”的观念影响,形成了“搅屎哲学”,即不断在折腾、混乱中把握机会。这一哲学在其日后的行事风格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约翰逊出生于贫穷家庭,但花钱却从不小气,颇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敢花钱会拍马屁,堪称最牛公关的典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一位前辈在刚入行第一年,就刷爆了六张信用卡来招待客户大保健,随后顺利拿到了某财富的投票,继而一波升职加薪,不仅还清了信用卡,很快住进了大平层。
约翰逊也种瓜得瓜,长期的人脉活动,为他带来了标牌公司二把手的工作机会,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标牌公司的一把手韦格尔为人吝啬严苛,非常不得人心。而与之相反,约翰逊八面玲珑,既不得罪下属,又积极为高管、董事谋福利。有员工被开除时,约翰逊会以免费出国旅游等各种明目来安抚补偿。而每个月当高管苦逼的参加韦格尔沉闷的会议后,约翰逊就组织一场“周一腐败之夜”,用美女香槟帮大家放松。
约翰逊和战友们打成一片,慷慨无度,甚至于当有人说喜欢他的毛衣时,他会马上脱下来送过去。而这些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在年被董事会任命为首席运营官,也加封为董事,时刻准备向一把手冲刺。
而韦格尔对这种威胁非常不爽,他雇用了私家侦探搜集约翰逊的风流韵事,并大肆宣扬。董事们没有介意,但约翰逊的老婆却提出了离婚。约翰逊被逼无奈,向黑社会的一个朋友求助,没几天跟踪他的私家侦探便消失了。约翰逊随即开始派人跟踪韦格尔搜集资料。
韦格尔和约翰逊的矛盾愈发激烈,然而,一方经营有方但为人严苛吝啬,另一方挥霍无度但深受高管和董事信赖,战争的结局早已明晰。
约翰逊以退为进,提出要辞职,董事会当即就用一把手的位置将其他挽留。随后,约翰逊开始执行自己的搅屎理念,每年对公司进行两次重组,将每个人的工作都换一下,一边新设部门,一边关闭部门,一边讨论战略重心,一边更换市场战术。标牌公司就像约翰逊的玩具一样,被折腾来折腾去。
与此同时,在另一家食品公司纳贝斯克也遭遇着同样的情况。当老一代创始人、董事离开公司后,销售员出身的比克莫尔作为董事会主席,主导了出海战略,浴帘、玩具等行业跨界收购,最终将公司亏得一塌糊涂。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谢伯利,也急切需要一场并购式的改革。
于是,标牌公司和纳贝斯克公司的合并一拍即合。合并后,约翰逊再次屈居二把手。随后,他故技重施,一边对谢伯利左吹右捧讨其欢心,一边在三年内,将24名高管中的21位换为了自己嫡系部队。这时候,实权早已落在约翰逊的手中。而更好的机会随即而来。
年,纳贝斯克公司迎来了曲奇饼干大战,约翰逊力排众议,用烧钱战略击垮了竞争对手获胜,被视为公司第一功臣。而他又特别会来事儿,将公司研发中心命名以老大谢伯利的名字命名,把谢伯利感动的泪流满面,将一把手的宝座拱手相让给了这位“有贤有德有能”的接班人。
8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贪婪的十年。一批批公司的创始人老去后,各路职业经理人开始舞枪弄棒,其中类似约翰逊的数不胜数。就在约翰逊担任纳贝斯克一把手后不久,处于“大杂乱”的美国最大的烟草生产商雷诺兹,也向他发来了合作函。
当时的雷诺兹正遭受万宝路的冲击,公司业绩不断下滑,而并购也成为了职业经理人的最佳选择。一番筛选后,纳贝斯克成为了雷诺兹的最佳并购标,并最终以49亿美元价格成交。约翰逊第三次成为了公司的二把手,而一把手则是烟草公司的威尔逊。
老谋深算的约翰逊,年
约翰逊不断积累董事们的好感,各种套路玩得炉火纯青,而隐忍的他正在等一个一剑封喉的机会。终于,当董事会对威尔逊隐瞒业务研发的做法非常不满时,约翰逊趁机提出辞职请求,再次以退为进,逼得董事会将其选为了总裁,成为了美国当时第十九大的公司一把手,一时风光无两。
约翰逊同志在权力游戏中一路通关,隐忍等待、暗中发育、架空坐实、以退为进、一剑封喉,都是他作为老二逆袭的独门秘笈。这些宝贵经验,往小了说可以指导职场进阶,往大了说简直可以指导毛衣战了。
然而,自以为登上人生巅峰的约翰逊,在去克拉维斯家谈判时,被墙上挂满的名画震得一愣一愣。他才惊觉,玩得凶赚得多的还是资本家,号称实业大佬的自己,在金融大鳄面前仍不过是个小屌丝。
3.弹药库:垃圾债券炼金术
KKR这种几百名员工的投资公司,敢于和能够去并购那些动辄十几万员工的实业公司,核心的一点是拥有充分放杠杆的能力,这里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Milken)。
嚣张得意的米尔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