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发酵中药(菌药)使中医药事业走向辉煌
山医院邵念方
何为益生菌发酵中药?简称菌药。菌药是在博大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提取液优选的益生菌作为菌种,利用微生态学,仿生学方法,通过微生物嫁接的方式,模拟人体肠胃内环境条件在体外进行发酵,并模拟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的基本途径,采用仿生发酵工艺,对中药进行预消化、分解、转化,把大部分的中间物质分解,转化为能够被直接吸收的有效小分子物质而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因此,菌药见效快、疗效高、口感好、无*副作用。与原药相比并产生了新的物质,增添了新的保健、预防和治疗的功效。这一研究成果是中药发展史上革命性创新成果,贡献巨大,永载史册。
中医药学是扎根在中国固有的文化、民族、历史和社会的土壤中,可谓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数千年来,一直维护着炎*子孙的身心健康,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经久不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医药学已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如著名汉学与医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波克特所说:“我一直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得出的结论。”他还说:“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的自卑。”真是一言中的,“文化自卑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学自身得不到发展的成恶之源。
中医药学的科学性除了经得住数千年临床实践检验之外,更重要的它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科学要想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就必须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来指导。
中医药的指导思想就应是整体动衡观。宇宙间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物质(物体),不仅运动着,也相互作用着,联系着,平衡着,转换着。这即是整体动衡观。整体,是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人体是宇宙中的一部分,自身与内外环境具有相关性、统一性。动,指运动、变化,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变化着,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生命在于运动,如人体的气化,气机升降运动是无器不有,无时不存在的。衡,指平衡,均衡,协调,反映运动相对静止和相对均衡的一面,即人体内部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中医整体动衡观是中医学认识论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只有整体动衡观才能全面反映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具有很强大的实验价值,是中医学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思想的理论是惨败的,缺乏灵*的理论,如同百日梦噫,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行动)是盲目的实践(行动),如盲人骑瞎马。中医学源远流长。自从《内经》接受了《周易》和当时的阴阳学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把阴阳和人体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理论,创立了中医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中坚,为中医理论数千年不衰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亦有所发挥。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实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便足以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五行学说实际上也是阴阳理论为核心。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其他理论基础,如脉象理论、气化理论、运气理论等都是衍生于阴阳理论。困此,阴阳五行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而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和基础。
由上述思想和理念基础为指导,中医学才可永葆青春活力,鹤立世界医学之林。
没有发展空间的学科是局限的,没有前途的学科,中医学在其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的框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背景。如在中医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药,它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整体动衡观、阴阳五行理论和辨证论治为特点,融入文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抵御疾病,捍卫健康,养生益寿的武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历史医家的创新,完善和发展,它已成为完整的科学。但同时它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它存在着不能适应当今人类防治疾病的不足之处,如:1、疗效较慢:一是传统中药炮制工艺落后,特别是中医大夫开的中药方,基本上是在家中熬制的。其实熬制的过程就是把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用水煮的方法提炼出来,家庭熬制中药的时间、温度、压力等都难以统一,因此很难确定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究竟提取出多少。以此看来家庭熬制中药汤剂的效果就会出现治疗效果慢,疗效不确切的问题。二是患者服用的中药汤剂或者中成药,都不是直接进入血液发挥药物效果的最终成分,而只是中间物质,这些中间物质进入体内之后,还要通过人体肠胃系统的益生菌进行再消化和分解,才能转化为最终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从而进入血液系统,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每个人肠胃益生菌的菌群状况各不相同:如果菌群平衡,就能最大限度的分解和消化药物,吸收和利用有效成分;反之,如果菌群失衡,益生菌数量较少,药物成分就不能被有效分解、吸收,就会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药物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从而延缓了疗效。2、疗效偏低:原因如上述。3、良药苦口:有不少儿童因为怕苦而不肯喝中药,甚至一听让他(她)喝中药就嚎啕大哭,不少成年人因为中药苦口而不喝中药,还有人难以长期坚持服用,延误了治疗。4、有一定的副作用。
古人也曾用中药的发酵技术来弥补上述的不足。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经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仍在临床应用的发酵中药(制品)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半夏研磨,以姜汁、白矾汤和做饼、褚叶包至篮中,待生*衣,晒干用。”其性味苦、平,能止咳化痰,消积食、止泄泻。而未发酵的半夏性味腥温,有*,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至清代按其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十种药曲。另一种重要的发酵中药是以黑大豆为原料制成性味苦寒,解表除烦,宣郁解*的淡豆豉,其工艺为“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浸一宿,沥干*熟,摊席上......蒿覆,候*衣上遍......安翁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如此七次”,等等。迄今发酵品种虽然不多,但由于其疗效确切,至今对六神曲,半夏曲和淡豆豉等仍在进行工艺改进研究,并取得相应成就。中药发酵技术沿用至今,但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未取得长足发展。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可以看出,工艺简陋,发酵依靠自然条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严格的微生物来说,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极大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加上菌种不纯,难以确保药品质量,从而影响疗效。因此传统的中药固体发酵工艺与现代先进的生物发酵过程有相当大的差距。
拼命加革命的三株人高瞻远瞩,承前启后,利用吸收了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研发出发酵中药(菌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创造了又一个辉煌,铸就了又一个里程碑。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三株人在吴炳新董事长的率领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用智慧和心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闯过了道道难关,终于使发酵中药的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一是多菌共生的益生菌发酵技术获得突破,由三株提升为五株益生菌共生发酵,活性更强,疗效增倍。二是发酵中药技术荣获欧盟21国及韩国专利,日本专利。这是中国数千年来,中医药的重大技术创新,属国际领先水平,将为人类的健康特别是慢性病防治带来深远的影响,为弘扬、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特殊巨大贡献,为中医药走出国门为全人类服务增添了金翅膀。
其创新点如下:
1、保护中药成分。在仿生态环境中进行,常温、常压等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故能最大限度保护中药中活性成分免遭破坏,特别是对热敏感的芳香类芳香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更能有效的加以保护。专家认为,发酵中药在中药加工工艺上是一个创举,有望解决中药在煎、煮、熬、炼、蒸、浸等传统工艺中,活性成分难以最大限度提取的难题。
2、提高中药药效。经过益生菌转化,发酵中药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由于分子量小,因而具有在人体中吸收快、较完全、治疗效果好等特性。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通过微生物将其降解成小分子活性物质而被直接利用,还能去除大分子杂质,大大提高中药的药效。小分子活性物质由于其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与人体细胞蛋白结合,因而比大分子物质有更高的活性。例如,2毫克裂变的药效等于未提取的芥子50克的药效。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实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取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即发酵中药的药效是非发酵中药的28倍。同时,还能提速疗效,服用30分钟即被吸收到血液中而发挥作用。
3、降低中药*副作用。益生菌的酶切作用可将中药中的有*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让“是药三分*”成为历史。
4、提高中药利用率。中药通过多次发酵,大部分营养物质都是能充分有效地被吸收利用。这样即可节省药源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
5、改善中药口味,使“良药不再苦口”。
6、产生新药效。人体益生菌本身就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另外,中药经多菌种的混合发酵后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和治疗功能。
7、为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供新途径。中药活性成分一般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的碳原子,利用化学合成来进行结构修饰存在着得出率低、反应专一性差、副产物多等缺点,即费时费力又效果不佳。近年来,以微生物为反应器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有望为这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获得提供新的途径。吴炳新认为中药经过发酵可以达到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吸收和增加新活性成分的作用,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并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开发了辅助抗癌药——扶正散结合剂,证实未经发酵的中药抑瘤率为31%,经双岐杆菌等肠道菌发酵后抑瘤率达60%以上。
8、有利于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水平。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发酵中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该新技术可实现生产工艺可控,能确保所得产物的产品质量,保证可控,携带方便,易于保存,便于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提高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水平。
发酵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
年4月1日,有一高血压病人,李某,男50岁,头痛,头晕,心烦失眠下肢浮肿八年,一直服用西药拜新同等降压药,但症状时轻时重,血压不稳定,一直波动在—/92—mmHg。近半月诸症加剧,血压:/mmHg,舌质红胎淡*腻,脉象弦细。此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滋肾养肝,降火潜阳。
处方:天麻g钩藤g生地g山药g山萸肉g夏枯草g槲寄生g杜仲g怀牛膝g炒*芩g丹皮g去苓g泽泻g焦栀子g炒枣仁g五味子g
共煎益生菌发酵,制成ml×15瓶。一次服ml。日二次。
年4月22日复诊:用药后诸症消失,血压:/80Hg。
处方:上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注:此例有如此迅速的疗效,除了菌药的作用外,还与天气变暖,指导病人限制食盐,加强有氧运动有关。尽管如此这亦足以说明菌药的确药效显著,起效神速。
:
年1月2日初诊:赵某,女,8岁,近来上感发烧,咽痛,畏寒咳嗽,纳呆10余天,经西医打针吃药,发烧已退,咽痛已止,但咳嗽吐白痰加剧,入夜尤甚,伴有全身乏力,纳呆,食减,稍恶心。因中药苦而拒绝吃中药,反复发作已二年,若只服西药和中成药,咳嗽,纳呆,一个多月才能停止,但过几天又患感冒。现已面*肌瘦,学习成绩下降,说话少气无力,舌体胖而有齿痕,舌质淡舌苔薄白稍腻,脉象细缓而弱。此届肺气不足,外邪入里,子盗母气,久至脾肺两虚,痰浊阻肺而致咳嗽吐痰。治当止咳化痰,健脾和胃。
处方:
橘红g清半夏80g紫苑g白前g炙百部g炒*芩g苏梗g炒杏仁80g川厚朴g桔梗60g生*芪g*参g炒白术g云苓g灸甘草30g生姜20g大枣30g枚焦三仙各60g
共煎益生菌发酵,制成ml×12瓶,一次ml,日二次。
年1月25日复诊:不仅咳嗽等症状消失,而且食欲渐增,精力体力渐好。本人要求再喝不苦的中药。据患者表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用焙土生金法巩固疗效,增强体质。
处方:
陈皮g清半夏60g砂仁60g炙*芪g*参g炒白术g云苓g麦冬g沙参g炙甘草30g炒麦芽g
制作方法同上。
邵念方
年5月24日
,男,主任医师,教授,年生,博士生导师,终生享受国家*府特殊津贴。一届国际中医心病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百名名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内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诊治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具有高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90年获山东省科协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二项。主持进行《调脂通脉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90年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评为全国领先水平,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又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有二项专利,其中一项获97美国爱因斯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著有《脏腑证治与用药》、《中医诊断学》等著作七部,发表《论中风病腑证》、《从临床实践中看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势》等论文40余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