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谨防小儿哮喘
近期咨询治疗儿童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的朋友比较多。本期整理了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参考。冬季是哮喘病高发期,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预防。临床小儿哮喘一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慢性持续期。目前,对这一病症的治疗,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急性发作期),导致小儿反复发作的情况比较明显。急性发作时症状突出,家长会急着治疗,但到了临床缓解期,很多家长就会放松警惕。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小儿咳喘是一个最佳选择,在在第一阶段(急性发作期),通过西医的各种快速治疗手段缓解哮喘后,我们中医将在临床缓解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上有所为,通过小儿中医体质辨识后,给患儿制定合适的中医扶正祛邪治疗方案,使患儿产生一定的免疫功能,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主要是指:邪气(致病因素)伤人,必伤人体正气、同时认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邪气易侵犯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亢盛;邪正相争。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更容易从病根上把疾病除掉,而西医治疗具备见效快的特点,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我在临床发现咳喘痰症主要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对体弱咳喘反复发作的小儿往往反复使用抗生素,形成耐药,造成慢性咳嗽。咳喘虽是二证,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常因咳起,故咳与喘常难以截然划分。
一、中医对发作期实喘寒性的辨证施治
特点为发病骤急,气长而有余,以呼出为快,胸胀气粗,脉搏多实而有力。
1、寒性哮喘:咳嗽气促,痰稀薄如泡沫,喉间有哮鸣声,形寒无汗,面色苍白,四肢不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质正常或偏淡,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浮滑或紧。
2、治疗原则:温肺散寒、豁痰平喘。
轻症用炙麻*3克,杏仁6克,甘草5克,细辛1克;
重症用炙麻*5克,桂枝5克,细辛2克,干姜3克,姜制半夏3克,白芍6克,五味子4.克,甘草5克。
痰多加炙苏子4克,白芥子3克,莱菔子9克;
兼有舌唇干红,鼻热干燥等热象及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20克;
咳喘有浮肿加苏子3克、葶苈子6克、大枣10克。
二、中医对发作期实喘热性的辨证施治
1、热性哮喘:咳嗽,气促,怕热,烦渴,痰浊*稠,面赤,自汗,咽赤,舌质红,苔*,脉搏滑数。
2、治疗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若哮喘郁久化热,以致痰热内盛,肺气壅闭,苔腻者,方用炙麻*3克,甘草5克,炙苏子4克,炙款冬6克,杏仁4克,桑白皮5克,*芩5克,蝉衣4.克,僵蚕4克,白果4克;
若热喘,起病不久,略有发热等表症,舌红,苔薄者用炙麻*5克,杏仁6克,生石膏20克,甘草45克。
痰多*稠加鱼腥草20克,冬瓜子6克,姜竹茹5克;
喉中有水鸡声加射干5克;
咯痰不爽加黛蛤散5克,瓜蒌仁6克;
过敏性鼻炎加辛荑3克,苍耳子5克,白芷6克。
三、中医对发作期虚喘的辨证施治
特点是发病徐缓,气短而不续,声低息短,动则喘促,无明显发作间歇,脉多虚细无力。
1、肺脾两虚:平时易感冒,诱发哮喘,畏风,自汗,鼻痒善嚏,气短而喘,咳声低弱,痰声漉漉,厌食,倦怠,舌淡,苔薄,脉搏软弱。
治疗原则:益肺固表、健脾化痰。
方用*参8克,北沙参7克,*芪10克,炙苏子6克,银杏3克,麦冬6克,白术6克,五味子3克,甘草5克,山药10克。
2、肾虚:腰膝酸软,耳鸣,张口抬肩,动则更喘。肾阳虚者尚有肢冷,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脉搏弱。
治疗原则:温肾平喘,用炮附子4.5克,炒白术9克,炒白芍9克,干姜3克,炙麻*6克,炙苏子9克,射干4.5克。肾阴虚者五心烦热,干咳无痰,舌红少苔,脉搏细。治则滋阴平喘,方用熟地9克,蛤蚧9克,炙苏子9克,葶苈子9克,北沙参9克,太子参12克;有杵状指,舌暗红,唇紫等血瘀症状,加丹参15克,桃仁9克,地龙9克,红花4.5克。
四、中医对咳喘缓解期的辨证施治
1、肺虚:表现面色苍白,自汗,易感冒,乏力,肌肉松弛,舌质淡,苔薄白,脉搏缓而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方用炙*芪10克,防风6克,白术10克,五味子5克,北沙参8克,太子参10克。
2、脾虚:表现面色萎*,厌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疗原则:健脾益气。
方用*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陈皮5克,半夏5克,苍术6克。
3.、肾气虚:表现动则气促,面色淡白,四肢不温,怕冷,小便清长,头发稀少或身材矮小,舌淡苔白,脉搏细而无力。
治疗原则:补肾固本。方用桑寄生10克,补骨脂6克,山药10克,菟丝子10克,茯苓10克,仙灵脾10克。若有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等肾阴虚明显,加生地10克,知母8克,龟板10克,*柏8克,麦冬8克。
以上方均为水煎服,方中用量4--6岁儿童,年龄在3周岁以下按比例减少,6个月以下慎用。
五、中医对咳喘临床经验良方
提要:入冬至春受凉易咳喘不论急慢新老寒热虚实均有奇效。1.主治:入冬受凉易咳喘。2..处方:紫苏叶1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贝母10克、知母12克、款冬花15克、蜜紫菀15克、冰糖20克熔化。发冷不出汗者加麻*10克3..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续煎三次毫升,分三次每餐饭后服毫升。4.来源:作者根据《伤寒论麻*汤》加减化裁经验方。(方中剂量为成人用量,小儿6岁以下减半,三岁三分之一,以此类推)
以上内容由和顺堂王圣尉老师提供
王圣尉生于年8月,祖籍陕西省眉县马家镇王家台人,我国唐代医学家、医药文献大师王焘41代后裔,主任医师。太白草药系列、药针刀疗法、水火神针疗法创始人。全国名老中医绝技发掘抢救工程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德艺双馨人物、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王焘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慢性疑难杂症疾病和太白山生草药的研究,主张临床以中医辩证与西医辩病相结合,治法重视气、血、津、液运化的调节。主要以治疗亚健康、内分泌失调、代谢失调性疾病、男性前列腺病、阳痿、妇女病阴道炎、月经病、痛经、不孕不育、乳腺增生、盆腔炎;胃肠道病、青春痘色癍;小儿厌食症、多动症、营养及发育不良、遗尿(尿床)等。
小儿支气管哮喘(北京医院提供)
小儿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病程虽然不长,然频发病久必然正虚。故正虚痰伏,是本病的主要矛盾,也是防治的客观依据。支气管哮喘发作,实属本虚标实,在攻邪治标时,不应忽略下虚的本质。
证属体虚痰饮内停,寒水射肺。治以温化痰饮,平逆定喘,佐以扶正。处方蜜炙麻*1.5克,桂枝3克,大白芍10克,淡干姜1克,半夏3克,五味子6克,细辛1克,炙甘草3克,茯苓10克,大枣五枚。每日一付,水煎50毫升,分4-5次服。
恢复期以健脾益气,扶土生金。慎防感冒复发。*芪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3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焦三仙10克,生姜2片,大枣五枚。调理三月。
┄┄┄┄┄┄┄┄┄┄┄┄┄┄┄┄┄┄┄┄┄┄┄┄┄┄┄┄
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处方(山东中医学院张洁承)
西医诊为慢性气管炎哮喘迁延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辩证为气虚血淤。治宜益气活血,降逆平喘。方以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处方:*芪45克,台参30克,赤芍9克,川芎9克,当归9克,地龙12克,葶苈子24克,杏仁9克,冬花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水煎,日1剂,分3次服用。连服15剂。
缓解期一般用方:台参30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芪30克,赤芍12克,防风9克,炙甘草9克。按照上述比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服9克,每日3次。
阴虚痰实喘证论
张景岳立金水六君煎,取二陈汤加熟地、当归为末,姜、枣煎汤送下,化痰养阴,燥润同调,金水同治,治喘证之阴虚水泛痰多而有咸味者,确有一定疗效。
李士材用宣肺化痰之桔梗、枳壳、半夏、甘草煎送地*九,汤丸并用,以治上盛下虚、阴虚痰实证。王旭高师其意用苏子降气汤去桂煎送都气丸。
喻嘉言倡用“外廓”之法。《环溪草堂医案》取都气丸加怀牛膝、磁石;肉桂共为末,炼蜜捣和捻作小丸,丸须光亮,俟半干再用制半夏、陈皮、炙甘草研极细末泛为衣,朝服。
近几年来,遇阴虚痰实的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病人,常用麻杏石甘汤加*芩、葶苈子、地龙、射干、紫菀、苏子、鱼腥草等;便秘者常用石膏或加大*,多获良效。
(1)治喘基本方:炙麻*7g、地龙18g、杏仁、苏子、桃仁、枳实、紫菀各10g。方中麻*、杏仁辛开苦降、宣肺止喘(如外寒袭肺,改用生麻*);地龙解痉平喘息;桃仁祛瘀止咳喘;苏子化痰归心肺;再伍以枳实、紫菀宽中利气,以助痰液排出。
(2)临症加减
发作期:痰多清稀者加肉桂、细辛、半夏;痰*不利者加冬瓜子、连翘、生石膏;痰多而咯吐不爽者加白芥子、云苓、陈皮;痰稠有味者加鱼腥草;痰少喘咳者加花粉、沙参;喘剧者加冬花;咳剧者加百部;大便干结者加大*、葶苈子;乏力自汗者加*参、白术;喘促日久、动则加剧者加补骨脂、冬虫草、巴戟肉。
缓解期:喘平症息以后加蛤蚧、核桃肉、生山药、五味子研面吞服4个月善后。
白果平喘膏
方药及制剂:炙麻*10g、白果10g、苏子6g、苍耳子10g、蝉衣10g、防风10g、辛荑10g、百部10g、细辛3g、*芩10g、地龙10g
白龙汤组成:白果、地龙、苏子、五味子各10g,炙麻*9g,磁石20g。痰涎盛加海浮石、全瓜蒌、胆南星;热痰加双花、鱼腥草、*芩;寒痰加干姜、白芥子;气虚加炙*芪、*参;血虚加当归、地*;阳虚加破故纸、仙灵脾;阴虚加*精、枸杞。过敏性哮喘酌加辛夷花、苍耳子、僵蚕、防风。发作期以汤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空腹服用,症状缓解后停服。
内服处方,随症加减,扶正固本。基本方为:炙*芪、山药、炒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蛤蚧粉(冲)、川母、贝母、天花粉、炒苡米、防风、白前、沙参、肉苁蓉。常规剂量,水煎服,日1剂。
发作期加服白龙汤,缓解期用紫蚧散长期服用。紫蚧散组成:紫河车一具,蛤蚧两对,冬虫夏草50g。共焙干研细装胶囊,每次6粒,日2次。
┅┅┅┅┅┅┅┅┅┅┅┅┅┅┅┅┅┅┅┅┅┅┅┅┅┅┅
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达高峰。根据临床观察显示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效果是比较好的,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及临床常用有效方剂:
1.风寒型小儿支气管炎:咳嗽、喉痒、痰稀色白、鼻塞、涕清、身疼、脉浮紧、苔薄白,方用杏苏散加味:苏叶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获苓9克,甘草3克,枳壳4。5克,薄荷3克,肺风草9克,白芷3克,前胡4。5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风热型小儿支气管炎:咳嗽痰*、不易咳出、口渴、发热、汗出、脉数、苔*质红,方用温胆汤加味:麻*2克,苦杏3克,苏子6克,桑白9克,竹茹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6克,胆星3克,*芩6克,水煎服,每日2次。
3、痰饮咳嗽型: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咳出,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或濡滑。
用半夏、橘红、杏仁、白术、茯苓、太子参各10克,苏孑6克,白芥子、细辛各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热痰壅肺型:咳嗽痰多,稠粘难咯出,发热面赤,目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少,大便干燥,苔*,脉滑数。
用麻*3克,生石膏15—20克,杏仁、*芩、前胡、苏子各6克,川贝母、瓜萎仁各10克,莱菔于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必要时可每日2剂。
5、阴虚燥咳型: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少痰,口渴咽干,或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用百部、沙参、知母、杏仁、枇杷叶、前胡各10克,紫菀、乌梅各6克,青黛3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6、风寒咳嗽型:咳嗽声重较急,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咽痒,发热或不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
用杏仁、半夏、荆芥各6克,前胡、苏叶各10克,麻*3克,生姜3片。水煎沮服,每日2次,每日1剂。
7、风热咳嗽型:咳痰不爽,痰*稠粘,口渴咽痛,鼻流浊涕,发热头痛,有汗,舌苔微*,脉浮数。
用桑叶、菊花、连翘、枇杷叶各10克,杏仁、前胡、桔梗、*芩各6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中医文化传播》期待您的参与!您提供一个临床经验,一个处方甚至一个经过验证
的偏方也许就会救回一个生命!!
平台交流,投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