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化痰功效的规范化

中药关于“化痰”的功效术语可谓“丰富多彩”。由于痰之为病多而且广,与之相应的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随之而产生的功效术语自然也杂彩纷呈。这些术语,或表述作用方式,或强调作用强弱,或提示毒性大小,或隐寓法象药理,各有侧重。其中任何一个术语,均难以概括众多术语特点。即以“化痰”这一术语本身而言,是否能反映众多中药对“痰证”的治疗功效,并以之统率其他众多相关术语,亦须待商讨而后定。然而这些术语之间毕竟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即均是对“痰证”治疗作用的总结。而随着现代中医药学对“痰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为重新审视这些功效术语并对之进行辨析、融汇,甚至推陈致新,形成一套层次分明的术语系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符合科学的“简单化”原则,且有利于对中药“化痰”功效的了解与应用。兹从“化痰”功效术语使用现状及术语多样化原因进行辨析,探讨“化痰”功效术语的规范化。对六版《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年版)进行统计,所载具有“化痰”或对“痰证”有治疗功效的药物共计80余种。其中“化痰”50余种次:含清化热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清肺化痰、润肺化痰、行气化痰、降气化痰、化痰软坚、化痰除痞、化痰止咳、化痰散结;“祛痰”17种次:含祛风痰、祛顽痰、祛经络之痰、祛痰利咽;“消痰”8种次:含攻消痰积、消痰软坚;“逐痰”3种次:含逐痰涎、逐痰饮、逐饮邪;“涤痰”1种次;“除痰”1种次;“坠痰”2种次;“劫痰”2种次;“开痰”1种次。此外尚有:涌吐痰食、涌吐痰涎、开泄痰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等提法。在上述统计中,有些药物的同一功效被以多个术语进行表达,如半夏:化痰、消痰、温化寒痰;天南星:化痰、祛痰、祛风痰;禹白附:祛风痰、燥湿痰、化痰;白芥子:化痰、化寒痰、逐饮邪、祛经络之痰等。有些药物功效,教材与《中国药典》(年版)表述不一致,如常山:教材称“涌吐痰涎”、“开泄痰结”,《中国药典》(年版)称“劫痰”;天竺黄:教材称“化痰”、“清化热痰”,《中国药典》(年版)称“清热豁痰”;巴豆霜:教材称“祛痰利咽”,《中国药典》(年版)称“豁痰利咽”;白前:教材称“化痰”、“祛痰”,《中国药典》(年版)称“消痰”,等等。这类情况甚多。由于术语参错重出,故所统计的药物味数与术语使用次数颇不一致。从上述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化痰”或中药对痰证的治疗功效术语的使用现状如下:①术语繁多;②使用随意,各术语常交互替代;③“化痰”一语使用最多,其次为“祛痰”、“消痰”;④术语义界不明,仅可从不同用语中“意会”其含义。“化痰”功效术语的多样化,实基于“痰证”的复杂多样性。为反映对多种多样“痰证(病)”的治疗作用特点及方法,以及药物自身的某些特点,从而产生了多个术语。而前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去总结、提炼功效术语,又增添了术语的复杂性。1.反映对“痰证”的认识及治法关于“痰证”,《内经》虽有相关论述,但只有“饮”字而无“痰”字。《金匮要略》虽设专篇加以阐发,但所论实为“饮”证。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专列“诸饮候”及“诸痰候”,痰、饮始得分论。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的产生及“痰证”的治疗多有阐发,总其大要:其一,“痰(饮)”是人体水谷精微在病理状态下所形成的;其二,痰既是病理产物,又进一步导致机体病理变化而产生各种痰证,并有“痰饮为患,十人居七八”(《医门法律痰饮门》),“……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等认识;其三,痰分狭义之痰与广义之痰,前者为呼吸道咳咯之痰,有显形可见,后者为非呼吸道咳咯之痰,又可称隐形之痰。二者所导致的病证均可以“痰证”治之。基于对“痰”的认识,并针对变证多端的“痰证”,前人设立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除调护肺、脾、肾三脏及调理气血以“治病求本”外,对具体的痰证又采用了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如《景岳全书痰饮述古治》中说:“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气虚者,宜固元气兼运其痰……”为充分反映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及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在对体现这些治法的药物的功效总结时,用语选择自然十分广泛而丰富,以使之与治法相匹配。如半夏“温化寒痰”、天南星“祛风痰”、禹白附“燥湿痰”,白前“下痰”,竹沥“豁痰”、“祛痰”、“涤痰”、“滑痰”,生姜汁“开痰”,礞石“坠痰”、“攻消痰积”,海藻“软坚痰”,常山“涌吐痰食”,僵蚕“化痰散结”,白矾“化痰坠浊”,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多种多样的治法是术语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强调药物作用的强弱“化痰”功效术语多样化的产生,还因于前人对药物作用强弱峻缓的着意提示。后世在提炼功效术语时,根据这些提示,选用了不同用语。如对有同种功效的不同药物,生姜汁称“开痰”,而竹沥称“豁痰”、“涤痰”,巴豆霜“豁痰利咽”,轻粉“劫痰”,等等。这又从药物作用强弱的角度增加了术语的多样性。3.提示药物毒性的大小这里“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前人在表述某些有毒药物的“化痰”功效时,除提醒用药时顾护正气外,往往还择用一些警示性的词语,如“劫”、“破”、“泻”、“逐”等。如《本草备要》谓轻粉、密陀僧“劫痰”;巴豆“破痰癖”,礞石“泻痰”。李时珍谓常山、蜀漆“劫痰截疟”,细辛“破痰利水”,牵牛子“逐痰消饮”。这又从药物毒性大小的角度增加了术语的多样性。此外,前人还结合法象药理对某些药物的“化痰”功效进行特殊的表述。如认为礞石、铅丹、白矾、水银等金石质重之物有重坠之性,故其“化痰”功效多表述为“坠痰”。如李时珍认为水银“镇坠痰逆”。竹沥为液体,多称其性滑利,故有“滑痰”、“涤痰”等术语。综上所述,“化痰”功效术语甚多。现行教材及《中国药典》(年版)已进行了明显的简化,但据统计,仍未完全消除术语繁多而使用随意的弊端,有必要加以分析并进一步简化。从“痰证”的认识及治疗来看,“痰”有狭义、广义之分,显形、隐形之别。狭义之痰可祛、可逐、可涤、可除,其他如泻、破、坠、利、滑、劫、吐、下等用语,其实均表述的是将显形(狭义)之痰驱出体外,虽所反映的方式、强弱等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无二致。故均可表述为:“祛痰”。如欲表明药物的作用方式、功效强弱及毒性大小等内容,可在药物的主治或应用中加以说明。广义之痰因无显形可见,故无以言祛而当择用“消痰”,有使“痰证”消除之意。而既能消、又能祛者,则可称“化痰”。通过这样简化,则药物对痰证的治疗功效可提炼成“化痰”、“祛痰”、“消痰”三个术语。这也符合目前中医药国际交流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英汉对照中医本科教材《中药学》(《TheChineseMateriaMedica》)中,中文部分仅择用化痰、消痰、祛痰三个术语,英文中也只出现了:ResolvePhlegm(化痰)、RemovePhlegm(祛痰)、ReducePhlegm(消痰)等三种。其他英语相关文献中,也可见择用Dispel(消除、驱散)一词。这几个用词选择,简单明了,已足表达中药对痰证的治疗功效。但在化痰、祛痰、消痰这三个术语中,择何者作为统率词为善?查近现代中药文献,虽然也有将祛痰作为统率该术语系统的一级术语者,如温敬修编、秦伯未校的《实验药物学》,即设“祛痰药”一章;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学院)于年编的《中药学讲义》,设“祛痰止咳药”一章。但绝大多数文献均以“化痰”作为对痰证的总的功效术语,现行教材亦以“化痰”为章。故以“化痰”为一级术语实已约定俗成。“化痰”之下,可设“祛痰”、“消痰”为二级术语。二级术语之下,又可据对痰证的辨证或据痰的寒热燥湿之性,再设下一级术语。而下一级术语的设定,当以明确是化、是祛、是消,且不引起歧义为原则。如此,则化痰功效术语系统就可简明扼要,从而便于学习掌握和学术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zy/14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