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节历代本草著作著作名称年代作者特点(考点)载药数(种)《神农本草经》汉“神农”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了基础。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新修本草》唐苏敬等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例。为最早的官方药典。《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本草学说之大成。《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新《中华本草》当代国家局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是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第一章节中药性能总结
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等作用;
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
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连、*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归经: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芩、桑白皮;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归经相配: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哈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有*无*
确定依据:是否含*害成分;整体是否有*;用量是否适当,如苦杏仁。
影响有*无*的因素: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使用有*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剂量渐增法投药。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4.识别过敏者。
第一章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表述中药功效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初级功效,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如:“截疟”、“治瘘”,“主寒热、头风”,“延年”等。
高级功效,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风、寒、暑、湿、燥、火)、脏器(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词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平肝、补肝、通便、化瘀、泻火等)。
二字词组表述单一型功效,如:祛风、清热;三字表述单一或复合型功效:如:清肺热,补脾气,疏肝气,散风寒、清湿热。四字词组表述复合型:如:发汗解表、发表理气,少数表述单一型,如:补益肺气,发散表邪等。五字以上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如:祛风寒湿邪、滋补肝肾之阴等。个别如:清泻大肠之火等为单一功效的表述。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
(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中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对应。
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等。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和,生津、化痰、利水等。
(4)针对脏腑辨证:如:养心、清心、童心脉;宣肺、清肺、润肺;通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温胃、健胃、养胃、开胃;疏肝、清肝、养肝、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肾、补肾、益肾、滋肾阴、助肾阳;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通利三焦、健脑、暖宫等。也有补肺脾、补肝肾、补脾肾之阳等对应不止一脏一腑的表述。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清气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散血解*等。
(7)针对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1)对因功效: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杀虫等;属于扶正的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然而,它们往往相互关联,划分是相对的。
如:活血化瘀,即指改善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的病理状态,又指消除瘀血的病理产物。
(2)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4)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
第一章节中药配方与方剂配伍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畏即一种药物的*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方剂与组成八法
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