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考300分的复习资料之中

第十四篇:中兽医学

一、基础理论

一:中兽医学:1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2特点: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3主要治疗手段:针灸、中药。

二:阴阳的特点:1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阴阳消长、4阴阳转换。

四:相互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五: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六:阴阳转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八: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邪气包括阴邪和阴邪。

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十: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十一: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十二: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十三:相乘:过度克制。

十四:相侮:反向克制。

十五: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病情较轻。

十六: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病情较重。

十七:相乘为病:如木旺乘土;病情较重的。

十八:相侮为病:如”木侮金“;病情较轻。

十九:总结:

二十: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

二一:肺的生理功用:主气、可呼吸、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二二:肝的生理功能: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二三: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二四: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可二阴。

二五:脏腑学说包括三个方面: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2经络3气血津液。

二六: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二七: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与肝相表里。

二八:胃的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

二九: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华物和分别清沖;与心相表里。

三十:大肠的生理功能:转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一: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

三二:上焦的功能:可呼吸、主血脉。

三三:中焦的功能:腐熟水谷。

三四:下焦的功能:分别清浊;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五:气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六: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三七:气包括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八: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藏神。

三九:经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经络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四十: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四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四二:风邪致病特征:1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2风性轻扬开泄;3风性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四三:寒邪致病特征:1寒性阴冷、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易致病痛3寒性收引。

四四、暑邪致病特征:①暑性炎热,易发热;②署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侠湿,易困脾胃。

四五、湿邪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损脾阳;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3.湿性黏滞,缠绵难退;

四六、燥邪致病特征: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四七、火邪致病特征: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2.火邪易生风动血;3.易伤津液。

二、辨证论治

1、中兽医(学)的诊断特色:察口色和切脉。

2、舌色:1.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2.赤色:主热证;3.青色:主寒,主热,主风;4.*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5.黑色:主寒、深热极。

3、舌苔:1.白苔:主表症、寒证;2.*苔: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热证、寒症。

4、舌形:1.粗糙苍老,主实证、热证;2.细嫩,主虚证、寒证。3.淡白胖嫩,主脾肾阳虚;4.舌红肿胀,属热*无盛;5.舌肿满口,属心火太盛;6.瘦薄色淡,为气血两亏。

5、切脉的部位:马(双凫脉或额外动脉);牛(尾动脉);猪、羊、犬(股内动脉)

6、常见基本病理脉象(六大纲脉):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虚脉与实脉。

7、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所有辩证方法的总纲。

8、表证:1.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2.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咳嗽、鼻流清涕、气喘。

9、里证:1.特点:病在脏腑。病变较深;2.症状:包括里寒、里热、里虚、里实。

10、寒症:1..病因:外感风寒、内伤就病;2.症状口色淡白、叩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

11、热证:1.:外感风热、久病阴虚;2.症状:口色红、口金减少、舌苔*、脉数、尿短赤、粪干活泻痢、身热。

12、虚证:1.病因:劳役过度;2.症状:口色淡白、无舌苔、头低耳聋。体瘦毛焦、四肢无力。

13、实证:1.病因:感外邪、内脏机能活动失调;2.症状: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小、舌红苔厚、实脉无力。

14、阴证:1.病因:阴盛阳虚、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2.症状: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留清涎、肠鸣腹泻、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5、阳证:1.病因: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2.症状:精神头奋、狂躁、口渴、肢热、口舌生疮;尿短赤、舌红苔*、脉数、腹痛起卧、气急粗喘、便秘。

16、表里:辨别疾病深浅、轻重、进退的两大纲领。

17、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大纲领。

18、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大纲领。

19、阴阳:概括病症类别的两大纲领。

20、心气虚:1.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苔白、脉虚、2.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3.方例:养心汤。

21、心阳虚:1.主证: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2.治则:温心阳、安定神;3.方例:保元汤。

22、心血虚:1.主证:心悸、浮躁、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2.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白虎)归脾汤。

23、心阴虚:1.主证: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心阴、安心神;3.方例:补心丹。

24、心阴内盛:1.主证:高热、大汗、气喘、粪干尿少、舌红、脉象洪数;2.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3.香G散。

25、痰火扰心:1.主证: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苔*腻,脉滑数;2.清心祛痰;3.镇散。

26、小肠中寒:1.主证:腹痛起卧、稀粪,口流清涎、口色清白、脉象迟沉;2.治: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方:橘皮散。

27、肝火上炎:1.证:两日红肿,羞明流泪、晴生翳障、粪干、尿浓赤*、口色鲜红、脉象弦数;2.治:清肝泻火、明目退翳;3.方:决明散。

28、肝血虚:1.证:眼干、视力减退、蹄壳干枯皲裂、肢体麻木、口色淡白、脉弦细、2.治滋阴养血、平肝明目;3.方:四物汤。

29、热极生风:1.证:高热、抽搐、舌质红降、脉弦数;2.治:清热、熄火、镇痉;3.方:羚羊钩藤汤。

30、肝阳化风:1.证:神昏似醉,抽搐、舌红、脉弦数有力;2.治:平肝熄风;3.方.镇肝熄风汤。

31、阴虚生风:1.证: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2.治:滋阴定风;3.方:大定风珠。

32、血虚生风:1.证:眩晕。蹄干皲裂、口色淡白、脉细抽搐;2.养血熄风;3.方:复脉汤。

33、肝胆湿热:1.证:*疽鲜明如橘色、尿赤短、母畜外阴瘙痒、公畜阴囊湿疹;舌苔*腻、脉弦数;2.治:清利肝胆湿热;3.方:茵陈篙汤。

34、脾虚不运:1.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肚腹虚胀、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舌苔白、脉缓弱;2.治:益气健脾;3.方:参苓白术散。

35、脾气下陷:1.证: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尿淋漓;2.治:益气升阳;3.补中益气汤。

36:脾不统血:1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2治:益气摄血,引血归经;3方:归脾汤.

37:脾阳虚:1形寒怕冷,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2治:温中散寒;3方里中汤.

38:寒湿困脾:1证:耳聋头低,四肢沉重嗜卧,草料迟细,粪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2治:温中化湿,3方:胃苓散。

39:胃阴虚:1证:体瘦毛焦,食欲减,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脉细数2治:滋养胃阴;3方:养胃汤。

40:胃寒:1证:形寒怕冷,食欲减,粪稀,尿清长,口流清涎,口色淡,苔白而滑,脉象沉迟;2治:温胃散寒;3方:桂心散。

41胃热:1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干尿少、口渴、齿肿痛、口色鲜红、舌有*苔、脉象洪数;2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3方:清胃散热散。

42胃食滞:1证:不食、肚腹胀痛、腹痛起卧、粪干、口色鲜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2治:消食导滞;3方:曲蘖散。

43:肺气虚:1证:久咳气喘、鼻流清涕、胃寒喜暖、皮燥毛焦、口色淡白、脉象细弱;2治:补肺益气、止咳定喘;3方:补肺散。

44:肺阴虚:1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盗汗、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2治:滋阴润肺;3方:百合固金汤。

45:痰饮阻肺:1证:咳、气喘、鼻液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2治:燥湿化痰;3方;二陈汤。

46风寒束肺:1证:咳、喘恶寒、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2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3方:麻*汤、荆防败*散。

47凤热把肺:1证:咳嗽与凤热表证共见;2治:疏风散热、宣通肺气;3方:(表热)银翘散;(咳嗽)桑菊饮。

48肺热咳嗽:1证:咳声洪亮、气促喘出、鼻翼桑动、鼻涕*而黏稠、咽喉肿胀、粪干、尿失豆赤、口渴、口色赤红、苔*燥、脉洪数;2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3方:麻杏石甘汤。

49:大肠液亏:1证:粪干、舌红少津、苔*腻、脉细数、;2治:润肠通便;3方:当归芙蓉汤。

50:食积大肠:1证:粪便不通、肚腹胀痛、口腔酸臭、尿色少浓、口色赤红、舌苔*腻、脉沉有力2治:通便攻下、行气止痛;3方:大承气汤。

51:大肠湿热:1证:发热、腹痛、泻痢、口渴、尿短赤、口色红*、苔*腻、脉象滑数;3治:清热利湿、调气和血;3方:白头翁汤。

52:大肠冷泻:1证:耳鼻寒冷、肠鸣如雷、尿少而清、口色青*、舌苔白滑、脉象沉迟;2治:温中散寒、渗湿利水;3方:桂心散。

53肾阳虚衰:1证:性寒肢冷。腰腿不灵、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2治:温补肾阳;3方:肾气散。

54肾气不固:1证:小便频数而清、腰腿不灵、公滑精早泄、母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2治:固摄肾气;3:缩泉丸。

55肾阴虚:1证: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盗汗、粪干、公滑精、母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滋阴补肾;3方:六味地*丸。

56膀胱湿热:1证:尿频而急、口色红、苔*腻、脉濡数、2治:清利湿热3方:八正散。

57: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58太阳伤寒:1证:恶寒、发热、跛行、无汗、咳嗽、气喘、脉浮紧;2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3方:麻*汤。

59太阳中风:1证:恶风、发热、汗自出、脉浮紧;2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3方:桂枝汤。

60阳阴经证:1证:生热、汗出、呼吸粗喘、口渴、苔*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1:阴明腑证;1证:生热、汗出、便秘、尿短赤、脉沉有力;2治:清热泻下;3方:大承气汤。

62:少阳病证:1证:微热不退、寒热往来、不欲饮食、眩现弦象;2治:和解少阳;3方:小柴胡汤。

63

:卫气营血辨证:1:用于辨外感冒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2卫分主表、病在肺和表皮;3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4营分: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5血分:邪热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64:卫分病症:1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脉浮数2治:辛凉解表3方:银翘散。

65:温热在肺;1证:发热、粗喘、咳、口色鲜红、舌苔*燥、脉洪数;2治:清热宣肺;止咳平喘;3方:麻杏甘石汤。

66热入阳明:1证:生热、大汗、口渴、口色鲜红、舌苔*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7:热结肠道:1证:发热、肠燥便干、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腻、脉沉实有力;2:治:滋阴、清热、通便、3方:增液承气汤。

68热伤营阴:1证: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2治:清营解*、透热养阴;3方:清宫汤。

69:热入心包:1症:高热、神昏、抽搐、舌绛、脉数、2治:清心开窍;3清宫汤。

70血热妄行:1症:生热、。神昏,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2治:清热解*、凉血散瘀;3方:犀角地*汤。

71气血两燔:1身大热、口渴、舌质红绛、发斑、血丑血、便血、脉数、2清气分热、解血分*;3方:清瘟败*饮。

72肝热动凤:1高热、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2治:清热平肝息凤;3方:羚羊钩藤汤。

73;防治法则:治未病、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同治与异治。

74:内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75:汗法:即“解表法”,包括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76:下法:包括攻下法、润下法、逐水法。

77:吐法:用于误食*物、痰涎盛、食积胃腑。

78和法:疏通、和解半表半里症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症。

79:温法:包括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

80:清法: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清热凉血、清热燥血、清热解暑。

81补法:包括补血、补气、滋阴、助阳。

82;消法:包括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消食导滞。

三中药性能及方剂组成

1中药的四气:寒、凉、热、温。

2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

3药物的升降沉浮: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浮药物的特点是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药物的特点是主下行而向内,属阴。

4归经:指药物作用部位。

5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简单的病。

6相须: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配合,其协同、增效作用。

7相使: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提高主要的功效。

8相畏:一种药物的*性或副作用,能被令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9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减轻或消除令一种药物的*性或副作用。(与相胃相同意思)

10相恶:两种药物配合,作用降低甚至失效。

11相反:两种药物配合,产生*性反应或副作用。

1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剑及攻鸟,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13十九胃::硫*胃朴硝,水银胃砒霜,狼*胃密陀僧,巴豆胃牵牛子,丁香胃郁金,川鸟草乌胃犀角,牙硝胃经三棱,官桂胃赤赤石脂、人参胃五灵脂。“

14妊娠禁用药:*性较大或药性剧烈的药物。

15妊娠慎用药:包括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药物。

16:方剂的药物组分:君、臣、佐、使。

17方剂的组成变化形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数方合并、剂型变化。

四、解表药及方剂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1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3防风:祛风发表、胜湿解痉;4荆芥:发汗解表、祛风;5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和胃;6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湿肺化痰。

2辛温解表方:1麻*汤:麻*、桂枝、杏仁、灸甘草;住址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住址外感风寒表虚证;3荆防败*散:住址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3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理头目;2柴胡: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柴胡-升麻用于子宫脱垂等;3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升阳举陷;4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5桑叶:疏风散热、情感明目。

4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引起;2小柴胡汤:主治小阳病。

五、清热药及方剂

1.清热泻火药:①石膏:清热泻火、外用收敛生肌;②知母:清热、滋阴、润肺、生津;③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④芦根:清热生津。

2.清气分热法:①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要治阳明经证或气氛热盛。

3.清热凉血药:①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②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③白头翁:清热解*、凉血止痢;④云参:清热养阴、润燥解*;⑤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4、清营凉血方:①犀角地*汤:主治热入血分、热扰心营见证者。

5、清热燥湿药:①*连:清热燥湿、泻火解*;②*芩:清热燥湿、泻火解*、安胎;③*柏:清湿热、泻火*、退虚热;④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⑤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6、清热燥湿方:①白头翁汤:白头翁、*柏、*连、秦皮,主治热*血痢;②茵陈高汤:茵陈高、栀子、大*;主治湿热**疸;③郁金散:清热解*、涩肠止泻;主治肠*(马急性肠炎)。

7、清热解*药:①金银花:清热解*;②连翘:清热解*、消肿散结;③紫花地丁:清热解*;④蒲公英:清热解*、散结消肿;⑤板蓝根:清热解*、凉血、利咽。

8、清热解*方:*连解*汤:*连、*芩、*柏、栀子;主治三焦热盛或疮脓*。

六、泻下药及方剂

1、攻下药:①大*: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②硭硝:软坚泻下、清热泻火;③番泻叶:泻热导滞

2、攻下方:大承气汤:大*、硭硝、厚朴、枳实;主治结症、便秘。

3、润下药:①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益津;(利水消肿)②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③食用油:润燥滑肠;④蜂蜜:润肺、滑肠、解*、补中。

4、润下方:当归艾蓉汤:主治老弱、久病、体虚畜之便秘。

七、消导药及方剂

1、消导药:①神曲:消食化积、健胃和中;②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③麦芽:消食和中、回乳;④鸡内金:消食健脾、化石通淋;⑤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2、消导方:①曲薛散:消积化谷、破气宽肠;主治马、牛料伤;②保和丸:消食和胃、退热利湿;主治食积停滞。

八、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1、温化寒痰药:①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②天南星:燥湿祛痰、祛风解痉、消肿*;为祛风痰的主药;③旋覆花:降气平喘、消痰行水;④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2、温寒痰方:①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

3、清化热痰药:①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②瓜蒌:清热化痰、宽中散结;③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消肿;④天花粉:清肺化痰、养胃生津;⑤前胡:降气祛痰、选散风热。

4、清化热痰方:麻杏甘石汤:麻*、杏仁、炙甘草、石膏;主治肺热气喘。

5、止咳平喘药:①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②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③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④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⑤紫菀:化痰止咳、下气;⑥白果:敛肺定穿喘、收涩除湿。

6、止咳平喘药:①止咳散:主治外感咳嗽;②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的喘咳证。

。。。

。。。

。。。

未完待续......

上期经典:执业兽医的复习资料之

下期预告:执业兽医的复习资料之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请分享到朋友圈,帮助更多身边的兽医朋友,高的阅读量也是对我们平台最大的鼓励,我们还会整理更好的资料给您!

新疆畜牧兽医兽医界的净土

-THEEND-

赞赏

长按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1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