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良医李伯阿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其实是一句大实话。文革批林批孔那阵子,大家都认为这话错了,因为这话儿把人分为三流九等且轻视劳动人民。革命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掏粪工人与科学家的贡献一样大,造梯田的农民也可以同元帅将*平起平坐。文革结束后,邓公恢复高考,一大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到后来,各地各级各条战线读书人开始掌权。有的名扬天下,有的手握重权,有的腰缠万贯。当初的高考近似古代的科举,跳龙门,状元及弟。十年寒窗苦,高考见曙光。不仅如此,学而优则仕,老祖宗一套套理论又陆续成为指导我们现代人生的行为指南。把书读好了,不仅劳心者治人,还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升官发财,光耀门庭。外国人是有钱再做官,中国人是做官再搞钱。什么心忧天下,尽职尽责尽忠,那都是人格理想升华后的豪言壮举。

写了这么长一段人人都会说的噱头,还想讲一段迂腐的引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读的书一般是指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以及做人做官平天下的书。什么故事、野史当然算不得书;什么农耕、冶炼、探宝、天文地理也算不得书;甚至于连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知识都算不得书。不然,悬壶济世的孙逸仙、周树人为什么都会弃医从*从文,通过推翻腐败朝庭、反动*府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与抱负。

言归正传。明末清初,长沙望城少年李伯阿聪慧过人,兄弟三个,排行老二,家境贫寒,自幼刻苦读书,心怀理想。父母东拼西借,培养伯阿苦读圣贤书,一心只望科举入仕,光宗耀祖。功夫偏负有心人,李伯阿尽管满腹经纶,锦绣文章,却连续三次乡试不中。一家人不明就理,伯阿更是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隔岸一缸金,河宽水又深,心想快去取,缺乏摆渡人。怀才遇不到贵人,怀才摸不着门道。眼见那些胸无点墨、文章狗屁不通的富家子弟一个个都先后中了,自己饱读诗书,一笔好写却名落孙山,李伯阿是又惶惑又企求又痛苦。无奈家里实在是供奉不起,心中的琼台楼阁只得化为泡影。同里李鹊桥,年近半百,五代祖传名医,诊治大肚子病(血吸虫病)、痰火病(肺结核病)以及小儿科、妇科病有奇特疗功,声名远播。上洞庭,下岭南,慕名者常常登门求治。可惜二老膝下无有子女,眼见得慈善事业、蓬勃生意,面临人去楼空,奇术失传的凄凉惨景。

少年李伯阿一次次乡试不中,李鹊桥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果那个聪颖瓷实的孩子肯入门为徒,不等于我李家有了后;李伯阿从此钟情医术,刻苦钻研,我五代祖传医疗事业便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想到此,李鹊桥决定亲自登门面提收徒之事。三次未中,十八岁的李伯阿及其双亲也已是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李鹊桥亲自登门求徒也算得上是一门出路一桩惊喜。按祖训,依常礼,伯阿入门求医拜师走了过场,从此断了入仕的念头,一个猛子扎入杏林,如饥似渴饱读古传医书。胆大心细实践摸索,医德医术长进日渐。李鹊桥夫妇自然是保留毫无,祖传秘方悉数传教,不到两载功夫,李伯阿在望城一方就很有些名气。

一日晚饭过后,伯阿忽然跪求于恩师脚下,把洞庭湖区渔民百姓深受疫病之苦,万户萧肃*唱歌的惨状以及巡医问诊北上入湖的想法如实告于双亲。听了徒儿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讲述,李鹊桥夫妇双双叹了一口长气。沉吟半响后,李鹊桥既没有讲述坐堂问诊是正经医疗事业的道理,更没有指出巡医问诊其实就是游医,是江湖郎中,不仅十分辛苦、让人瞧不起、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且还要受到未来*府打压取缔的风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徒儿伯阿不仅有慧根,且有善缘,将来必有善果。上天派这样的人下到凡尘就是要他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灾难之中的。这在当时虽算不得什么丰功伟业,却也称得行善积德壮举。只是伯阿啊伯阿,我们李家的医疗事业还得靠你传承靠你发扬光大,你一定要好好保重啊!

翌日日出时分,湘水满江红透。李伯阿搭乘一叶扁舟,担两口大药箱,背一口百宝箱,满负重荷挥手辞别恩师双亲,渐行渐远的剪影定格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岁月里!

洞庭八百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深处风起云涌,惊涛骇浪;浅池菱荷镶边,鱼米生香。还有那坡岸鱼舟唱晚,灯火点点,芦花飘荡。此情此景若留待如今,绝对是天底下最美妙、最吸引游人的风景名胜。然而,李伯阿面对如画山水,却愁容满面,二十来岁好像经历沧桑五百年。现在20来岁的孩子还在学校读书,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而李伯阿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居无定所,无人关心照料,风风雨雨,田间船头,24小时为湖区百姓看病治病,比文革时期的“赤脚医生”还要俭朴勤奋,比而今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还要辛苦还要敬业。有时候给富人看病,就会有一点收入有一顿饱吃,住在不漏雨不透风的室内,就像我们现在有权有钱的人住在星级宾馆。更多的时候是给不太富裕的人和穷人看病,那便真的是风餐露宿,得不偿失。几条鱼、一只野鸭、一支藕,住在陆地上的可能会是半升米、一只鸡或鸭还有蛋,李伯阿把这些报酬带到租户家作为租金献上,平日里也有了白吃白睡的资本。

不到半年光景,李伯阿带来的两大箱中药就快要见到箱底,百宝箱里的宝也所剩无几,李伯阿这时便会想到回长沙望城一趟,购回一些名贵的药材,但大多数的药都是伯阿在田间地头山坳自采自炼自制的。有一种病叫痨病,就是现在我们叫做肺结核的病,当时老百姓叫它“痰火病”,别看现代人很少得这种病,因为有了西药青霉素、链霉素治疗起来很简单。当时可是不得了的病,比现在的癌症、艾滋病还难治,且有很大传染性。所以当时人们谈起此病便会*飞魄散色变。你读过鲁迅先生写的那篇吃人血馒头的书吗?那个凄惨死去的孩子得的就是这个病。病因主要是营养不良、长年劳累,不注意卫生等等。严重时就大口吐血,胸膛肺部象火在烧,一口痰一口血,又恶心又可怜。得了这种病的人真不叫人,长年累月倒在床上,没过一分一秒人日子。我们的李伯阿治这种病,解除这种病人的痛苦就有些神通、很拿手。据说他有一些偏方,也下一些营养价值很高的药,除了百步、白前,最贵重的是参、阿胶(驴皮熬制的),甲板也称龟板,加广冰糖熬制后服用。湖区常见的蜈蚣也可以入药可以治痨病。这些疗方当然没有现在的消炎药见效快见效好,可在当时真的就治好了不少病人,减缓了不少人的痛苦。

在湖庭湖区,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病叫大肚子病,现代定名为血吸虫病,俗称“筲箕鼓”。因为感染这种病*后,肉眼看不见的那些个害虫会通过毛孔侵入人的内脏吸血,特别是在脾脏生卵聚结,在其生血造血的地方最为活跃,严重者,肝肿大,肝腹水、肝硬化,十年八年才要你性命。得了此病的人起初身材苗条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尔后腹部开始隆起,像孕妇像大肚子富人而又不全像,因为这种病人虽然中部崛起如孕妇如富人,但崛起如胸腹揣了个“筲箕”(农家洗米用的竹具),很是难看。毛泽东诗词“华佗无奈小虫何”,就是指的血吸虫。神医华佗都把这种小虫没办法,可见这个虫的厉害。但是,我们的李伯阿在明末清初时期居然就有了些办法,这里我所讲的是有些办法,说完全可以医治,那是吹牛,是不切实际地往李伯阿脸上贴金。李伯阿具体有些什么办法,我因为对医学少有学习研究,除了不敢胡编瞎造,就是编也编不全,造也造不像。我在采访时听人讲,李伯阿就是冲着这种病闯入湖区的。他同这种病虫作斗争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办法。治疗据说是喝杨树叶熬制的汤水,因为他发现有杨树(我们这里叫做柳树)、杨树枝、杨树叶的湖面就很少有人感染此病。再就是让人喝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等,如果感染很久很厉害,据说李伯阿还敢开肠破肚,切除病人脾脏,因为这个地方是血吸虫产卵繁殖吸血最集中的地方。我不知道,我想在当时为了延长病人生命、阻止小虫横行也只有靠这种低级疗法吧。李伯阿在预防方面,主要是教人不在町螺密集的湖区下水,在人们生活的地方种植杨树,洒石灰等,这在当时应该是有效的。至于李伯阿对付小虫还有哪些招数,我没有作更多的了解,反正我们调关、桃花山一带群众吹得神乎其神。我理解他们对伯阿的崇敬,却不敢雷同他们的说法。李伯阿在洞庭湖区、治疗预防血吸虫病的方法经验在新中国初期也有借鉴,这是得到历史证实和记载的。

还有李伯阿在治疗小儿科病、妇科病方面也很是内行。他在这方面的本事肯定是祖传的,是在李鹊桥的传授下学会的。因为我们的李伯阿一生未婚,在医德上也很是圣贤。治病救人是很神圣的职业,不容亵渎,我不敢用写小说的方法来对此进行描述和塑造。李伯阿在洞庭湖区行医治病行善救人共八年零三个月,一生未娶未育子女,无有一分一文财产,时间之长与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战斗时期相当。至于他怎样吃苦耐劳、忍饥挨饿,怎样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怎样地奉公守法、热爱人民,大家可以到我市调关、桃花山一带去调查去了解。调关镇伯牙村现有一座寺庙叫做华台庙,就是当地人民群众为纪念李伯阿而重建的。庙虽不大,也没有更多的史料,但却足见李伯阿在当地群众中的地位。

洞庭湖区当时确实很大,分东西南北洞庭,我们石首属北洞庭。因为是湘鄂边界,因为石首东部、华容北部和监利部分地区在宋代曾组建建宁县(县址在今调关镇槎港村),所以这一地区经济、文化、民间往来现如今仍很紧密。李伯阿来到石首是在25岁左右,除上述地域区划原因之外,我市桃花山、调关一带还是采摘中草药的宝库。特别是在调关镇伯牙口、流水口子大大小小几十条山谷中,分布着几百种野生药物,可以说,流水口子是采药人的天堂。李伯阿就在此天堂采药制药然后出去巡医问诊。当时,这一带山谷是有豺狼老虎的,上山采药不仅十分辛苦,且有生命危险。李伯阿长年累月,不分白天黑夜,给人看病治病,身体渐渐累垮了也全然不顾。伯牙口一带百姓深深敬仰李伯阿,很多人都替他担心。据说在伯牙口居住的3年多时间里,李伯阿治好了成百上千人的病,却没有回长沙望城老家一趟。有人说李伯阿是辛劳致死的,有人说李伯阿是感染伤寒重症不堪忍受上吊自尽的,还有人说李伯阿虽然从医11年,热爱自己的事业,但心里还是经常惦记着那个乡试,情绪纠结,一生不相亲不结婚,生活十分潦倒,给别人看病治病,却从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心病身病交加,以至早夭。李伯阿死在伯牙口,当时年仅29岁,当地要人、百姓深感其宅心仁厚、医术高超、功业突出、平生艰苦,就在伯牙口庙山安葬李伯阿并视其为医神修建寺庙让子孙低层次供奉,让民间香火代代朝拜。清道光年间,华台庙香火鼎盛,洞庭湖区朝拜者纷至沓来。对面华容县境内的鲁家村鼎山上供奉有刘备、关公、张飞三义的庙,海拔同样是米。李伯阿就托梦给当地要人说,山太高自己坐不稳,意思说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功劳,怎么可以跟刘、关、张平起平坐呢?

李伯阿的要求起初没有得到当地的认可。年,李伯阿在调关、桃花山一带又开始显灵,又托梦要人要求把他接下来。当地要人、百姓一合计,决定把伯阿接下来到村口低洼处重修华台庙,以免伯阿大仙生也苦,死也难。“玄鼓岩上,李公大仙”,前半句字面意义好理解,但细究还有点为难。庙修好后,为扩大影响,大家决定到长沙去接一台戏来为伯阿做生。

派到长沙去接戏的人走了几天几夜的水路,可是到了戏班,班主却告诉说,早有人来接戏了,也是湖北调关华台庙的,小伙子还带走了戏子龙袍。随后,接戏人带着戏班子匆匆赶回华台庙,在李公伯阿大仙的坐椅下,一件崭新的戏子龙袍*光闪闪。古历六月十八是李公大仙的生日,方圆百里几千人聚集华台庙设炉焚香、祝寿做生。长沙的戏班子唱了三仝戏。我不知道为什么把一场戏或一台戏叫做一仝戏,反正听人说唱了三仝戏,大家都觉得不过瘾,还要罚一仝戏。为什么罚,要人说,戏子做作不规范,细节没有到位,有一旦角梳头时线索咬在口中捋发后要吐一口唾沫没吐,所以要罚。罚就罚,齐不咙咚锵,齐不咙咚锵,可是锣鼓喧闹半响没角出场。正在大家焦急吵闹之时,一英俊小生身着龙袍登台出场,只听他唱到(当然是湖南花鼓戏);

前世夙债今生了,

愿来生快乐又逍遥。

有椿萱,齐眉皆老,

有埙篪,携手滔滔。

妾美妻贤,孙慈子孝。

不读书,文名偏早;

不导演,寿岁偏高,百年如年少。

湖山居,胜地花月;

选良宵,游也暮遨。

况园林最早,在桃花深处;

在桃花深处,建一座好寺庙。

是童男是美女,才许把香烧。

是善男是信女,才能来拜朝。

椿是一种树,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间细长,色*花红,喻意大概是人生不老,红红火火。埙又作,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篪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因为弟兄三人伯阿是老二,喻意是兄弟情意融洽,和谐相处。整首诗歌的用意十分明显,一是替李伯阿叫屈鸣不平,二是替李伯阿求来生幸福。李伯阿少年聪慧,饱读诗书,却因科举猫腻,三次屡试不中,一生功难成名难就,实在太辛苦,太不公。所以愿来生不读书也可以少年出名。李伯阿救苦救难不辞艰险,做好事做善事,却青春年少夭折,实在是苍天无眼,愿来生不导演,不化妆,年老也颜如少年。李伯阿巡医问诊,常常露宿江湖、山川,地当被子天作盖,酷暑难当,严寒刺骨,终染重疴,愿来生居所风景优美,住所豪华舒适。李伯阿短促一生,无妻无子,愿来生妾美妻贤,孙慈子孝。

这是人们替李伯阿求的愿,也是替大众自己求的愿。人生苦短,孽债难了。现在许多人都在做同样的梦。平凡人没权没钱,实在是平庸困苦;而财富敌国、高官厚禄之贵人却又是劳心劳智、风险巨大。据说英俊小生一曲未终,忽地升天,满场一片哗然。待小生进入阎罗殿,一路奏折,什么宋江王、楚江王、轮回王等等……,阎王们都只听不语。待到小生跪奏五阎王,五阎王就开口说道:福贵险中求,小*别唱了,阴阳间都没有这等好事!若如此,你来做阎王,我去做小*享那样鸿福!

(本真实故事细微处有虚构,感谢调关镇伯牙口村原支书付家迪先生的讲述,此故事系毛泽东主席的同学湖南长沙一师二期学员胡凤池先生提供)

作者简介

唐征祥,男,年4月出生。

从小热爱文学,读高中时开始发表文章。

工作之余,偶有心得。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记实报告文学等作品20余万字。

现在石首工作,荆州市作协常务理事,石首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巜绣林》杂志副主编。

出品人:徐峰

主编:蔡德林

长按,识别







































金牌白癜风专家
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2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