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近日阅读山西日报老记者、河北省*协原主席李文珊老前辈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才让我第一次知道苏联花布这个名词和它的来历。
李老在回忆文章里是这么写的:
“年夏季山西城乡大力推销苏联花布的时候,著名的诗人在大街上人烟稠密处,慷慨激昂地朗诵着自己的新作:“毛主席教我们一边倒,倒向苏联就是好……
“在太原红市街,在钟楼街,在柳巷,人头攒动,一批‘大老爷们儿’身着用图案简单、但色彩鮮艳的‘老大哥’的产品做成的中式衣裤,扭着秧歌,广为招摇……一伙子机关干部走来,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一位年长者像个负责干部模样的人,不以为然地大声叫道:‘这算什么屁玩意儿?!简直是伤风败俗!’
“中苏贸易顺差,‘老大哥’拿不出更好的东西,只有用滞销的花布来抵债,于是推销堆积如山的花布成为项*治任务;同时我们的产品也有许多需要促销。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为好?让中国的五尺须眉整天价穿着大红大绿的大花布裤子满世界跑,终归不是个办法。”
李老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年山西日报的商业报道,从中我才知道太原的街头当时有那样一幅景象,才知道原来山西日报当年曾吆喝卖苏联花布。
母亲今年97岁,在报社大院生活了一辈子,是报社大院的老寿星;大姐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中学,6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大学,她俩均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化。人们都说以前中国人的服装就是蓝黑灰,没有个性和变化。其实在建国初期,国人的衣着还是有一段大红大绿史的。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就和中国建交,次年,中苏签订友好条约。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极为亲密,“中苏友好”、“向苏联学习”成了那时的宣传主题。
五十年代初的太原,虽有蓬勃的朝气,却难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景象。人们在艰辛工作之余,难免要寻找一个理想的天堂,那就是苏联。
大姐说,我们这些40年代出生的人没几个不会唱苏联歌曲的,没有不会说几句俄语的。在我们的童年,除了自己祖国的文化,第二文化就是苏联文化。街上张贴的是中苏人民友谊题目的大型宣传画,金发碧眼的苏联老大哥和黑发*脸小弟弟不是肩并肩手挽手,就是紧紧搂着。报上登的是苏联新闻,收音机里放的是苏联歌曲,电影里演的是苏联电影,剧院里演的是《青年近卫*》,几乎人手一本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接连不断的访华演出团在中国掀起了“苏联热”。每天早晨,睁开眼便听到如排山倒海涌来的声浪《祖国进行曲》:
“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走在上学的路上,穿过破烂的街巷,经常听到女学生们轻声的歌唱:
“早晨清风,多么凉爽,大街小巷闹市嚷嚷,早上好啊可爱的城市,早上好祖国的心脏……亲爱的首都,伟大坚强,你英勇无敌威名扬……”,这是歌曲《五月的莫斯科》。
每逢傍晚,街上宽敞且僻静的空地上就会聚集许多年轻人,这时,苏联圆舞曲的音乐响起,大家围成个好大的圈儿,手拉手跳起舞来。
太原曾搞过几次苏联成就展,展览着莫斯科地下铁道的图片。人们简直看花了眼,这哪象车站?这是宫殿,是艺术博物馆,一个车站即能有如此的辉煌,这个国家真是人间的仙境了。
学校里的课本,除语文和中国历史之外,全都是从苏联十年制的课本里翻译过来的。一百分改为5分也是学习苏联的。那时候,许多建筑是苏联风格,领导干部坐车是“吉斯”(斯大林汽车厂)、“吉姆”(莫洛托夫汽车厂)和胜利牌小汽车。在中苏友好时期,中国翻译出版的苏联优秀文艺作品达种之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山西和太原都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其中,友好协会投入最大的是放映苏联电影。山西省各级友协,拥有许多支电影放映队,经常深入偏僻的乡村去播放电影。这些苏联电影,对缺乏文化娱乐的山西百姓仍然称得上视听享受,常有农民不辞辛苦、不烦路远,提前三四天从家里出发,赶到放映地点观看这些苏联影片。从电影中,他们看到,苏联有集体农庄,还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山西的农民羡慕极了,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农民也能用这些机器,机械化能够尽早在中国实现。
苏联服装对中国的影响是从延安时代开始的,那时候,延安有许多革命女性时髦穿列宁装。到解放战争期间,穿列宁装的女性就更多了。年5月份,太原解放,进城的解放大*中,穿列宁装的女干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太原市民第一次见到列宁装。
所谓列宁装,是指一种翻领、双排扣并且束有腰带的上装样式,据说因列宁喜爱而得名。在苏联,列宁装是男士所穿的服装,女性以穿着裙装为主。而传入中国以后,却成为女性钟爱的服装。列宁装是以西服上装为原型进行改良后的款式,面料多用斜纹布或卡其布,西服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前衣片中下方均配有斜插袋,有的还配一条同质面料的腰带,这个式样是“苏式”服装的典型代表。由于列宁装腰间束带能够适当体现出女姓苗条的身体线条,再配以齐耳短发或两条小辫子,使她们显得整洁精干,朴素大方。所以在女性当中,流行了数个年头之久。那时穿列宁装、留短发是年轻女性的时髦装扮,讲究一些的人还将白衬衫或花衬衫的领子翻在外面,搭配得十分漂亮。当时的女青年也以能穿上列宁装为荣,一些时尚的年轻人在结婚时也要做套列宁装。因为这种服装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革命的象征和思想进步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布尔什维克”的精神。那时,报社的女记者、女编辑们穿列宁服的很多。
除了列宁装,工装裤在当时也颇受欢迎。随着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工人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为了彰显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年轻男女们一时间纷纷穿起了藏蓝色的工装裤,显得勤劳又朴素。那时候,山西日报社印刷厂的工人师傅们都穿的工装裤,显得很精神。后来,许多太原人头上多了顶苏联传来的鸭舌帽,这被称作伊凡诺夫式。50年代的鸭舌帽,隶属于工人形象,因为苏联工人就那样戴着。不像新中国成立前的敌占区,也不像后来电影里戴鸭舌帽便成了特务似的。但是,小时候我们却一直叫它特务帽。女学生们常穿的背带褊哥萨克式立领衫和苏式少年先锋队服等,都是那时中国民众喜爱的苏式服饰。
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工业化从纺织业起步,俄罗斯也变成一个纺织大国。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著名,被誉为“花布城市”。斯大林曾经说过一句话:“把苏维埃妇女打扮得让全世界都羡慕”。
苏联工业化从纺织业起步,结果造成花布大量过剩。年,大量的花布倾销进入中国。山西的市场上,也出现大量的苏联花布。
建国初期,人们的服装都走简单朴实的路线,颜色也都比较单调,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暗沉的深蓝、墨绿、黑色或者灰色。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觉得这样完全展现不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希望人们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裙。
为此,中央和山西许多部门为了人们的着装问题,专门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和装饰是一种艺术,服装的整洁美观是一种有文化修养和热爱生活的表现。《山西日报》也发表文章,号召姑娘们穿花衣服。
年,全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均年消费水平为几十元。国营商业商品销售不畅。*府对从苏联进口并大批积压的花布,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购买,出现了“爱国穿花布”的热潮。商业部门通过推销苏联花布,棉布销量明显上升。那时候,太原许多百货商店,许多年轻营业员的工作服都是大花布做的,他们整齐地站在柜台里,为苏联花布做形象广告。医院的护士也统一穿花布护士服。
但是,这批苏联花布色彩之鲜艳、花形之大是太原人前所未见的,这大红大绿,就像农村里做被面子的那种布料,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苏联大花布都是纯棉斜纹质地面料,单面印花,大中小花套印在一起,唯一可循的规律是,若大花为*色底,依次为蓝、红色套印,说是牡丹又不像牡丹,说是玫瑰也不似玫瑰,就是一大片的花儿呼哨,不留一点儿空白处,唯一的区别在于颜色有深有浅。同时,大花布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会缩水,一尺花布过水后往往会缩掉二寸。为父亲量身做的花衣服,缩水后给儿子穿都觉得短了。
到了年春天,《山西日报》号召人们穿苏联大花布曾上过头版重要位置,按当时的流行语来说,为的是营造出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氛围,足见重视程度之高。报纸上还编发过一些干部带头穿一身苏联大花布,走在大街上展示的文字与图片。继之又把“穿苏联大花布”的号召推向广大的城乡,遂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宣传口号是,要改变中国传统的蓝灰青衣着单调局面,学习苏联人的衣着鲜艳。
这种大量的推销的手段主要是干部带头,发动群众购买。也有一些地方强销意味很浓,比如山西一些县中苏友好协会动员会员,不分男女老少,每人至少要买一件苏联花布衣料。若有不肯穿花布者,会被批评是“跟不上形势发展”、“没有国际主义精神”,有些不愿穿花布的男性,被冠以“思想落后”的帽子。
基于对苏联人民的友好和爱戴,在*府的号召下,太原市民积极热情地购买苏联大花布。一时间,大花布成为一些家庭最常见的布料,床单、被面、窗帘用大花布,布拉吉、衬衫用大花布,甚至男子的短裤也用苏联大花布做。一度时期,山西有些城市和农村还曾出现过国产布面料一律下架,商店统统摆卖苏联大花布,就连农村的供销社、集市摊点、走街串巷的商贩,也一律都必须出售苏联大花布的一统局面。那时候,街头有许多时髦的男青年穿着花衬衫招摇过市,就连蹬三轮车、拉小平车的重体力工人也赶把时髦。夏天一到,带有异域风格的来自十月革命圣地的花衬衣充斥了街头。
苏联大花布的价格略高于国产布面料的平均值二到三成左右。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实行布票制度,但是许多家庭也不具备花钱买苏联大花布做衣服的经济条件,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扯布料做新衣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儿。一般人家,多是缝缝补补,补了又补,买苏联花布,经济负担还是很重的。
太原的青年女性买了苏联大花布,主要是用来做布拉吉。布拉吉”这个连衣裙的俄语译音,在百姓俚语中保留于整个50年代,差不多至苏联专家撤走的年以后才消失。最初人们在传说着“布拉吉”时,小孩子和老年人都以为是一种机器,很容易和吉普车联系起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连衣裙。
“布拉吉”基本款式为上衣与下裙相联,衣襟开在前、后或侧面的都有,小泡泡短袖,裙有细褶.有束腰和收腰两种形式.其特点是腰间收紧,能充分显示女性的腰身,领式有圆领,方领和V字领等多种,并以一些花边,蝴蝶结和饰带作为装饰。面料多为印有彩色花卉、格子和条纹的棉布,丝织物。“布拉吉”的款式简洁,明快,上自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妇女,下至几岁的女孩子,都可穿着适合自己的样式。
年,苏联女英雄卓娅穿着布拉吉英勇就义,使得这款服装成了革命和进步的象征。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崇尚艰苦朴素,妇女们只能在苏联的画报、期刊和电影中看到布拉吉,没有机会来穿上身。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后,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央号召“人人穿花衣”,以便体现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上海的《青年报》曾经多次呼吁,姑娘们大胆地穿起花衣服吧,别老是穿的灰溜溜的,一时间布拉吉风靡了全国。做一件布拉吉大约要四元五角钱,可谓是价格不菲,人们为了做一件布拉吉,常常要省吃俭用。有意思的是,虽然那时候人们对于布拉吉是趋之若鹜,但是在那个国门尚处于紧闭状态的年代,不少女性穿着露出半截小腿的布拉吉还是会感到有些害羞。当然,在五一、十一群众大游行的时候,许多女青年们会穿得花枝招展。斯大林那时候不是说,妇女是人类的花朵嘛,花朵当然应该打扮得漂亮一点了。
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两国分歧的加深,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中苏蜜月的结束。之前流传了数年的列宁装,布拉吉等充满了布尔什维克气味的苏式服装也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牵连并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的赞赏码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本文作者其它作品:
当年山西有位干部这样说……
太原解放时战地记者的主要报道
吕日周:我见证了申纪兰的泪水
除夕踏雪访西沟,结缘劳模一世情
吕日周板话
太原遗恨:文坛巨匠茅盾和烈士萧逸的翁婿情
右玉县委第六任县委书记关毅的家事片段
大寨轶事二则
“你们比延安还艰苦?!”余秋里为什么这样批评神头电厂领导
那些年隐藏在山西大山里的战备电厂
省*府大院六号楼的“改革先声”——我在省体改委的日子
那个年代山西日报社有个“三家村”
关于吕日周的调查报告为何难以公开见报?
当年山西有位县委书记这样接访,成为《新星》原型
吕日周一封家书背后的家国故事
我眼中的吕日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西电力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谢振华将*的柔情
康小明:*牵梦绕报社院,一砖一瓦总关情
康小明:父亲寡言冷漠背后的故事
太原文瀛湖畔劝业楼一段不被人熟知的历史
抗战岁月里报人们的苦乐年华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卫恒被迫害致死后为什么会有三次平反结论?
当过多家报纸总编辑的山西名人常芝青
晋绥民众能看懂听懂的《晋绥大众报》
《晋绥日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抗战日报》——“晋西北抗日的一面旗帜”
父亲的抗战史
太谷县北梁村:老红*后代一生的记忆
《山西日报》历史上的两次被查封停刊事件
年,他冒死进入孤城太原策反中将父亲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她从太原走向首都歌坛、曾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公民”
太原公安留用的第一个民国警察,他抓捕了河本大作
晋阳湖水今犹在,市区已无一电厂
诞生于太原工业时代的晋阳湖
五六十年代齐聚在省报旗下的漫画家们
邓小平、胡耀邦为什么会来山西视察这座农村小水电站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一篇为胡富国鸣不平的旧评报文章
那水那坝那人——*河天桥水电站的由来和建设
省委书记陶鲁笳与山西日报
47年前的那场山西省直干部下放潮
梨园行外忆寒声
山西的老漫画家张柯南
这个山西人曾做过两位领袖的秘书,被誉为*内笔杆子
纵横雁北、活埋父亲、降日又反日:民国十大巨匪之乔日成
我与网球的故事
庞利民十年磨一剑著《晋商与徽商》
太原绿茵场上的快乐足球
一个右派和他的影星女儿
山西那些渐行渐远的列车发电站
被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严厉批评的太原“工程”
一位战地记者记录的彭老总在太原前线
王生明——年龄最小的八路*战士
我眼中的独眼将*张广有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山西历史上的两座红色电厂
从一家灯火到太原电灯公司
是什么在揪人心扉——与刘胡兰妹妹刘爱兰的心灵对话
康小明:墓地随想
苦难成甜:文革前后山西日报“编委楼”纪事
两位混血美女与一座城市和一个家族的网球运动史
康小明:我眼中的城市雕塑
康小明:按摩师马义的蝼蚁生活
家在太原
康小明:双塔寺街的变迁
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和接管太原——忆太原首任警备区司令员罗贵波将*
康小明:小人物的大手笔
康小明:柔情的保民,*河岸边的保德汉子
康小明:异人郑喜桂
康小明:母亲对保德家乡的回忆
康小明:他一生只说真话——怀念我的父亲康溥泉
康小明:铁姑娘春秋
康小明:编委楼里的编委们
康小明:那座山,那个人
康小明:尴尬人生
康小明: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康小明:高高竖立在恒山火烧岭上的丰碑
康小明:神头泉边,逝去的电力城
康小明: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
康小明: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康小明:我在五中“闹革命”
康小明: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