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前 >> 白前产地 >> 泽漆汤

泽漆汤

画:*慎

泽漆汤

▲曾骞(散人)

《金匮要略》的第八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芩桂枝人参各三两

上九味,?咀,内泽漆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所谓逐水消饮方。用于所谓的咳喘、身肿、胸胁隐痛、腹水、小便不利。

逐水消饮的方子很多,什么情况下是这个用药方向呢?可以逐步推导。更有利全面地进入方解,及个中所联系的人体形势。结合条文中讲到,脉沉者,于是,自然很清楚,病已入里,不过,从药物组合来看,又没有太阴证,还是在阳证,脉尚有根,却憾在失神。。而且又不是脉沉弦。沉弦,就有可能是或。

得出阳证的结论后,还要说明的是,虽在阳证,但实际津液已偏向比较虚弱。人体的出入游行都较为内收。条文中的脉沉,呼应的是前文的脉浮。表里关系为主。所以也就没有具体的沉兼何脉。沉脉主里,大凡沉脉,为积象。在这样的阳证中,寒热虚实错杂。而为何呈现病在阳经,后面会写到。

继续,有三阳合病,也有二阳合病,推导究竟在哪个证局上。还是回到药物组成。从纲领性根本大势药上看,有半夏、*芩、人参,有桂枝、生姜、甘草,很明显了,有少阳,有太阳,有阳明。三阳各占一定比例,并且以阳明所占比例较大。

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病。

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如果又外证在,同时又兼顾。于是可从根本上看出,与柴胡汤类有关。药方中有桂枝,所以实际上,就是由变化而来。由于饮结胸胁,里淤又很重,所以加了逐水药。这里只是粗层面地分析药证。若要一言以论,实际上治的是阴实。即里实。邪偏于里。所以现在回过头看条文中的脉沉,就不难理解了。而病在阳经,只不过是里实的情况下,排病选择在阳经。生机上,还没有落入虚衰的太阴或厥阴,不然就是阴盛格阳。

里实证的用药大原则:宜下,苦寒,咸寒,甘辛。

此引:

桂枝(去皮)一两半*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柴胡、芍药、大枣去掉了。加入紫参、白前、泽漆。就有了。为什么要换药,后面逐一谈及。同时很多用药剂量变化,量上加重很多。看出是应治重症。泽漆的量三斤。换成现在的计算,随便就有六七百克。泽漆是寒苦药。利水大药。类似于大戟。但泽漆这个药和大戟不同在于,不伤正气。药势上,由于偏苦,所以偏于里偏于下。

辛温的半夏呢,逐饮于中上。辛温的生姜,也是如此。于是就与泽漆组成了一上一下,温寒并用的药势。温药还有桂枝。甘温桂枝是血中通阳之物,脉沉在里,又有因水气导致的咳逆,这个时候的桂枝之用,更多是意于温化湿寒与饮,即简单言之,升阳化浊阴,以避气上冲。半夏、生姜、桂枝三者,皆助温化充实上焦清气。上清气正行,则利中下重浊的气化敷布,从而敷散阴实。包括名方中用桂枝应于少腹症瘕,也有此理。

所以曹颖甫的《金匮发微》中,对于中的桂枝所论很简:“水在下则脾藏有寒,故用生姜以散之,桂枝以达之。”

关于去白芍。白芍趋下作用很强,本身腹虚阴实,苦酸不适宜用,不然对于里虚,胃气弱者反不利。道理很简单,在这里虽有痛证,比如胸胁隐痛,但不是靠白芍敛养津血以治,再而白芍有碍辛散,有悖整体散达。如中,就因腹虚而去芍药。

用了逐水消饮药,要调动大量津液。所以必又补益扶正,古人立方,非常重视以保养胃气为前提,不致伤伐太过,而使得邪出复入。于是人参、甘草安中。并且,因本身水停于内,胃气就已容易不濡,益中更是重要。由于不濡,所以偏于滋腻的大枣,就去掉。否则影响运化与升降。

用*芩除热。肺是人体的散热器,因里实之故,肃降自然受到严重阻碍,从而造成百脉动力不足,所以外证上会出现肿。内部呢,散热散不掉,就会壅塞于胸膈,造成热浊,阴实化热,所以用*芩除热。不然的话,那个壅塞的热浊只能靠人体扩张气管来不断外排,以所谓的咳喘形式来外排。

在除热同时,方中有个辛温苦味的白前,不过温性并不强,也不过于辛,算比较平比较温和的药。是为了降气用。由于药性平,所以历来把它理解为气分药。温和降气。通俗地讲,应对人体浅层层面。饮结胸胁,气机受阻,就有气滞现象。降气就是为了开通道,顺应肺部求于肃降的诉求势态。一切都配合得非常好。白前一些药书,也会把它习惯地理解为化痰药。化痰只是其“用”,肃降其气,其结而散,自然也就起到化痰祛痰。

关于白前,我个人的理解呢,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从的攻淤药势层面看,属于大开之势,里实嘛,当然需要大力搅动。生活中,用一把铁锤砸碎一个硬物时,碎片会飞溅起来。攻淤的同时,人体内部气机难免翻腾一番,有可能病人会出现暂时性地咳喘得更严重。所以,白前就起到了镇逆作用。而且不是以对抗方式,而是温和地降气。

还有一个紫参。也就是石见穿。这个药辛、苦,偏寒。是一味通利药。一般,药书上习惯描述紫参清热化饮,而且排脓。可是清热化饮而且又排脓的药实在不少。为什么偏偏要选它。

在《本经》中,对于紫参的描述有一条是:“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但别忘了,对于这个主治,最常用到的是柴胡。《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就明白去柴胡而用紫参的原因。也更明白,在很多书里,关于的紫参为紫菀或桔梗,甚至丹参的说法,非《金匮》本意。

所以,只有以经解经。《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3条:“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只有两味药:紫参半斤,甘草三两。粗暴简单两味药。条文描述也直接,只有“下利肺痛”四字。可这四字中,包涵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体势态。

为什么条文不写肺痛下利,而是下利肺痛。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在。竹简的年代行文当然简。如果是肺痛下利,意思就有可能是,肺痛的同时,又泄泻。下利肺痛,则是另一种因果关系。即:下利的同时,肺会痛。只要病人开始泄泻或痢疾(仲景下利概入痢),肺部就开始痛。

下利,就说明人体选择的排病口在下,所谓的下利清谷,泻下的粪便中夹带大量清水,因为水气不从小便出,而渗于大肠。伤寒下利多属于热。热邪传里,里虚协热,亦为下利。下利肺痛,说明阳明里热已很重,津液消耗很大(汗、吐呕、下利,三者本就十分消耗内液精气),上焦虚极,因而肺痛。大凡人体有痛极处,都是津液虚处。其二,一般来说,下利多是肚腹痛,但条文没有写下利腹痛,下利脘痛,或下利心下痛,而专述肺痛。那么能不能说明,其实不光是腹部区域,甚至包括连心肺区域的位置,都有邪聚呢。即所谓的“心腹积聚”。而且由于邪结偏里,因此,人体只有采用下窍排病。

按照这个思路,就容易贯通起来。下利肺痛,实际就是人体采用泻下的排病方式,来排心腹积聚之邪。回到《本经》关于紫参的主治描述:“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就可以清楚看到,是利用紫参的苦寒以治阳明热,利用其辛进行宣化开散,从而利导心腹所集顺势而下,只要把那个卡在中间影响上下通道的东西打通,那么也就起到了所谓清热化饮排脓的作用。甘草是作伍的,津液虚,又在热证,所以独取甘草补益生化安中。

于是会被用以治所谓的肺痈,也就不难理解了。分析为的是释解。其方柴胡换作了紫参,实际上是侧重于攻击,为的是化饮,为的是解偏里的邪结。柴胡自然药轻。这是少阳极妙的变化,更偏重了阳明,又兼顾了少阳。

泽漆和紫参两味,可算冷背药。除仲景方外,很少见诸他家。而泽漆与紫参组合起来,虽说攻击能力比较强,但对于正气的伤损却很少。用方中,依然是遵循攻守补益原则。除甘草人参益之外,实际上仲景立方时,为了保障最大的安全性,在煮药上有讲究。泽漆三斤,不管什么药,只要量很大时,都已经意味着一种重型势能,何况泽漆多少有一些*性,虽说*性不强。三斤泽漆要先用大锅加大量的水先煮,“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升五”。通过这种加工前后水量相差较大的浓煮方式,就是一种有效地减低*性的方法。附子、半夏这些药,量大时,都主张先煮。方法都很朴素。但不代表粗陋。有些药品,越是工艺简单,其内在的原始生机力量就越不容易被破坏。当然,有的药品需要复杂炮制的,就复杂炮制。比如九蒸九晒。有时反复锤炼是为了更接近核心。其实一个人,也是需要九蒸九晒,才能够获得纯净的身体力量,尤其是各种淤堵深重。懂的人自然懂,这方面也就不过多讨论了。

有大实者,当取其实,否则沉疴难起。古人立方,讲究“大*治病,十去其六”,意思是杀伐当止则止,衰其邪六成,就要停手,逐步减投或及时培益正气,利用其正化邪。所以,像更深更重级别的类,都是衰病大半则不再多投。

泽漆,《本经》上有一条过于笼统的描述,就是所谓的“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回顾,所谓的逐水消饮中,有*芩除之热,实际上泽漆也同样对肺部的热作用很大。再联系《本经》上所说的“主皮肤热”,肺主皮毛,也就是说,泽漆的泄热势能范围很大。这是从主治来深推泽漆的药势。可由里及表。协助津液输布,于是有利游行。有水气的人,虽然腹水积聚,但由于出入受限,身体多是阴津不足。因为水湿弥漫,阻碍了正常津液的运行疏散(因此四肢面目浮肿)。泽漆的所谓利水,利的是阴津输布,返归其原。而非诸如甘遂、大戟那样抽泻的方式利水化肿。

这是泽漆的药势特点。所以《本经》上才会有所谓的“丈夫阴气不足”。此六字,深意颇费,讲的就是泽漆这味通利药的护阴之功。众所周知,阴者,路线是下行为主的,于是联系到中的痰饮咳逆所治,其理之一,不过就是人体沉降路线得到了恢复。

我的父亲还在世时,问过我,遇到过一些重症腹水以及四肢浮肿,阴液又非常不足时,该如何?父亲说,你爷爷以前对这个问题,很头痛。利水的药多伤阴,有时甚至加大了扶正药,劫阴还是再所难免,于是又容易造成肿去复来。他说自己也经常困惑。很可惜,很多年前的我,也并不知道泽漆所用大旨,回答不上来。后来真正明白时,他又离开人世了,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妥切的方式能告诉于他。

另外,文末附议。权当私语。有同行朋友告诉我,现在举国色变厉畏的所谓“武汉肺炎”的一些疫情地区,有中医同仁,根据实际症状,采用了合并其他汤方,对一些肺部毛玻璃样变,已变白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不错。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粗略的时下信息参考,在治疗过程中,必然涉及有诸多的细节。因自己也未能亲见,所以这类相关信息,姑且闻之。如切实真确,当令人欢欣。客观上,引起所谓的肺部毛玻璃样变,且变白的原因不止一种,而且从中医的角度讲,看的是证,整个整体,有是证,用是药,用药的医生,肯定抓住了符合于方面的证据。同样的,如果是其他的用药方向,那就用相关所是之药。准则还是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精华。如审地势以布阵,知己兵长短,量敌勇怯,理如察病邪正,探源推本。

△▲

蘋果用戶打賞碼

                曾骞文创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6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