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庭坚书论其实对初学者还是大有裨益的,他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初学者习字时容易忽视的问题。
读*庭坚书论最大的一点感触就是,他的书论是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探寻笔法奥妙的,也就是通过个人感悟去理解分析古人。第二个是帮众多书学爱好者入门的,给他们指清一些问题和理解书法门路。
*庭坚之所以写出很多帮普通习书者入门的理论,全因他的字在当时比较流行,朝中士大夫及门生故吏都争相效仿,所以*庭坚关于“避免走歪路”这方面的书论就多一些。
今天的这段书论很特别,讲的是笔法。
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起码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是因为接触到这种文章,才体会到“描字抄帖”与写字的差别。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先读一读,很有必要。
其实宋朝文字不算难读,只不过有些口语习惯是独属于宋代的,即便有古文经验,读宋人文章读的少的话,有部分语句也会很难一时间领会其中意思,这个没关系,多读便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比较容易理解,练字太过端正,则会被法度束缚。
这话说的虽是不假,但绝对有标准。千万别觉得古人一句话,就是用于所有人。宋朝是尚意书风的时代,在它那个时代,写字太过标准的不算有才气。
经常举得例子就是薛绍彭、蔡襄。薛绍彭与米芾齐名,但只有米芾留名后世,蔡襄虽为宋四家之“蔡”,但后人诟病其书法端正,不如蔡京。
这就说明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好比当下流行的章法形式,如果你不用这种章法形式,那就说明章法太死板。这个没什么可说的,当下章法的灵活度确实比古人高不少。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书还是要严守法度,端端正正。孙过庭说初学平正,再学险绝,复归平正。自己属于哪个位置,一定心里有点数。千万别横竖都没写好,就愣头愣脑学古人“写意”,那不是一个概念。
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这话就很难理解了,尤其对大部分书学爱好者。说侧锋取妍,一般人都听说过,但是估计很多人对“妍”这个字没概念。
其实我也没有,只是大概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个没法解释,王羲之临多了,自然能体会到,说不清楚。
但是可以简单说一些。
这个字就是不断的中侧锋变换,中转侧,侧转中。
篮圈忽略,这是以前的图,主要看红圈。
红圈的地方,都是侧锋,这个应该都能理解吧?
所谓侧锋,就是笔锋倾斜一点行走,类似下图。
初学者容易写出侧锋,是因为拿笔拿的歪。
这就是侧锋,典型特点是笔画的两边,一面匀滑,一面锯齿多。其实中锋侧锋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一年半载领会不到也正常,时间长了就懂了。
侧锋取妍,多工左而病右,那工左病右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笔画的右边容易出锯齿?
不对,这中理解是片面的。
工左病右,这个左右在古代可以不是左边右边的意思,可以是一半对一半的意思。
写竖向的笔画,侧锋锯齿肯定在右边,那横向的笔画呢?自然在下边。
如果是草书的圆转呢?左右都有可能。
其实所谓工左病右,说的就是用笔容易力道不匀。
相信这一点都有体会,初学者也能有体会。
出现锯齿或虚笔,就是力道不匀的表现,古人是几乎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当然一些性情激越的书法家可能偶尔有。
但是在常规学习中,笔锋就要中锋侧锋变换,并用,目的就是让用笔力道均匀,不出现虚的情况。
说来说去,还是笔法问题,中侧并用,隶书笔法对不对?昨天说过。
对应隶书方笔,侧锋取妍的,自然是中锋篆籀笔法。
何绍基的用笔就是篆籀用笔。
所以“妍”这个字不重要,理解这种感觉就行。
得王羲之真传的几位如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他们的字中都带“妍”气。
这个讲不清,但是例子一说,你们应该能领会。
这话的重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用笔问题。
很多人容易出弊病,就是中侧锋的变换控制不好,说白了就是临帖太浅,基本功不扎实就想飘。当下很多人没学二年就写行书草书的大有人在,不懂笔法不说,连一横一竖都写不好。
所以楷书隶书篆书等正书作为基础,一定要写好,写牢固,再去琢磨什么行草。
笔法是一脉相承的,学笔法应该是由易到难,这样才全面。这个也不多说,《书法心法》专栏中都快讲烂了。
世人让你先学楷书隶书篆书入门,一定是有道理的,不要觉得自己能成特例。反正我是吃过亏的,能从歪路走回来也是运气好,不是很多人都有这种运气,信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就好。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古人“作”,这个“作”也不知道是写这两本帖还是临这两本贴,这个闹不清。
不过问题不大,继续往下看。
古人写字,都写成了“淡墨本”,所以可以看得见古人用笔,有“回腕余势”。故而看浓墨书写作品,就能看得见其中笔意了。
淡墨本,就是用淡墨写的作品嘛。
其实以前经常跟别人说,看字帖买字帖下载字帖,一定要高清原色,所谓“原色”,就是指最本初没被加工过的墨色。当今很多字帖为了突出字,为了让字好看,故意把淡墨调深颜色,这看似是好意,其实祸害了很多人。
为什么淡墨能见古人用笔呢?
举个简单例子,自己用淡墨在A4纸上写个字,你会发现笔画重叠的地方墨色会深一些。
转折顿挫或者笔画交叉的地方,墨色都深一些。其实我这不是墨,是涮笔用的水,如果换成研磨的松烟,会更清楚清楚。因为古代的墨就是烟灰做的,细颗粒,走过两次的地方,肯定比走过一次的地方留的多。
这些墨色重的地方,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有转折顿挫等动作的。
但是如果墨色加深,你肯定看不出来。
像这样的,就是墨色被电脑调深了。
所以没事去博物馆看看真迹,要比看字帖强百倍。
看这两个地方,虽然不太清楚,但是肯明显墨色有二次叠加的痕迹。
这些叠加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一笔在写完的时候,不是直接抬起来,而是在这个笔画中顺势弹起笔锋,在笔画中行走,去接下一笔。
这就是“笔在画中”
“回腕余势”
回腕,就是回锋,因为横竖撇捺,肯定要动腕子,写的过程是出腕,最后腕子都回到原位,最后一笔要收笔,就是回腕的动作。
收笔不是顿死在这就完事,而是顺势提起接下一笔,所以叫“余势”。
这就说明了,笔是运的,是跟我那篇专栏中讲的“提、按、提、按、提、按”对应的。
墨深,你就看不到这些动作,可能就描个形起另一笔了。
但是淡墨本字帖,这些用笔的轨迹可察,而且非常清晰,这对学习笔法来说,大有裨益。
其实说句实在话,如果你懂看字帖,懂分析,比看我文章更能了解什么是笔法。
这个就更多了。
记得在《书法心法》专栏中,对起收转折专门说过,收笔是为了转向下一笔的起笔。收笔不重要,收笔的动作很重要,他出锋的方向、用锋,都是针对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的。
这样的字,才是连贯的。
这就是“笔中意”,所谓的“笔断意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笔画中的动作断,只不过表面上的墨迹断了而已。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这就是说浓墨会让人死临,甚至为了求像不惜用秃笔。
这样往往会忽视古人写字,其实也是用“锋”的提按来进行书写的。
这是不传之妙。
说是“不传之妙”,这个还真不是乱讲。
古人无真迹可看,或者只有很少的真迹可看,故而很少人能看出用笔轨迹。
而今人,则是只重字形,不重“运笔”,或者根本不知道笔是“运”出来的,只是觉得字形好看,就盲目死学。
就一点,笔画外形谁都能看懂,但是笔画内藏的动作,就只有少数人能看到了。
淡墨本,很多人都忽视笔画中重墨的轨迹临写。
浓墨本,很多人都不动脑子思考笔锋的轨迹。
所谓“不传”,大概就是如此。
学行草,如果只学碑刻,十有八九是学不出来的。所以昨天说古人秀才,只有楷书写的稍好,行草很一般,甚至很多问题。
因为楷书看碑能学好,行草不看真迹是学不好的。秀才如果有钱看真迹,那也就不是靠“秀才”名声混日子了。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这两句话是套话,没什么用。
意思就是得控制的住笔运行才行,跟董其昌讲的“不信笔”一个道理。写字要高度集中,一时一刻的控制笔锋运行,不能下意识的就按照习惯临写,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
肌肉记忆的养成,难救难在坚持。当兵的端枪,一直在一个位置,加配重也得保持在一个位置。你端枪可高可低,没啥标准,只要端着就行,那同样的时间,你凭什么比别人练的好呢?
初学者在在乎什么运指运腕了,甚至还拿绞转捻管说事。人家不管怎么写,那是人家的习惯,人家也能写好,你自己还没练出什么,哪那么大闲心管人家对错呢?
何绍基鸡爪子抓笔大范围运肘都能写好,如果真有对错之分,那他也成不了有清第一。
只要懂古人运笔之法,自己也能学到,那就不要操心怎么写的问题,拿脚丫子写好也算本事。
所谓学笔法,其实就是学习古人运笔的轨迹。因为笔就一根笔,笔法虽千变万化,但大体逻辑一样。总结成细分动作,也就起、行、收、提、按、转、折等七个字。
初学者自然很难一时间领会这么多,一般都是一个小瓶颈一个小困惑突破来的。另一专栏《书法有法》中,讲笔法的时候说过,这些东西虽然系统把逻辑说清了,但学肯定不是一时间就能学会的,都是我慢慢学习体会积累反思过来的,得有个过程。所以经常建议那篇专栏的读者,不要每天看,每天看没用,看完一两遍,心理有点体会,就去临帖好了,肯定会临出感觉的,有感觉就意味着进步。
有进步就意味着离下一个困惑和瓶颈不远了,到时候再翻翻文章看一眼找找灵感就行了。
天天看没用,天天练也不是关键,关键是多动脑思考,然后辅以少量的高质量临习,找到感觉之后再多练,加深巩固。
这样才能进步。
葛优说得好,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在这一点上,我是已经扯过的人了。
像我这么懒的人,但凡能动脑子偷懒的事,绝对不动手。再多有一点偷懒的招,我也告诉你们了,可实在没有。理解到位之后,就只能靠练,没别的办法。
没事多看看古代书论还是有用的,肯定是有帮助有启发的。
这些东西,如果自己学的话,势必要费很大周折,也需要一定书法基础。
但是我扯淡,还算清晰易懂,即便基础不够,也能看懂,未必立马有用,起码未来不至于在这方面有过多困惑。
多读书论,多读古书论,有好处。
以前有人跟我说,写几万字就这点钱,不划算,还不如搬砖来的快。很多事不都看钱,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