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感冒周末答读者问

点击上方“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0克、红糖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鼻塞*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丸(片)、羚翘解*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克、芦根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感冒啦,在喝板蓝根,在喝抗病*口服液,喝金银花,在喝凉茶等。我一般都会劝告朋友,你没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特征症状为: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治感冒秘方(附流行性感冒)1.1 特效感冒宁

  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克,苍术、*芪各10克,甘草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次。第1次用清水约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毫升左右。第次用清水1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次,早、中、晚温服。一般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剂即愈,重症可继服剂。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 辛温解表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辛温解表。

  方解:风寒外束,治从外解,故方中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解表;以清半夏、广皮化痰止嗽。风寒外袭,热必内郁,故加忍冬藤、连翘清热解*。诸药合用,故奏辛温解表之功。服药后多饮热水,或吃热面汤一碗,趁热服之,促其发汗,可一汗而解,故奏效颇捷。

  主治: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体会,若病初起,宜重用荆芥、防风、苏叶,一般各9克;忍冬藤、连翘少用或去之。或再加葱白、淡豆豉适量促其汗解。本方去忍冬藤、连翘加葱白、淡豆豉,用治伤风感冒。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1. 羌蒡蒲薄汤

  来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解*。

  方解:风热挟疠疫之邪外袭肌表,为病最烈。治宜辛凉解*。故方中以羌活祛风解*,除湿止痛;牛蒡子疏风透邪,利咽消肿;蒲公英清热消炎,解*散结;薄荷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药仅四味,其效不凡,用治外感发热,最为合拍。

  主治:外感发热。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减: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蓝根0克,玄参9克,马勃6克;胸闷、纳呆、舌苔腻加厚朴、半夏、枳壳各9克。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医院经验方。凡上感热*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证,用之皆验。

1.4 清解表热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桑白皮、桑叶、菊花各9克,*芩1克,山豆根、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0克,枇杷叶9克,芦根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清解表热。

  方解: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银翘散的合方。温热之邪在表,亦须从皮毛开散。方中桑叶、菊花既有开散皮毛、及微发汗的作用,且性属凉润,力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之品,用以治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金银花,连翘为优;生石膏本为解肌清热之药,但表热较甚时使用之,亦奏良效,因石膏能清肺热,而肺与皮毛相合;芦根,枇杷叶宣肺润肺,以兼顾肺与皮毛之间的关系。诸药配伍,恰中病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主治:风热感冒。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脉浮数。

  加减: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9克,薄荷克(后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各9克。

  疗效:屡用屡验,收效甚捷。

  附记:印氏云:此方经多年使用,已列为“抓主症”之常用方剂。凡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明显者,即可用之。一般收效甚捷。笔者临床亦多使用,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1.5 三阳清解汤

  来源:夏睿明,《医方新解》

  组成:葛根、金银花、连翘各4克,石膏0克、柴胡4克,*芩1克,大青叶、蒲公英各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辛凉透表,生津止渴,清热解*,利咽散结。

  方解:邪入三阳,其证必重,治从三阳分头并击。故方中以葛根、金银花、连翘凉散太阳表热;石青清解阳明湿热;柴胡、*芩和解少阳邪热;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甘草调和养胃,诸药配伍为方,其功甚著。

  主治:三阳热盛。或温病热入气分,大头瘟*等证。证见高热持续不退,头昏胀痛,口渴心烦,咽喉疼痛,或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项背强痛,或两颊肿痛,舌质红,苔浅*而燥,脉浮洪数而有力等。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猩红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证属“三阳”热盛者。

  加减: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薄荷各9克,若见便秘、谵语,舌苔*厚而燥者,可加生大*6克,玄明粉1克(冲服);若见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0克,丹皮1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4克。

  疗效:临床用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附记:凡证属三阳热盛、表里俱热之证,用之奏效颇捷。

1.6 退热汤

  来源:许寿仁,《江西中医药》(5)年

  组成: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薏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治疗外感风热的桑菊饮化裁而成。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热解暑,散风除湿;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痰开郁;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薏苡仁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上述之功。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

  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伤寒)等证。

  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大*;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参。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已故南昌著名老中医许寿仁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方。运用于上述诸证,再随证加减,疗效颇佳。又许秀平运用本方10余年,用治上述诸证,疗效显著。笔者验证信然。

1.7 石知柴葛汤

  来源:初航,《辽宁中医杂志》()年

  组成:石膏克,知母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

  用法:每日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取毫升,共混合毫升,每6小时服80~毫升,儿童约减。

  功用:表里两解,解表退热。

  方解:凡表邪未尽,邪气入里,郁阻遏于气分,卫气俱热,故方用石膏,其性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里热,为方中之主药;以知母清热滋阴,与石膏伍用,有协同之效;葛根和柴胡能解表退热,而石膏虽有强而快的解热作用,但不持久;知母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且有明显而持久的解热作用,二者伍用,其退热效果强而持久,善清气分之热。药虽四味,但退热之功效显著。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感染性发热。

  疗效:治疗病*感染性发热6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腮腺炎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经用药1~天,结果治愈5例,显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痊愈率为75.4%。

1.8 三花清解汤

  来源:张梦农,《临症会要》

  组成:忍冬藤、忍冬花、连翘各15克,杏仁、淡豆豉、栀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鲜桑枝0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重病可于一昼夜服剂,亦可连续服至病退为止。

  功用:清热解*,疏风宣湿,辛凉解表,扶正祛邪。

  方解:流感偏热者,以手足太阳、阳明、太阴诸经为多见,故用忍冬花、藤、连翘以清热、通络、败*;玉竹、鲜桑枝、杏仁以治腰椎、骶骨,前额头痛;栀子、淡豆豉以解烦躁而泻三焦伏火,并散胸中郁热;桔梗、前胡以利肺气而平咳嗽;菊花、薄荷以清热熄风而散火邪;更佐六一散甘淡清热兼有利湿之功,综合为剂,以治温热型之流感最宜。

  主治:流行性感冒(温热型),证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

  加减:本病一般以湿热型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其他变证,故临证用药宜随证加减:

(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带铁锈色痰,是病*侵犯肺部,络脉受伤。宜本方加紫菀15克,润肺下气,鲜苇根10克甘寒滋阴。

()呕吐腹痛,肠鸣泄泻,是病*侵犯胃肠,运化失常。宜本方加*芩10克,炒*连5克,苦寒泻火坚阴厚肠止泻;大豆卷15克,陈皮10克,清胃散结理气。去栀子,杏仁以防泻降太过。

()神昏谵语,角弓反张,是邪*侵犯心包,肝风内动,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气分之药,加莲子心15克,白芍15克,钩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风;另加牛*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次,或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次,芳香通络,清神醒脑。可续服数日,以神清病退为止。

(4)肢体关节肿胀作痛,是病*侵犯肢体,阻滞经络。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风、利湿、逐瘀、止痛。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气分之药。

(5)常有一过性之麻疹状或如猩红热状之皮疹,虽非真正斑疹,也有烦躁不安,是病*侵犯营分。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营分之热。去玉竹、薄荷、前胡气分之药。

  疗效:使用多年,治验甚多,并随证加减用药,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本证型脉反迟缓而浮数,是因病*初犯人体,若延之数日,其脉必转数实,凡疫病初期多见此脉,不可不知。特附此说明,以免辨证失误。

本方对温热型流感,用之效果颇捷,经笔者一再验证,其效颇佳,果如斯言!

1.9 感冒立愈汤

  来源:陈有恒,《中国中医药报》年

  组成:桂枝、白芍各10克,厚朴5克,杏仁10克,莱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5克,蜈蚣条,全蝎7个,生姜片,大枣枚。

  用法:取上药加水00毫升,武火煎至毫升,日分次口服。每日1剂。

  功用:宣肺豁痰,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方解:陈云:“北地高寒,冬气常在,寒风冷气四时皆有,令人毛窍常闭,肺气不宣,故外感初起,法宜辛温,务使肺气宣降,玄府开张,俾表里相通,邪有出路,能从外解,不致内闭;即使是温热之邪所伤,亦宜于辛凉药物中加入辛温之品,以利疏解,唯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太过。”方中桂枝、厚朴、杏仁、麻*、白前宣肺解表;莱菔子、蜈蚣、全蝎豁痰降逆;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功专力宏,故见效甚捷。

外欲脱者,因其尚未致脱,参附龙牡不可骤用:何以防其致脱?唯有调和营卫,使营卫畅行则阴阳互根,无变脱之虑。方中之蜈蚣、全蝎最善追风祛痰,镇静解痉,凡风痰闭肺而致咳喘憋闷,见咳声不畅甚至痉咳者,用之皆宜。且虫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善升降而性灵。用补则峻而不腻,纳气固肺功可立见,填精塞隙,间不容发。凡先天不足,虚损痨怯及喘咳久嗽等证非此无功;用则迅而不猛,追风搜邪深可致骨,逐瘀破结无坚不摧,凡陈年痼疾,血凝痰结及行窜风证非此莫逮。其味大都甘淡咸平,虽非大苦大辛可疗大寒大热,且能升能降,能出能入,隧道皮窍无所不到,故表里皆可,内外咸宜。虽有的具有*性,但亦不剧,正可以*攻*,故可收一剂轻、二剂已之功。

  主治: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热,喘咳,抽搐。

  加减:凡外感缠绵难愈,或表虚不固,屡犯外感而症状前后相似,必有深藏隐匿之邪,宜于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芪。*芪一味,古人谓之“补虚,主小儿百病”。*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则能搜剔无余,然后议补,方能百发百中。若不搜尽伏邪,病家必不受补。

小儿喘咳病恒多缠绵难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疗效:屡用屡验,见效甚捷。多一剂轻,二剂已。

  附记:陈氏认为五脏之中肺脏最娇……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莫不累肺,六淫邪气所犯无不先伤于肺,儿科论治,首重调肺。肺虚易感,治必搜剔伏邪;外感初起,辛温宣散,力避寒凉抑遏:清金补肺、虫药性灵,表里咸宜。陈氏之论,诚为高见。验之临床,凡外感缠绵难愈之疾,或易感之人,在主治方中佐入一、二味虫类之品,奏效尤捷。

1.10 柴胡消食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羌活、白芷、广木香各10克,山楂炭1克,瓜蒌仁10克,柴胡、*芩、法半夏、苍术、茯苓各1克,炒枳实10克,生姜1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消化胃脘积食,清解胸中结水,外解寒湿。

  方解:外感寒湿,内伤饮食,治宜表散内消。方中以小柴胡汤加除湿解表之羌活、白芷、苍术以增强表散寒湿之功,加楂炭,广木香、炒枳实、茯苓、瓜蒌仁、理气导滞,消食健脾和中以增强消导食积之功。此为表散内消同治之剂。诸药伍用,疗效颇佳。

  主治:积食感冒,证见往来寒热,头昏痛,或周身骨节酸痛,四肢软弱无力,或恶寒不发热,或发热汗出不恶寒,或鼻干燥,或流清涕,胃脘滞痛,不思食,嗳气,按之上腹作痛或胀硬,口苦咽干,或渴,或肠鸣,或呕,或欲吐,或咳,或心悸,矢气,大便二三日解1次,或溏或秘,小便量少色*,体温偏高,舌苔白腻或淡*,脉象右寸关尺浮数,或左寸关尺浮数,或左右关弦紧。

  加减:积食重者去白芷,加炒草果仁10克,结水多者去楂炭、白芷,加重瓜蒌仁为1克;寒湿重者加重白芷、羌活各为1克;风寒重者去白芷,加荆芥穗1克;便溏者去瓜蒌仁。

  疗效:临床运用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一般1~剂即见显效或痊愈。

1.11 十神汤

  来源:张振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陈皮、川芎、白芷各6克,紫苏7克,麻*、甘草各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次。

  功用:宣肺解表,祛风止痛,利咽止咳。

  方解:本方性略偏温,以麻*、紫苏发汗解表;升麻、葛根宣肺止咳,退热生津;陈皮、香附理气宽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赤芍、甘草清热解*。此外,麻*油有抑制流感病*作用,赤芍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且抗菌谱亦较广泛,因而对上呼吸道的感染能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偏于风寒型)。

  加减:春季加荆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芩,冬季加金银花。

  疗效:治疗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1剂治愈例(占5.7%);服剂治愈47例(占69%);服4剂治愈例(占5.%)。

  附记:本方辨证加减按季节用药经验,值得借鉴。

1.1 增免抗感方

  来源:孟仲法,《中国中医药报》年

  组成:太子参、*芪、水仙草、地锦草各10~15克,*芩4.5~6克,仙灵脾6克,五味子4.5~6克,*精6克,生地9克,麦冬6克,白术9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可连续服6~8周。

  功用:益气升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病免疫能力。

  方解:本方以太子参、*芪、水仙草、地锦草、*芩为扶正祛邪主药。太子参、*芪能益气升阳,健脾固表,有利肺卫之巩固、纳化之健运。水仙草、地锦草能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清热之中兼具扶正,地锦草有较为广谱的抑菌作用;*芩能清上焦肺热,在着重控制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基础上又能兼及其他感染,以达到祛邪务尽之旨。久病脾虚小儿,常有脾虚及肾气失旺、气血不足之症,故加仙灵脾、五味子、*精三味以补肾固精,扶阳育阴而旺肾气,并以生地、麦冬生津养胃,并以白术、甘草健脾调胃,协同太子参、*芩旺盛脾气,以达到本方在增免(免疫)抗感(感染)中,脾肾兼顾,虚实兼及,扶正祛邪的目的。

  主治:小儿因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程较久而引起的脾虚证。见消瘦乏力、纳食不佳、多汗虚羸、发热易咳、便溏或干结,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面色萎*,久则气血亏虚,生长发育落后,体重不增等。

  加减:病儿急性感染发热症状明显时,可去太子参、*芪、五味子等药,加生石膏0克,知母、柴胡各9克。伴有咳喘或久咳无痰、肺阴不足证者,可加款冬花9克,缘梅花、天竹子、杏仁各6克,去*芪,仙灵脾,五味子。如有脾气急躁,多动不安,睡眠欠佳者,属心脾两虚,可加酸枣仁,远志各6克,夜交藤9克,去*芪,仙灵脾。有口渴多饮,舌红唇干、厌食明显者属胃阴不足,可加重生地、麦冬用量,去*芪,五味子,仙灵脾,加用石斛9克,乌梅,玄参各6克。有脾阳虚、肠滑便溏时去*精、麦冬、生地,可加用白扁豆15克,芡实10克,炮姜克,脾约肠燥时,大便秘结干燥,可加用郁李仁~6克,重用生地,去五味子。

  疗效:经一千余例验证,有效率为96%。

  附记:本方为孟仲法氏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之主方。对治疗因感染引起的“脾虚证”有明显疗效。

临证运用时,方中剂量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及病情适当增减,不必置疑。

1.1 解*清热饮

  来源:刘绍勋,《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菊花各0克,桑叶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芦根0克,甘草、*芩、蝉蜕各15克,生石膏0~0克(先煎)滑石0~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0~0分钟,然后下群药煎。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解*,辛凉透表。

  方解:本方是在银翘散、桑菊饮、六一散、白虎汤基础上,经临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薄荷、柴胡发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蜕疏风清热、定惊解痉;桑叶宣通肺络,清泄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芩清气泄热。据抗菌试验,金银花抗菌谱较广,连翘对流感病*有抑制作用,于是使患者的邪热,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使邪退病除。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性感冒,无论高热或低热,均可服用。

  加减:如兼见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红0克;痰多者加川贝母10~15克,海浮石0~0克。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效,疗效满意。

  附记:刘氏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个人心得体会认为,本方对高热感冒和一般伤风,感冒低热,皆宜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屡试屡效。

1.14 健身固表散

  来源:赵清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芪40克,白术、防风各0克,桔梗0克,百合4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9克,每日服~次,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或用汤剂,照上方剂量各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功用:益气固表,宣肺驱邪。

  方解:俗语说:“感冒不用治,七天自然愈”,可见感冒更有易治的特点。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长期被感冒所困扰,动辄感冒,自汗,乏力或鼻塞,咽痛,头痛等,服用一般感冒药效果不佳。赵氏认为脾肺气虚,表气(卫表)不固,则易感外邪而致病。治这类感冒,宜以益气固表为主,其病自愈。本方由玉屏风散加桔梗、百合而成。气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寒。惟*芪甘温益气,补三焦而固表,为防御风邪入侵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且补剂中之风药也;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也;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夫防风之善驱风,得*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温里则内有所据,使风邪去而不复来,三药合用,即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但因三药俱辛温之品,故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诸药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肺主皮毛,肺之宣发肃降之令行,则皮毛得濡养而润泽,故能助玉屏风散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补者得补,散者得散,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加减: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若兼有头痛、身痛者,可加苏叶、羌活各10克;若见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红、制半夏、杏仁各10克;若兼心慌气短者,可加太子参1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疗效:临床多年验证,收效颇佳。一般服散剂,1~个疗程即愈,汤剂~5剂即可。

  附记:凡属习惯性感冒,或感冒多次发汗,汗出过多,损伤卫阳,致表虚不固,常自汗出,感冒时作,数月不愈者,皆可以用本方治之。

体虚感冒,且易屡发而缠绵不愈者,确为易治而成不易治疗之感冒。笔者用本方验证数例,效果果如斯言,确为治感冒经久不愈之良方妙药矣!

  







































南京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