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显义录1

扶阳显义录(1)

(洄溪堂主&火神门)

古人云:“生死事大”!于医者,于患者,此言毕矣!进而问曰:既然,谁主“生死”沉浮?此又一千古之疑!

细细考之,唯有“元气”可为正解,真阳即是。《诗经》有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自中华上古“阴阳”之理初显,河图、洛书即出,易经、太极袭成,乃至《本经》厘定药物,岐*遂以《内经》汇宗,总赅万法,发衍圣义,老庄辉耀,抱阳守阴,冶于一炉,再至仲景条立伤寒,妙解六经,开一派之先河,然“扶阳”消息,却如神龙首尾,若隐若现,俯仰之间,其义幽隐。

《易经》首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内经》继之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老子复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仲景语“天布五行”,更于伤寒经方中践行扶阳药物之用,犹抱“扶阳”之义,上示以规矩,惜人之不识。

后世医家,修短随化,相与天时地气,应运国势民情,于是各朝流派,名家蜂起,如葛洪,如孙真人,如河间,如丹溪,如景岳等,俱独领风骚于一时,虽趣舍有殊,静躁不同,而莫衷一是。从术而论,但必“明扶阳而兼益阴,显益阴又暗扶阳”,然以究竟而言,莫不心系黎苦,治病立法,无非固护元气,此非“扶阳”而何!

如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之断语,颇得“扶阳”圣义。

清之一代,川西有刘沅止唐夫子出,博学鸿儒,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止唐夫子于医道造诣,虽曰“票友”,然上承岐*之旨,中临伤寒之义,下启扶阳之门,隐然已有风雷之象!如其《医理大概约说》:

“补血必补气,气行则血行,无补血法也。”“火乃人身生化之源,无火,则不能运化。”“人身以元气为主,气足则邪火自息。故古人谓火气元气,不两立也。”“阳气即元气,阴阳二气,统于元阳。元气暗滋于肾家,一病则无不病也,故医家斤斤辨三阴三阳,云某药入某脏,尚为太拘。”

郑钦安亲炙止唐公,从师越三十五载,虽称“伤寒大家”而坚云,“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并以此理法,贯穿前后三书,已尽呈扶阳要义!

卢铸之再依止钦安,接扶阳衣钵,孜孜以求,嗣后尊师遗嘱,散尽家财,行脚乱世,历时八载,以资求证止唐、钦安理体,终于有得,“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一门三杰,以火立极,前后两朝,历近百年,“扶阳”心灯始明!果叶扶疏,演出一华数枝,扶阳要义遂广播天下。

轩之尝闻:须具通方手段,始定界外乾坤。此所以古时“先生”之尊称,唯医者与师者克当。今之岐*行者王献民先生,即此“医、师”典范。

王献民先生,中医世家出身,幼承庭训,早于伤寒温病,已有悟入,及亲炙扶阳名师,纵横捭阖于扶阳与温病,奇峰突起。

创洄溪堂医馆,悬壶济世,悲天悯人,以病为师,于扶阳一路,如履薄冰,切磋琢磨,不忘初心,终成大统!王师百尺竿头,更雄于临床,每于重病危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屡起沉疴,妙手回春,四方谒病者,常辐辏其门。

王师于医学一道,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自然渊渟岳峙,是不分轩轾,而高下已判,确为我辈楷模。

笔耕书上除太和无他,舟行学海有扶阳领航!

轩之景愿,在以扶阳理法为眼目,临证医案为手足,体用双全,经纬显义,发明往圣之绝学,俾来者能于“扶阳”之岐*妙义,有所趣入:使未发明者,自启扶阳之门;已发明者,同入扶阳精进之路;已精进者,直登扶阳修证之堂,广济天下苍生,以此!

此显义录,分明杏林鸿宝!俱是扶阳行者越百余年之济世丹愚,医海勾陈。赤子之心,天地可鉴。真功实料,童叟无欺;唯静驻一隅,且待有缘。

于我言华枝春满,

予君为天心月圆!

是为序。

引言

我于年始,身染重疾,经中西医治疗,其中不乏大院名医,然未愈而日见恶化,惶惶困顿之际,于年,蒙文道长垂怜,始入扶阳道门,治病学医,恩同再造。及后亲炙扶阳名师彭重善先生,忝列门墙,并得彭师施以回春妙手,诸症终愈,然其时艰难困苦,历经九死一生,实非常人堪忍!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尤病时所见所闻,满目疮痍,百姓病苦,感同身受,直如仲景所言“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乃愤而决然弃商从医,凭坚忍不拔,期间又得诸多奇缘,所幸功不唐捐,感得天道酬勤,凡春秋十余载,业、医渐进。

后幸遇中原扶阳名医王献民先生,偕行越三载,亦师亦友,余经王师耳提面命,倾囊相授,于医之一途,终感拨云见日,得意忘形。杖之临床驭病,真如吹糠见米,确是屡起沉疴。今得王师重宝,始敢问鼎扶阳,良可慨也!

铸之太老师尝道“医必先明理法而后可言方药”,“益知医学为当今之急需,决不可自秘其术,坐视伤亡而不救”,秉此,献民先生嘱余将医案成帙,取法乎上,用资医者参证,以冀病者得救。

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此为王师肝胆披沥,亦是轩之昆仑行愿!

第一篇麻杏竹甘综合法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哮喘患者已逾万人。咳嗽也一样,每天因此发烧而打吊瓶的病人数不胜数,势成蔓延。特别是很多感冒后的咳嗽,久治不愈,这种病症,西医诊断为变异性哮喘。

今年5月3日,是世界哮喘日,已是第十八个年头了,恰恰又是在我写作此篇之时,脑海里瞬间满是医院里挂着吊瓶的孩子,心情沉重。因为咳嗽,因为哮喘,孩子们孤苦无依于病榻之上,辗转呻吟,难以承重,家人们同样遭受着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折磨,心如刀割,欲哭无泪。

父母的天伦之乐,莫过于每天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能够健康的成长。然而,每当孩子感冒发烧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仓促间病急乱投医,多数父母无奈下只有选择“华山一条路”,去医院输液注射抗生素,“打点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殊不知如此这般的折腾,反使病情迁延难愈,孩子的健康也随此“点点滴滴”而涣然流逝!我想,如果懂得一点基本的中医扶阳常识,以正确的方法治疗,咳嗽和哮喘的病症大都能够痊愈,甚至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的。

因此,本书的第一篇,我就以“扶阳”这一岐*要义为根本,从麻杏竹甘综合法精准处置咳嗽和哮喘这种看似简单的病症入手,从而开显扶阳医学正确踏实的健康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期望为医者和患者提供些许力所能及的帮助。

《麻杏竹甘综合法》

炙麻*,杏仁,鲜竹沥,甘草。

化顽痰、清陈邪、镇咳喘、抗感染;适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咳喘久治不愈、肺炎及支气管肺炎;更能于诸多大病危症之关键时刻,起死回生、力挽狂澜。

引子

年5月,广州南沙扶阳医学传承基地开班授课期间,有位学员由于偶感伤寒,突发严重咳喘,痛苦不堪。据她自己说,咳嗽长期和她纠缠不休,一直断断续续,用了很多办法仍然止不住。无奈下,我们便向同在基地进行内证群修的王献民老师讨教,而王老师当时给出的,正是麻杏竹甘综合法的处方!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临床中使用鲜竹沥,也是第一次接触麻杏竹甘综合法。由于自己弃商从医,半路出家,自年开始才入扶阳医学之门,在之后不多的临床实践中,只会运用扶阳医学的理法方药处理疾病,学识浅薄,掌握的药物有限,对鲜竹沥根本就一无所知。

所以,王老师此方一出,我心中便疑云顿起:整个处方理法混乱、阴阳不辨、寒热不分,这么乱七八糟的怎么能治病呢?即使止住了咳嗽,恐怕也是误打误中,说不定还会损伤阳气,对病人的预后非常不利。

果然,病人服用一剂之后咳嗽加剧,再服一剂症状更加严重,信心大受打击,遂停止服药,不敢再继续治疗了。这个结果正好印证了我的怀疑:根本就是个立法混乱的死方嘛,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然而短暂的得意之后,静下来仔细想想,开始感觉不踏实起来,更多的疑问随之而来:王献民老师业医四十余年,医治了四十余万人次的病人,在处理大病难病和急症危症方面,向来得心应手,往往是重剂出手,力挽狂澜,怎么会连一个咳嗽都治不好,这靠谱吗?如此严谨有声望的名医,众目睽睽之下为病人处方,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大意呢?这个处方的立法奥妙究竟在哪里,我漏掉了什么?病人服药后为什么会咳嗽加剧?

......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因为修学“善人道”的关系,我养成了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凡事首先想想自己的不是和不足,多从内心去找原因,这么做常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花时间去研究并实践这个处方。

首先想到的是回归经典,在经典中寻找答案。从《伤寒论》中,捡出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以及其它几个治咳喘的条文,然后又翻出文道长带我学习伤寒的笔记,集中在一起反复思索,重新深入学习。

麻杏石甘汤伤寒条文:“发汗若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组成:麻*4两,杏仁50个,炙甘草2两,石膏半斤。

这么一看,问题出来了:

第一,麻杏石甘汤中,麻*用到了四两,比麻*汤的三两还多一两,但说的是“汗出而喘”,既然已经“汗出”了,仲师为什么还要用麻*去开汗孔呢?

第二,麻杏石甘汤里用了如此大量的石膏,按理推论,病人身体内应该“有大热”才对,而仲师为什么偏偏说是“无大热者”呢?既然“无大热”,为什么还要用石膏呢?

我想,不仅自己对此含糊不清,可能很多人也都没有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包括一些著名的伤寒大家。比如柯韵伯,他在《伤寒来苏集》中就说:这个条文是仲景大意了,一定有问题,要改成“有大热、不汗出”!因为“有大热”方可上石膏,“不汗出”才能用麻*。这个判断,显然没有体会到仲师之意,而误把麻杏石甘汤当成大青龙汤证了,这当然不是仲景疏忽,而是柯琴老人家大意了。

所以,针对遇到的任何问题,要善于思考,反复琢磨,把理法弄通了,很多疑难才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上面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麻*呢?用麻*是为了开汗孔发汗吗?当然不是!因为病人已经“汗出”了,不需要再发汗。那么,既然已经汗出了为什么还要用麻*呢?

正确的答案是,麻*可以走肺,能将肺中的邪气发出来,也就是说用麻*的目的是用来开宣肺气、发散伏邪,这才是仲师的本意!

同样的,仲师为什么又要重用石膏呢?因为石膏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清肺中闷热;二是可以包住麻*的药性,使麻*的辛散作用不至于发散到皮肤,保证麻*的力量专注于肺和膈间而开宣肺气,此正是仲景神而明之的手段。

回头再看王老师的思路,其立法之意,渐渐浮出水面。

将麻杏石甘汤中的麻*换作炙麻*,炙过之后的麻*,其“发汗解表”的药性降低,而“润肺、平喘、止咳”之功效相应增强;此意即在强化开宣肺气的同时,还能够削弱开汗孔的副作用。

飞流直下的鲜竹沥。

很多医者用过鲜竹沥这味药,可能会不屑一顾,认为不过尔尔。平心而言,当初我亦轻慢疏忽,疑之无径可循,殆难取则。然而当我窥其堂奥,并以之行而有效地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后,不禁肃然起敬,于其弥足之珍贵,方才恍然!

历代医家对鲜竹沥之用多有阐发,《本草纲目》言“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又如《景岳全书》说其“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麻杏石甘汤里的石膏是用来清除“肺中闷热”,不是针对“阳明热”的,仲景说的“无大热”,所指的是没有阳明气分的热;鲜竹沥既能清肺中闷热,又可化痰为水,同时能消炎抗癌。

天人眼目!

这样一来,麻杏石甘汤摇身一变,就成了麻杏“竹”甘汤。其基本法的组成也从“麻*、杏仁、石膏、甘草”变为:炙麻*、杏仁、鲜竹沥、甘草。一字之差,临床上却有天壤之别,献民老师把石膏换成鲜竹沥更能体现仲师立方之法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错落有致,法度严谨!仅此一变,就是神迹,立将麻杏石甘汤上升到立法的大美层面,又与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相结合并形成系列,前无古人,正是“青出于蓝”而不同于蓝。

为什么那位学员服用一剂药后咳嗽会加剧呢?奥秘就在于炙麻*发散邪气的药性作用。因为病邪隐藏在患者肺里,首先要借助炙麻*的药性将肺中邪气驱赶出去,所以病重之人会有3~5天的咳嗽,病邪发散干净之后,咳嗽自然也就停止了,这样的治疗方法才能彻底地治愈咳嗽。医院打吊针输液,用抗生素强制止咳,表面上看好像平静了,但病邪被压入肺中,留下了更为严重的祸根,如同特洛伊木马一样,一旦天气变化或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外邪内*里应外合,无休止地反复咳嗽,甚至发展为哮喘。这种情况,我想医生们会经常在临床中碰到!

至此豁然开朗。

之后,我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临床实践,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医生,所以不开门诊,找我看病的基本上是我的朋友及其家人,有些是经多方医治无效或急难危症的重病患者。从年的下半年至今,我用麻杏竹甘综合法治愈了五、六十例顽固性咳喘的病人。虽然不算多,但对于一个中医“票友”来说已经是很光荣的事情了。

在治疗中,由于殷鉴不远,处方时我都会提醒患者可能有一个3~4天排邪气咳嗽加剧、5天治愈、7天断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活动,麻杏竹甘综合法的疗效可谓百发百中,捷报频传。我经常感慨地和同事们说,麻杏竹甘综合法是王献民老师为扶阳医学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这个立法不仅仅可以解决咳嗽、哮喘等等问题,还能于许多大病危症治疗的关键时刻,起死回生,力挽狂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立法架起了扶阳、伤寒以及温病之间的桥梁,注定会流芳百世!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我就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几个临床运用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故事。

钟老,男,84岁,是我国已经解密的载人航天领域的七个核科学家之一。年5月,钟老因白血病急性发作住医院接受西医治疗,但很快地,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病人大概还有七天的生命窗口,让家属做好思想准备。

血液病区住着很多像钟老这样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病人,医生们都很有“经验”,病情发展到了“该死”的阶段,病人就必死无疑,是不可能有任何奇迹发生的,事实也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种“经验”,医生们如同法院里的法官,一纸病危通知就像死刑判决书,不可逆转。

医院时,看到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家,奄奄一息。家属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医上了,我理解他们!人世间,没有什么比站在那里眼睁睁看着父母亲的生命在挣扎流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更加悲哀,深入骨髓!一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一代中华脊梁,现在需要扶阳医学的帮助,霎时,我感到责任重大。当时,威胁钟老生命的三大杀手是:

一、顽痰

医院动用了很多手段,包括化痰药和吸痰器都无济于事,还是化不了钟老的顽痰,因为痰太粘、太稠、太硬,犹如橡皮筋一样。很多这样的病人都是因为顽痰咳不出而去世的。

二、高热

最先进的新药特药全都用上了,高热还是退不下来。对于白血病等癌性发热,西医自己承认历来就没什么好办法,有的病人长期发热,最后因阳气耗尽而死亡。

三、造血功能衰竭

医院靠输血来提升钟老的血系指标,但输血效果非常有限,几天之后全血指标又退回从前,被打露原形。而且,输血后又发生了溶血反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高热和抽搐。

病人的实际情况都摆在这里。

马上先切脉,刻见:双手整体脉都是洪大带劲,肾脉沉取至骨无根;舌质绛红,舌苔白厚腻罩*;体温39.6;心率;血压~;血糖24;血小板;时昏时醒。

对于治疗大病难病的重大决策,我都会认真地向王老师请益,通过仔细辨证,王老师认为钟老此时已病入三阴和血分,高热实为三阴温病所发,结合脉象综合考虑后,治疗思路为:

●立四逆为大法:附片80,炙甘草6,生姜80,用四逆纳下归根,固护心肾;

●病家顽痰不化威胁生命,可立麻杏竹甘综合法为常法:炙麻*20,炒苏子25,鲜竹沥,炙甘草6,法半夏45,用此法将顽痰化为水,可多用几付;

●病人高热不退,用扶阳医学四逆败*综合法的透营转气类型,大便通,烧即退;

●病人血小板只有7千,严重威胁生命,用升血小板粉剂,可使血小板每三天升高一倍,翻一番;再过三天,再升高一倍......

处方:

附片80(先煎),生白术15,茯神15,制麻*20,砂仁15,防风15,前胡30,*芩25,青蒿25,醋鳖甲30,炒苏子25,陈皮15,法半夏45,生*芪45,生地30,丹皮25,元参30,细辛15,三七25(另炖),人参15(另炖),炙甘草6,生姜80,水牛角片75(先煎),鲜竹沥mL(兑服)。分6~8次服完。

第一付药服后奇迹就出现了,痰咳得非常轻松,很容易滑出来。而在未服中药之前,每次咳出一口痰都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女儿帮忙拍打背部,儿子从嗓子里往外抠,抠出的痰又粘又硬,如橡皮筋一般。

一剂之后高热也随之而退,再加上服用升高血小板的粉剂,病情一天天好转,直至将血小板升至正常,转危为安!

这个处方中包含大法、常法和法中法,格局大而复杂,但细看此方,君臣佐使,理法分明,卫气营血,步步歼敌,春冰虎尾,一切伏邪,扫荡净尽。由于本篇主要分析麻杏竹甘综合法,方中其它的立法后面再讲。

之前分析了麻杏竹甘综合法治疗咳喘的道理,但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把顽痰化成水,而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本方中,麻杏竹甘综合法有一些变化加减,其结构是:炙麻*20,炒苏子25,鲜竹沥,炙甘草6,法半夏45。

在基本法的结构上将杏仁换成炒苏子,再重用法半夏。

定喘用杏仁是伤寒论里仲景的用法。病人此时没有喘症,只是痰咳不出来,不需要杏仁来定喘,故用炒苏子替代杏仁,此为扶阳法要之妙用,炒苏子针对的是肾虚寒而咳嗽的肺,其着力点是将上逆的邪气从少阴往下拉;炙麻*与炒苏子配合,一升一降,使乾坤运转,更好地开宣肺气。

法半夏45克的用量,意取“半夏独大”,法于小青龙。小青龙汤证是因为病人体内之水代谢不良,积液肺中,“半夏独大”之目的是移肺中之水入膀胱,从而实现尿解!《伤寒论》在小青龙之前条列的所有方剂,包括从桂枝汤到各半汤、再到葛根汤、新加汤乃至大青龙,除麻*汤之外,都使用了生姜和大枣,但是到了小青龙,仲师就去掉了生姜和大枣,为什么呢?

其实,小青龙之前的所有方剂都是在处理营卫问题,行“表解”,而协调营卫的主力就是生姜和大枣,多一份生姜就多一些能量补充卫分,多一枚大枣就多一份能量进入营分。麻*汤没用生姜和大枣,是因为麻*的开表功用非常强大,不需要生姜和大枣帮忙。

但是到了小青龙汤的时候,去掉生姜和大枣,说明小青龙汤根本就不是一个调节营卫的方,目的不在表解。因此,仲师就加大了半夏的剂量,用到半升,也就是现在的克。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由于妙用“半夏独大”,遂“降肺胃之积滞归于沤中(卢铸之语)”,力使肺中水邪移归于膀胱。所以半夏独大的小青龙,仲景的真实意图是“尿解”而非“汗解”!仅此神来一笔,就够医者一辈子学习的了。

小青龙取“半夏独大”之意是使寒邪“尿解”,有路可去。很多医者在临床中不敢这么做,常常是半夏量少势微而成死局。一旦半夏剂量不足,就会退而与陈皮构成二陈格局,误成汗解。肺里满是积水,不顺“浊降”之意用尿解,而错使表法,当属无理之极!那么病人服后,无不症见大虚!

麻杏竹甘综合法之奇伟处,是其已上升到“法”的层次,所以临床上可以随证加减,运用自如,不管是麻杏甘石汤的肺燥,还是小青龙汤之肺湿,都能够打包解决,一举荡平。比如本案,实质上就是肺很热又兼有积水的肺,用麻杏竹甘法化痰为水,再取小青龙的半夏独大,移肺中之水邪入膀胱而尿解,当然效如桴鼓,真正做到了“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

对于此案,钟老的主治医生由衷的感慨道,扶阳医学创造了他们建院以来的一个奇迹。眼见为实之后,医院的医生们纷纷请我们扶阳团队为他们自己及其家属看病处方。看来,现在很多人嘲笑中医西化,其实只要中医自己争气,是完全可以做到西医中化的!发奋图强,立足经典,勇于创新,才是中医人应有的态度,这点上,王献民老师就是楷模。世风日下不可怕,急功近利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思改变自己!

化痰为水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并没有结束,比如,三阴温病的高烧是如何退的?补血小板的粉剂又是什么呢?这些内容不是本篇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之后的相关篇章中为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

这个故事讲的是治疗一个八个月大婴儿的咳嗽。

八个月大的婴儿正好处在小儿蒸变阶段。什么是小儿蒸变呢?蒸变又称为“变蒸”,民间又将之称为“烧长”或“生长热”,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此说首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曰:“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见者,脉乱无苦也”。

所谓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这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

小儿变蒸期间,主要的病症之一就是咳嗽和发热,卢铸之针对婴儿变蒸期间的治疗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论述:“乳子未满周岁,为先后两天建立之时,营卫生会之机,若母亲乳子不慎,外邪与乳相聚于肺胃之间,重楼必阻。小儿正值蒸变期间,为筋骨发展之时,立法处方只宜扶助水火变换之机,不能抑制生化,必须纯保天真营卫。”这是卢老为我们指明小儿蒸变期间的治疗总则,即“只宜扶助水火变换之机,不能抑制生化,必须纯保天真营卫”。

那么,临床上扶阳医学是如何治疗婴幼儿的咳嗽,并做到“纯保天真营卫”的呢?

今年2月27日,扶阳基地的一个学员缪同学,发







































骨肽注射液说明书
北京白癜风费用大概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cd/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