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我有幸跟随我院儿科教授欧正武临证3年。老师学贯中西,学验俱丰,长于病史询问,精于辨证分析。现将跟师学习过程中的一则经典医案写出来,与同道分享。
初诊:患儿,男,3岁,近3个月来反复咳嗽,10天前咳嗽加重伴有喘促,外院诊断为喘息性肺炎,输液9天,现喘促止,仍咳嗽有痰,眼痒,鼻痒,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大小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I°,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淡,苔白,指纹淡紫于风关。血常规:WBC10.5×G/L,L72%,N12%。欧老辨证为痰湿阻肺,施以温肺化痰之法,用三拗二陈汤加味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炙麻*3g,杏仁3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g,细辛2g,川贝3g,矮地茶6g,炙远志5g,五味子3g,鸡内金5g,甘草3g。5剂,水煎服。
同时配合西药进行治疗。酮替芬1mg,口服,每日两次;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鼻,每日两次。
二诊:咳减,痰少,稍感眼痒、鼻痒,纳食一般,夜寐尚安,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
上方加减。处方:炙麻*3g,杏仁3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g,百部5g,川贝3g,矮地茶6g,五味子3g,麦芽15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咳嗽已无,偶有喷嚏,纳食增加,夜寐安稳,汗出较多。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
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太子参6g,白术5g,茯苓6g,陈皮3g,法夏3g,五味子3g,白芍5g,煅牡蛎15g,*芪6g,防风6g,鸡内金5g,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患儿所患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中医“哮咳”“久咳”病。哮咳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形成痰饮内伏的特殊体质。欧老认为,该患儿以痰湿阻肺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故治以温肺化痰,初诊方用三拗二陈汤加味。该方由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味而成,二者均出自《和剂局方》,三拗汤辛温开肺,化痰止咳;二陈汤乃燥湿化痰之要药。加细辛,加强温肺化饮之功;前胡、白前、川贝、矮地茶则加强化痰止咳之效。因患儿咳嗽日久,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炙远志宁心安神、祛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经治患儿咳嗽日减,继以原方加减治疗。待咳嗽消失,则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健脾补肺,白芍、煅牡蛎和营敛汗。脾气旺,肺气盛,外邪难侵,故久咳自难复发。
文/湖南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舒兰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