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由玺印医话验案1

名老中医由玺印医话验案之理论1:

西医论白血病

西医学名:白血病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英文名称:leukemia

定义:发生于造血器官,以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异常的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

什么叫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特点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肿瘤性增生,可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使各个脏器的功能受损,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

白血病又称为血癌

白血病具有与其他恶性癌瘤的共同特点。即:(1)白血病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生;(2)白血病细胞也可像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一样,无阻拦地侵犯人体的各种脏器,影响脏器功能,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3)白血病也可以表现为局部浸润,如肿瘤一样形成肿块。如皮肤浸润结节及儿童常见的眼窝部绿色瘤等,故一般人常将白血病称为“血癌”。

白血病与败血症在临床上均可有相似的表现,如贫血、发热、皮肤紫癜、肝脾肿大、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并可出现幼稚细胞等,但两者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类疾病。前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后者则系某一细菌感染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全身感染现象。白血病患者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因继发严重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则绝不会转化为白血病。

白血病前期

白血病前期(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现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难以确定性质的血液学异常,系在白血病发生后做出的回顾性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相当一部分MDS-RAEB及MDS-RAEB-t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转化为白血病,这些患者的MDS-RAEB期和MDS-RAEB-t期就称为白前。白前主要的临床特点有:患者临床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且虽经多种治疗贫血难以改善;部分患者还可同时表现有发热或出血等异常;血常规化验可见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见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中三系血细胞或任两系血细胞表现有病态造血,其中原始细胞比例可增高,但尚未达白血病标准。

急性白血病MIC分型与FAB分型

MIC是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和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C)三字的缩写。急性白血病的MIC分型,顾名思义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对白血病作出的分型诊断。采用MIC分型则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FAB分型单纯用形态学分型之不足。除形态学特点外,MIC尚依据白血病细胞表面所携带或表达的系列特异性抗原(如:髓系抗原,T、B或非T、非B淋巴系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标记,提高对白血病分型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还采用了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他细胞遗传学方法来检测白血病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方面的异常,可对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1.FAB分型:

M0:未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1:部分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2: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M4: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M5: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6:红白血病

M7: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分类

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血液肿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类方法。在白血病FAB、MIC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WHO分类法,经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年及年对新分类修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分类。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

化学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并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两个重要的原则更需明确:(1)长期缓解的病例几乎只见于有完全缓解(CR)的病例;(2)除了骨髓移植可做为挽救性治疗的手段外,对于开始治疗的反应可以预测白血病病人的预后。尽管白血病治疗的*性较大,且感染是化疗期间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白血病病人的生存期只有2~3个月,绝大部分未经治疗的病例均死于骨髓功能障碍。化疗的剂量并不应因细胞减少而降低,因为较低剂量仍会产生明显的骨髓抑制而改善骨髓功能方面帮助不大,但对于最大限度地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极为不利。

化学治疗的种类

诱导化疗是开始阶段的高强度化疗,其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而取得完全缓解(CR)。

缓解后化疗是真对经诱导化疗已取得完全缓解后的病人,为进一步消灭那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巩固治疗重复使用与诱导治疗时相同或相似的剂量的化疗方案,并在缓解后不久即给予。

强化治疗增加药物的剂量(如HD-Arc-C)或选用非交叉性耐药的方案,一般在取得缓解后马上给予。

骨髓移植(BMT)   

骨髓移植在AML治疗中作用的临床试验缺乏质量控制研究。BMT在AML中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相关死亡率、年龄、和其他预后因素等均应加以考虑。诊断时有预后良好因素的(如伴有t(8;21)、t(15;17),inv(16))患者,可不必考虑年龄因素使用标准的诱导缓解后治疗。无预后良好因素者,尤其是骨髓细胞核型差的病例,应在第1次缓解后选择自体或异基因BMT。第1次缓解后便采用无关供者的BMT的治疗,这种骨髓移植是否值得进行应慎重考虑,既便是对于治疗相关性AML或是继发于骨髓异常增生的AML均属临床研究性质。

异基因骨髓移植:近年来有关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报导很多,但据估计最多有10%左右的AML患者真正适合进行配型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一般在40或45岁以下的患者进行,但许多中心年龄放宽到60岁。第2次缓解的AML往往选择异基因BMT,因为该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只有20%~30%。最近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第一缓解后即行BMT与先行缓解后治疗当复发后第2次缓解后再行BMT两组之间生存率上无差异。因此BMT应当用于2次缓解后的挽救治疗、诱导失败、早期复发、或某些高危病人。但适合的病例仍应进入前瞻性临床研究以确定异基因BMT的效果。

靶向治疗   

针对发病机制的分子靶向治疗

  最成功的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STI,格列卫)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物P融合蛋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已取得成功,对Ph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也有效果;它还有另一重要靶点就是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员C-kit(CD)。

针对表面分子的靶向治疗

AML、正常粒系和单核系均高表达CD33,25%AML细胞表面也有表达,正常造血干细胞和非造血组织不表达。单抗HUM是重组人源化未结合抗CD33IgG,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可以迅速与靶细胞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作用杀死靶细胞;药物结合型单抗Mylotarg为CD33单抗与抗癌抗生素-卡奇霉素免疫连接物,年5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60岁以上的复发和难治性AML;抗CD33抗体还可以与放射性同位素偶联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性AML及联合白消安和环磷酰胺作为AML骨髓移植前预处理方案。阿仑单抗(alemtuzumab)是人源化抗CD52单抗(产品有Campath),用于治疗CD20阳性白血病。

诊断急性白血病

诊断白血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检查的结果,以骨髓中原始细胞>30%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标准。(最新的WHO诊断标准已把骨髓中原始细胞≥20%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标准。)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点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单,ANLL-M5)。骨髓或(和)外周血中有粒和单核两系细胞,或是“急粒单”的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系形态特征。如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则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应超过20%;如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则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应超过20%。

在临床上“急粒单”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1.齿龈增生、肿胀、出血、溃疡、坏死等较多见。

2.鼻粘膜浸润、鼻塞、嗅觉减退、硬腭溃烂、咽喉水肿引起窒息等。3.皮肤白血病病损多见,可表现为弥散性斑丘疹,硬性结节,肿块,脓疱性、大疱性或剥脱性皮炎等。4.肠壁浸润、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相对易见。5.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较多见,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富含溶菌酶-易形成溶菌酶血症及溶菌酶尿有关。6.关节疼痛与肿胀相对多见。7.在治疗上,急粒单与急单的疗效较其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差。红血病与红白血病两者区别

急性红血病表现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的恶性增生为主,可见类巨幼变。临床上常误诊为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白血病则表现为红、白(主要是粒)两系的恶性增生,最后可发展成为典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般认为红血病可以发展成红白血病,后者可再进一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但临床上不是每个病例都有这样的转化过程,有的病例可能在未转化前就死于并发症,因而未能显示出病情发展的全过程。

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绿色瘤

绿色瘤也称原粒细胞瘤或粒细胞肉瘤,是白血病细胞聚集而形成的局部包块。由于此类细胞内含丰富的过氧化酶,致瘤块切面呈现绿色而得名。绿色瘤常见于小儿及青年急粒患者,男多于女。一般多侵袭骨膜、硬脑膜及韧带组织,最常见于眼眶,可引起不对称的突眼。其次也见于颧骨、鼻旁窦、肋骨、胸骨及骨盆。骨髓腔内、乳腺、肝、肾、胃肠、生殖腺(睾丸、卵巢)、肌肉等处也可被累及。此瘤块可先于白血病的典型血液学变化之前出现。

先天性白血病

凡是在出生后至第四周内诊断的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患者出生时皮肤表现最为常见,约50%的病例除紫癜外,常有0.2-0.3cm的白血病结节。除肝脾肿大外,呼吸困难较为多见,细胞类型以非淋巴细胞型多于淋巴细胞型。多数患儿在诊断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于呼吸衰竭。

低增生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呈现有核细胞减少的骨髓象时,称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其主要特点有:多见于老年人;病情进展缓慢;白血病细胞浸润不明显,肝、脾一般不肿大;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未见或仅见少量原始细胞;骨髓象呈增生减低,原始细胞占30%以上。对此类白血病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

冒烟性白血病

如果将急性白血病想象为熊熊燃烧着的大火,那将不难理解冒烟性白血病是--种具有引起大火燃烧潜在危险的一种隐袭性白血病疾病状态。本病突出的特点为有一段时期病情发展缓慢,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血象亦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骨髓象中原始细胞仅5%-30%。以后,随着病情演进,临床症状也趋向严重。目前已将此类白血病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型(MDS-RAEB)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的转化型(MDS-RAEB-t)。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细胞相对成熟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较急性白血病长。根据其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类型,大致上分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类。后者尚包括某些少见类型白血病,如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种由多能干细胞病变所致、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制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90%本病患者可检测到Ph1染色体,其余10%患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查到相应基因结构的异常。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脾肿大明显为本病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为中幼粒细胞阶段以下之粒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或增多。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

慢性期症状较轻,约为3-4年。

加速期出现较多症状及血液学改变,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急变期症状及血液学改变均似急性白血病。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

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不成熟粒细胞>10%,原始粒细胞<5%-10%。

2.骨髓粒系细胞高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10%。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降低。

4.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加速期诊断标准是: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一20%。

2.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3.出现绿色瘤。

慢性粒细胞的急变期标准同急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治疗手段包括:

1.化学(药物)治疗。

2.白细胞去除术(当白细胞太多寸可临时采用)。

3.α-干扰素治疗。

4.异基因骨髓移植(40岁以下的患者)为目前惟一可根治的办法。

慢粒的加速期和急变期应按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用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危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及骨髓中原始细胞达到或接近急性白血病水平时,称为慢粒原始细胞危象或慢粒急变期,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之终末期表现。增多之原始细胞可为原始粒细胞(称“原粒变”)或原始淋巴细胞(称“原淋变”)。此时应按急性白血病治疗,但疗效常不佳,中位存活期为4-6月,很少超过1年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临床表现预示有发生急性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当出现下列临床表现时应警惕急性变的可能,应该及时就诊:

1.进行性贫血:短时期内出现贫血症状(慢性粒患者在慢性期时一般不会有贫血),且不断加重。

2.发热持续不退,采用一般抗生素无法控制。

3.脾脏进行性肿大。

4.出血倾向。

5.血象及骨髓象的改变。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是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这些成熟形态的淋巴细胞在体内积累,可使淋巴结结构消失,血液和骨髓内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最后还可累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慢淋细胞系单克隆性。95%以上慢淋为B细胞型,5%~10%病例为T细胞型。患者常有免疫功能异常。本病发展缓慢,从诊断时算起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4~6年。由于此病发生于老年,约l/3病例死亡原因常与本病无关。

多毛细胞白血病

本病系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表现有贫血、发热、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往往减少。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是在外周血或骨髓中见到有特征性的多毛细胞。细胞胞浆周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或伪足状突起,有时为细长毛发状伸出。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检查是辨认毛细胞的重要手段。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不被左旋酒石酸抑制。免疫分型特点为CD25、CD11呈强阳性。治疗以脾切除为首选,大剂量干扰素及腺酐脱氢酶抑制剂等对治疗本病有良效。有条件者可考虑骨髓移植。

混合性白血病

混合性白血病是一组本质有相当大区别的急性白血病,其细胞形态按FAB诊断标准很难归类。采用单克隆抗体及分子遗传学技术可将混合性白血病分为2种类型:

1.双表型白血病细胞同时表达粒、淋两系细胞抗原。

2.双系列型患者具有两群白血病。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qiana.com/bqtp/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