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黑木耳分布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温带深山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黑木耳菌木只需要满足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就可形成原基,长成子实体。但要进行袋料栽培,实现商业化生产,就必须针对黑木耳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的诱导,否则,难以长出黑木耳,更难保证产量和质量。例如,不对发满黑木耳菌丝体的菌包进行划口、刺孔、灼烫等物理性诱导,即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条件都能满足黑木耳生长的需要,形成原基也不会“破袋而出”,长成可食用和销售的黑木耳子实体。
在黑木耳袋料栽培过程中,诱导贯穿黑木耳菌丝体和子实体生成生长的全过程。诱导是黑木耳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特别是不同生长阶段相互转变时所需的外界的必要的因素。诱导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黑木耳一个品种,对其它袋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当前,一些已进行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的诱导理论已相当成熟,例如,金针菇、杏鲍菇等。一些还没有实现工厂化栽培的食药用菌品种,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对这些品种袋料栽培的诱导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些品种如果有比较成熟的诱导理论指导,是完全可以实现工厂化栽培的。
所谓诱导就是人为的对菌丝体和子实体进行必要合理的各种刺激和影响。对于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即有正能量的诱导,同样也存在负能量的错误诱导。趋利避害,才是黑木耳栽培技术研发的核心。
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诱导有: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理等方面的诱导。这里重点介绍物理诱导,例如破坏诱导、温度诱导、湿度诱导、光照诱导、空气诱导等。
希望能产生共鸣,抛砖引玉。
(一)、破坏诱导
黑木耳袋料栽培离不开破坏诱导。发好菌丝体的黑木耳菌包,由于外部包着塑料菌袋,即使受到光照刺激,形成黑木耳原基,也不会长出袋外形成可食用和销售的子实体。只有对发好菌丝的培养基表面进行划口、刺孔、灼烫等破坏诱导,并经温度、湿度、光照的诱导,才能形成黑木耳原基,直至子实体成熟。划口或刺孔的形状、大小、深浅、多少以及部位都对黑木耳生长起到诱导作用。比如深浅可影响出耳的快慢,浅一些出耳快,深一些出耳慢;口的大小、形状和多少直接影响木耳形状;此外划口或刺孔的时间、形状、多少也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划口或刺孔是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黑木耳商业化栽培的许多质量和产量指标都是通过划口或刺孔的破坏性诱导实现的。以划口和刺孔为标志,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发展至今主要有大口朵状栽培和小孔单片栽培两个阶段。
另一方面,破坏诱导是复壮菌丝的有效措施。黑木耳菌丝体抗杂、抗逆性较弱,特别是老化的菌丝体极易发生病虫害,对菌丝体进行破坏诱导是复壮菌丝、抑制菌丝老化的有效措施。如出耳前的倒菌、出耳后的移动菌袋等。通过倒菌对菌丝进行破坏,菌丝体分枝生长,菌丝变的粗壮,菌丝数量大量增加,生命力和抗杂、抗逆性增强。对固体二级菌种这样处理,接种后菌种萌发快,吃料快,成品率高;栽培种这样处理,出耳快且齐,木耳生长的快,提高产量和品质。
另外,一些生理性病害,对菌袋进行重放、拍打、刺孔等强刺激进行激活,往往很有效。在生产实践中有隐性病害的菌种很难准确分辨,一旦应用会造成大面积污染,损失严重。对菌种进行破坏性诱导,将怀疑有隐性病害的菌种进行破坏,即用手将袋内的菌丝体捏碎。然后进行适温培养,两天如果破坏的菌丝就复壮发白,一般可以使用;如果有隐性病害,菌丝破坏后,菌丝失去“抵抗力”,隐藏的细菌等病害就会迅速漫延,菌丝没变白或出现杂菌,菌种应被弃用,这很容易分辨。对试管母种、固体原种、栽培种都可进行破坏检验。(未完待续)
TobeContinue...作者徐连堂,现任黑龙江东宁县黑木耳产业办技术推广站站长、东宁县食用菌协会会长。从事黑木耳事业25年,在黑木耳生产栽培、病虫害防治、菌包工厂化生产等方面研究颇深。
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