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朋友问我,哪里的药材最好,怎样才能买到好的药材?同样是*参,为什么价钱不一样,为什么味道不一样?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道地药材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由于道地药材品种众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先分享现有的,再陆续分次整理吧。
中药材历来讲究道地(或地道)。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是老药材、老中医、老百姓认可的金标准,是药材老字号、正品及正宗的金字招牌。
例如四大怀药的地*、菊花、牛膝、山药;浙八味的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细辛、龙胆草;四川的*连、乌梅、川贝、川芎;安徽的丹皮、木瓜;福建的泽泻、太子参;新疆的麻*、甘草;内蒙*芪等。
这些之所以被称为道地药材,除了产区的土质、气候、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一条是,采用了科学规范的加工方法与技术。道地的种质、道地的产区生态环境、再加上道地的加工技术才能形成道地的独特品味和功效的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起初指某“道”、某“地”出产的药材,指明药材产地,无“优质”含义。至今,“道地药材”是控制和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指标,是质优纯正药材的代名词。“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如巴豆、秦皮、蜀椒、吴茱萸等都以古国命名药材,表明产地。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描述道:“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道地”一词见于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中,该书每种药物项下专列“道地”条目,如杜仲,道地:“建平宜都者佳”。
“道地”的“地”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道”指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名称。“地道”亦作“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质优可靠之意。
“道地药材”始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道地药材”,所谓道地,乃真正、真实之意。
南北朝陶弘景“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的论述,是“道地药材”概念的最早雏形。唐贞观元年,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地产药材,为“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区称道地产区,这些产区具有特殊的地质、气候、生态条件。
“道地药材”表示方法通常为“地名+药材名”,如“怀地*”、“笕桥麦冬”、“茅苍术”。其中的“道”原指中国古代的行*区划:汉代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如唐代凡州府三百五十八,依叙为十一道,后析增五道(是唐之道制,后世及日本,高丽皆承袭……);清代以布*司领道,民国初改为道尹(将每省分为几道)。由上可知,除汉代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级道无甚影响之外,自唐贞观初(公元年)以后,直至清末民初,在我国皆以“道”作为行*区划由来已久,只是地域大小不同而已。
我国道地药材区域图
我国道地产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关药,指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包括有人参、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关*柏、鹿茸等。地理分布包括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东北平原,海拔绝大多数在米以下。气候冬夏温差大,冬季严寒,夏秋多雨。
?北药,指长城两侧及其以南的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一般包括北沙参、*参、金银花、山楂、知母、阿胶、远志等。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山东半岛、燕山、太行山及阴山等地。
?秦药是指古秦国及其周围地区所产道地药材。地理范围为秦岭以北,西安以西,至“丝绸之路”中段毗邻地区,以及*河上游部分地区。出产的道地药材有当归、大*、枸杞、秦艽、秦皮等。
?怀药,指古怀庆府,主要包括今河南省的博爱、武陟、温县和沁阳等地所产的常用药材,现今泛指整个河南省盛产的道地药材。其中四大怀药:“怀地*、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久负盛名。另禹白附、禹南星、天花粉等亦为有名的怀药。
?淮药,指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所产的道地药材。有宣木瓜、凤丹皮、茅苍术、蕲蛇等。
?浙药,指浙江省所主产的地道药材。因该省生态条件适宜,既有天目山、雁荡山和四名山等山地,又有浙北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土壤肥沃。主产著名的“浙八味”有浙贝母、浙玄参、杭麦冬、浙白术、杭白芍、杭菊花、延胡索、山茱萸及温郁金等。
?云药,指云南省境内所主产的道地药材。该省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植物一国”之称。以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和滇西南高原的野生药材资源最为丰富。全省各地栽培的地道药材包括有三七、云木香、重樓、诃子等。
?贵药,指贵州省境内所主产的地道药材。全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约米以上。主要有乌蒙山、大娄山、梵净山和苗岭。本区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少,湿度大,阴雨和雾日多,适宜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生长。主产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白及等。
?南药,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主产的地道药材有江枳壳、建泽泻、朱砂、雄*、南沙参、栀子、白前等。江西多山地和丘陵,气候为春寒、夏旱、秋干、冬阴。年平均气温16-20度左右。春季多梅雨,夏季多暴雨。福建,西部有武夷山脉,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22度,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是多种地道药材的产地。
?广药,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所产的地道药材。主产的地道药材有广藿香、山豆根、马钱子、槟榔、胡椒、砂仁、广防己等。广东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9-25度,降雨量-毫米。广西夏季长而炎热,干湿季节明显,全区年平均气温17-23度,沿海全年无霜,年降雨量-毫米。海南省在我国最南端,为热带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很适宜热带药用植物生长。
?川药,指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主产的地道药材。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东部为四川盆地,包括盆西平原、盆东岭谷及盆中盆南丘陵。盆地四周皆山,如大凉山、12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因素的文献研究大巴山、巫山、邛崃山等,海拔多在-米之间。川东盆地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17度左右。川西为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强烈。适宜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生长。主产的地道药材有川贝母、川芎、冬虫夏草、大*、*连、川乌、川*柏、川牛膝、川木通等。
采药时制,适时采收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保护和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劳动人民对中药材的采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春采茵陈夏采篙,知母*芩全年刨,秋天上山挖桔梗,及时采收质量高”说明采收季节对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性。
如法炮制
中药材的采收加工是整个中药行业中的源头,加工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中药材以及其制成品的品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有云:(采收)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充分肯定了药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性。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采收加工,都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老药农从点点滴滴中总结出来的,加工不当或加工力度不及,就难以达到形、色、气、味及含量的高品质。
例如:天南星
生南星:主要作为外用药,具有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于治疗痈疽瘰疬、痰核肿痛。
制南星: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的功效,用于治疗顽痰咳嗽、胸膈胀闷,以及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癫痫等证。
胆南星: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用于治疗痰热惊风抽搐、癫狂以及痰热咳嗽等证。
例如:半夏
半夏的加工品的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色己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斤,用白矾2斤,甘草16斤,石灰块20斤)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kg半夏,用白矾20kg。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产地加工不到位,道地药材不道地
笔者从多个产区了解发现,此类现象十分普遍。比如生地*往往没有焙透,心部不黑,菊花心不明显。传统方法是鲜地*采收后在土焙内缓缓地烘焙并不时上下翻动,直至内部变黑变干;熟地*蒸制不到位,有棕色心。传统方法为九蒸九晒,熟地*要由生地*加*酒反复蒸制、晾晒直至内外乌黑发亮,口尝甘甜胜饴糖。再者如乌梅、厚朴、玄参、杜仲堆捂发汗不到位甚至不发汗。这些药材收采后,必须先除去芦头、子芽、须根或泥土杂质等,晒或烘至半干,再堆捂发汗使内部变黑、再烘晒,反复数次至干燥,最终达到内部油润色黑。怀菊花不是阴干而是直接晒干或烘干。传统方法要求菊花采收后要束成把挂在房檐下自然阴干,使色白、味浓、花形自然。半夏、南星、桔梗、桑白皮未去净外皮,陈皮未放陈而使用、桑叶未经霜打而采收等,这些产地道地而加工未到位的药材都使道地药材的质量大打折扣。上述问题必须引起产地初加工者以及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
当今,由于受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很多的药材道地产区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传统的加工技术加工,而是偷工减料,减少程序,滥用硫熏等手段,从而影响了药材的品质,失去了道地药材的价值。
结束语
应好好挖掘、整理传统道地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遵法炮制,切不可为利忘义、为利忘祖、为利失德、为一时之利而失长久之誉。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道地药材一定要道地加工,确保道地药材的品质内涵,确保中药产业的长远发展,确保道地产区的芳名永驻。
小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