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16/6169886.html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第一所“拥*招待所”
孙俊堂
招待所旧址
第一所“拥*招待所”是由武乡县白和村妇女创办的。
“拥*招待所”是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支援我*行*作战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战争年代起到了服务部队,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为支援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你可知道,曾经风靡整个晋冀鲁豫边区,乃至华北广大地区村村建立的拥*招待所,却是由武乡县白和村妇女们首创的。
白和村地处武乡东部山区,是武乡通往左权方向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县牺盟会的宣传发动下,白和村很快建立了*组织,全村群众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战洪流之中。特别是年八路*进驻村庄开办煤矿,演习训练,帮助群众搞生产,让村民认识到八路*是救国救民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在*民团结,同仇敌情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爱民,民拥*,*民建立了鱼水深情。白和村的妇女在妇救会的组织带领下,做*鞋,缝*衣,动员青年参*参战,是一支非常活跃的拥*支前队伍。
乔焕莲
白和村第一任妇救会主任
拥*招待所主要创办人
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对我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扫荡,加紧围剿“蚕食”。八路*总部和主力部队转战于左权麻田一带与敌人周旋,展开反“蚕食”、反扫荡艰苦卓绝的斗争。当时部队的流动性很大,战斗也异常激烈,部队不断地从村中通过,伤病员转运的任务也很繁重。看到八路*战士们衣服褴褛,面容憔悴,嘴角开裂,疲惫不堪的样子,妇女们都心疼不已。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啥事,才能够帮助他们解解疲乏呢?
时任村妇救会主任的李大孩和女共产*员张桂香、梁锁娥、史文英、李娥花、梁淑珍、孙银莲等共同商量,决定在部队通过的时候,组织大家送水、送饭进行慰问。一个时期之后她们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一是不能掌握部队通过的具体时间,要么部队来了才烧水做饭,等做好了部队己经赶路走了。要么烧好了水,做好了饭,部队却不通过。二是姐妹们每天要准备招待八路*,又要种地搞家务,不知该做那样,搞得人很疲劳。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择个固定场所,轮流值班,既可以保证随时接待,又避免了时间人员的浪费。
队员:孙金莲
说干就干。通过观察考虑,决定在本村上店上路口处设一招待所,专门服务于过路的八路*。共产*员、时任武乡区抗日区长的孙培绪将自己祖传染布坊约有30多平方米的三间房屋让了出来,妇女们从自己家中拿来锅碗灶具、被褥,动手垒起了灶火,盘好了土炕,仅那口用作烧开水的大铁锅就可容纳多斤水。在门口搭起了凉棚,支起石桌、石凳。一切准备就绪,起个什么招牌名称呢?村支书孙天元思索了一会儿说:“既然咱们是接待服务咱八路*部队的,那就叫拥*招待所吧!”。木工手武千锁很快做好了“拥*招待所”的木牌子,并挂在了大门上。至此,“拥*招待所”开始了为过往八路*部队服务的招待工作。
妇救会将全村35岁以下,18岁以上的妇女分为14个小组。其中负责“拥*招待所”接待工作的10个组,负责救护转送伤员工作的担架,四个组。每组四人,由一名*员或积极分子担任组长。“拥*招待所”的四人分工是两人负责烧水,打扫卫生,为战士们洗衣服和缝补衣服。两人负责站岗放哨,为零星过往的部队战士派饭。担架队是负责由新村转来的伤员进行简单救治,然后再送至洪水村。
“拥*招待所”的妇女实行值班制,每天有一个组,周而复始,24小时坚守岗位,保证开水不间断、服务不间断、转运伤员不间断。在八路*攻打左权红部据点时,她们接到中午有多名八路*将士需在村吃午饭,全村妇女总动员,家家拿出最好的粮食、蔬菜招待。第二天据点被攻下,全村人高兴地载歌载舞欢庆胜利,都为自己为抗战作出贡献而兴奋。一次,妇女担架队的李云花、冯桂莲、孙拉弟、段月梅负责往洪水转送一名伤员。当时天寒地冻,她们抬着伤员在河冰上慢慢走着。孙拉弟一不小心踩透冰凌,双腿陷入寒冷的冰水中。但孙拉弟死死将担架举在胸前,深怕河水浸湿伤员。在众人的帮助下,她艰难地从冰窟里爬出,而裤腿己经湿透,站在地上双腿冻得打颤,就这样她咬咬牙硬是完成了任务。
小队员:梁凤英(后参加了八路*)
白和村妇女们的“拥*招待所”坚持数年从无间断,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八路*,送护了一批又一批伤病员,让过往战士能有个歇脚地方,身体能够得到短暂的休整。同时八路*与白和的村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短暂的停留中,总要抽出点时间为村民担水扫院,帮助干农活,教唱抗战歌曲。让村民更难忘的是部队医疗队主动为村民看病。那时村上人的疗疮病的很多,如孙邦元、孙孟祥、李新祥等人尤为严重。医疗队为他们用甘草熏烤,送他们草药,一个个康复起来。李二焕老人背上生着大疮,整天浓水不断外流,久治不愈,十分痛苦。医疗队送给她一瓶膏药,没有几天就痊愈。白和村民眼中的八路*就是自己真正的亲人。
白和村“拥*招待所”的建立和出色的工作在当时并不仅仅是本村妇女为抗战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她的更大作用在于影响和带动了无数个“拥*招待所”,在抗日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诞生,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原太行第三*分区前哨剧团的老文艺工作者李根源在《我们战斗在前哨》回忆集里这样记载:“拥*招待所”是前哨剧团李亦晟同志创作的一个优秀剧本。年春节过后,亦晟同志到武乡洪水一带出差,在白和村受到了‘拥*招待所’两个妇女的热情接待。对‘拥*招待所’,他还是第一次接触。经打听,原来该村地处武乡通往左权县的路上,因为八路*总部驻在左权县麻田一带,所以经常有*人从这里通过。该村妇救会主任动员妇女办起了这个招待所,专门接待过往*人。服务内容包括茶水接待,缝补衣服,给零散*人派饭和安排住宿等,很受过路*人欢迎。亦晟同志紧紧抓住这一新生事物,以他高度的*治敏感和艺术概况力,用太行区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形式,很快地完成了《拥*招待所》剧本的创作。
《拥*招待所》写出后,于年秋在武乡县首场演出,部队和地方的同志看完戏后反映很好。认为剧本情节起伏跌宕,有矛盾但不对立,有争执但不记恨,误会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又在一定范围内解决,轻松愉快,富有情趣,是个好剧本。
小队员:田拉拉(后参加了八路*)
以后这个戏一直成为前哨剧团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还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在晋冀鲁豫边区广泛流传:(一)、年秋天,太行山地区在涉县(当时属河南省)举行第一次戏剧汇演,李亦晟同志帮助一个地方剧团排出在大会演出,受到好评。(二)、在汇演期间,太行新华书店出版了这个剧本,公开发行。(三)、年秋天,师*治部调我们前哨剧团和五分区奋斗剧团以及师部先锋剧团组成联合剧团,排练了苏联多幕话剧《前线》,于当年12月到年8月连续到太行*区8个*分区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除演出《前线》外,其中就有《拥*招待所》。(四)、年下半年,冀南*区和冀鲁豫*区集中一部分干部在太行第七*分区辉县一带整风,其中还包括两个*区演剧社的全体人员,联合剧团专门去作了一次慰问演出,除《前线》一剧外,《拥*招待所》也演了。通过这几个渠道,《拥*招待所》这个小戏。不但流传到太行各个地区,而且还传到冀南、冀鲁豫和太岳地区。很多群众在看戏以后,也自发的办起了拥*招待所,使这一新生事物得到推广。
八年抗战,不仅在考验着革命老区人民的意志和决心,老区人民也在创造性地发挥着智慧和爱心。白和村妇救会创办的“拥*招待所”,彰显了白和村妇女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对八路*将士的鱼水深情,同时,这一创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榜样带动作用。
妇女做*鞋
本文发表于《映像PICS》年第8期
作者简介:孙俊堂,网名常青树,山西武乡人。武乡县作家协会会员,《蜀葵花开》编辑。曾参与一轮、二轮《武乡县志》《白和村志》《白和村孙氏家乘》编纂工作,《武乡图片集》第一辑编辑、第二辑责编。
点击下面标题阅读相关美文:
喜悦与责任
“本色”之本
母亲节里忆奶妈
生命之光---致敬烈士
姥姥,您违约了
丹心碧血铸村*(上)(下)
钟声的思考
俺要说说心里话
哭醒的故事
一壶老酒惹人醉
最后的生日
故城镇的骄傲
白马山的召唤
南沟村的回响
连翘花开漫山*
葬礼
沧桑无语(一、二)
春天的故事
娘的心愿
大爷在,家就在
拍巧儿
逗着、乐着伺候娘(上、下)
一双小脚一缸泪
喜悦与责任
---祝贺《选择》一书的出版发行
孙俊堂
在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到来之际,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兼故事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选择》一书,如众星捧月,璀璨问世。此时此刻,作为向伟大的母亲——中国共产*年华诞献上的一份礼物,感到自己无愧于一名共产*员,无愧于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爱好者。
《选择》一书的出版问世,首先应该感谢武乡籍著名作家蒋殊老师,是她给予我们写作的灵感和担负记录历史责任的引导。
年,蒋殊老师的新作《重回》一经出版,在文学界、社会上引起轰动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