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一、最佳选择题
1、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证类本草》
B、《中华本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2、记载药方余首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本草经集注》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种
B、种
C、种
D、种
E、种
4、明代本草代表作是
A、《图经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5、《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
A、陶弘景
B、李时珍
C、唐慎微
D、张景岳
E、赵学敏
6、《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
A、魏朝
B、汉朝
C、隋唐朝
D、宋朝
E、元朝
7、《本草经集注》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
A、隋朝
B、唐朝
C、宋元时期
D、魏晋南北朝
E、汉朝
8、《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
A、种
B、种
C、种
D、种
E、种
9、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10、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纲目》
11、载药种的明代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证类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
12、李时珍所著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拾遗》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
13、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抬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4、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纲目拾遗》
E、《新修本草》
15、所载种药物,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A、《新修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经集注》
16、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拾遗》
E、《证类本草》
17、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
A、涩味
B、辛味
C、酸味
D、淡味
E、咸味
18、治肺热咳喘,宜选用的药是
A、归大肠经的寒性药
B、归小肠经的寒性药
C、归脾经的热性药
D、归肺经的寒性药
E、归心经的温性药
19、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可选用下列药性升浮的
A、薄荷
B、荆芥
C、紫苏
D、枳实
E、防风
20、甘温药多能
A、发散风寒
B、清热解*
C、降气止咳
D、补气或助阳
E、补火助阳
21、辛凉药多能
A、发散风寒
B、清热解*
C、发散风热
D、利水渗湿
E、补气助阳
22、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
A、*性
B、四气
C、五味
D、归经
E、七情
23、安神药主归
A、脾经
B、心经
C、肺经
D、胃经
E、肾经
24、根据脏腑经络病变部位而选药的药性理论是
A、升降浮沉
B、有*无*
C、四气
D、五味
E、归经
25、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A、药物的效用
B、药物的性味
C、药物的气味厚薄
D、药物的质地轻重
E、疾病的部位
26、下列哪项是确定药物有*无*的依据
A、病人性别
B、整体是否有*
C、个体差异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剂型
27、下列句子中错误的是
A、中药学中“*”的含义为药物总称
B、“*”指药物的副作用
C、“*”指药物的*性
D、“*”指药物的偏性
E、“*”指药物的四气五味
28、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A、炮制和配伍
B、药物的效用
C、药物的性味
D、药物的质地轻重
E、药物的气味厚薄
29、指出下列错误的
A、芒硝、天花粉主升浮
B、桂枝主升浮
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
D、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
E、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
30、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以下关于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
B、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反
C、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
D、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同
E、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
31、关于五味,下列哪是错误的
A、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
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D、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
32、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药性是
A、五味
B、归经
C、升降浮沉
D、有*无*
E、四气
33、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药是
A、鹤草芽
B、胖大海
C、天花粉
D、蔓荆子
E、马齿苋
34、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收敛固涩
B、利水渗湿
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
E、清热泻火
35、药性的确定以什么为基准
A、药物的气味
B、药物的质地
C、病证寒热
D、药物的形状
E、药物的滋味
36、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
A、中药的治疗效用
B、中药的功效
C、中药的不良反应
D、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
E、中药的药性理论
37、属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是
A、疏肝
B、养血
C、宣肺
D、理气
E、排石
38、属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
A、温中散寒
B、涩精止遗
C、和解少阳
D、补气生津
E、清营分热
39、不属于三焦辨证的功效是
A、宣化上焦
B、芳化中焦
C、清利下焦
D、补气生津
E、温中散寒
40、属于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
A、温中散寒
B、涩精止遗
C、和解少阳
D、补气生津
E、清气分热
41、天花粉降血糖属于
A、对病证功效
B、对现代病症功效
C、对症功效
D、脏腑辨证功效
E、对因功效
42、下列属于对症功效的是
A、除湿
B、杀虫
C、清热
D、止血
E、祛风
43、既属于中医辨证学分类,又属于中医治疗学分类的内容是
A、止咳平喘
B、和解少阳
C、清气分热
D、清暑除湿
E、降血脂
44、功效是指
A、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B、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
C、中药防治、强身健体
D、中药防治
E、强身健体的作用
45、高级功效是指
A、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B、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
C、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用语原始直白
D、中药防治、作用部位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E、中药防治、安全程度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46、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
A、解表、发表、温里、攻里
B、补虚、泻实
C、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
D、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
E、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
47、对应气病辨证的有
A、解表、发表、温里、攻里
B、补虚、泻实
C、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
D、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
E、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
48、下列哪项属于症状类主治病证
A、跌打损伤
B、口疮
C、肠痈
D、耳聋
E、疟疾
49、下列哪项属于病名类主治病证
A、疟疾
B、风热表证
C、惊悸
D、热哮
E、耳聋
50、下列属于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的是
A、敛疮
B、发表
C、升脾阳
D、疏散风热
E、和解少阳
51、下列哪一项属于初级功效的表述
A、补肾
B、行气
C、治瘘
D、排石
E、通便
52、石膏配知母属于的配伍关系是
A、相杀
B、单行
C、相畏
D、相须
E、相反
53、用人参治疗补气固脱属于七情中的
A、单行
B、相恶
C、相反
D、相须
E、相使
54、生姜配半夏属于
A、相反
B、相杀
C、相畏
D、相恶
E、相反
55、能产生或增强*性反应的配伍是
A、相须
B、相杀
C、相使
D、相反
E、相恶
5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A、汗法、吐法
B、下法、清法
C、和法、温法
D、清法、补法
E、宣法、通法
57、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
A、佐助药
B、佐制药
C、使药
D、君药
E、臣药
58、针对主证主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
A、佐制药
B、佐助药
C、臣药
D、君药
E、使药
59、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是
A、君药
B、使药
C、臣药
D、佐药
E、助药
答案部分
一、最佳选择题
1、
A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并收集转录了大量宋以前各代名医对本草的真知灼见、经史传记和佛书道藏中有关本草的论述,以及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和单方,撰成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种,附方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2、
B
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余首。
3、
C
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创本草新增药物之冠,载药为种,新增药就有种。《本草经集注》种,《新修本草》种,《神农本草经》种。建议:应注意区别本草著作的载药数与新增药味数。
4、
D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余首。其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5、
E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6、
C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公元年问世的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年。该书无论在内容和编写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很快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7、
D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8、
C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但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其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原书已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无*、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
C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及苗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10、
D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问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初稿成于公元年(清乾隆三十年),定稿于公元年(清嘉庆八年)。全书共10卷,载药种,其中新增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同时,对《本草纲目》略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的加以订正,不但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11、
E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前后历时27年,参考文献余种,并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终于在公元年(明万历六年)完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万字,载药种,绘药图余幅,附方余首。其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12、
E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
13、
C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14、
E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领衔、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种。
15、
E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16、
C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17、
D
18、
D
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19、
A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枳实是沉降性的药物。
20、
D
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如*芩、*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21、
C
概之有二: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如*芩、*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22、
A
“*”的特性:物之能害人即为*,这是狭义的*,似指今之药物不良反应。广义的“*”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23、
B
本题考查的是归经的理论基础之一: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常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别选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麝香(开窍醒神)等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就云其归心经。
24、
E
本题考查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药性理论中,归经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25、
E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药物的气味 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等。3.药物的性味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26、
B
确定依据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无*,一直是中医药学家探讨的问题。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1.含不含有*成分:一般有*药主含*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药不含*性成分或含*性成分甚微。2.整体是否有*: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性。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无*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超过则为有*。一般说凡有*中药,特别是有大*者,治疗量与中*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安全度小,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无*中药虽治疗剂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绝对不会伤害人体。其中一部分药如人参、大*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若大量应用,即有*害人体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药如山药、浮小麦等,超大量应用或食用,也不会*害人体,此即实际上的无*药。
27、
E
“*”,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这是狭义的*,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28、
A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29、
A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30、
C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31、
E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32、
E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33、
B
本题考查升降浮沉所示效应。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而有升浮之性;又能清泄火热,润肠通便而有沉降之性。
34、
D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涌吐开窍是升浮类药的药物功效。
35、
C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36、
D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性反应等。总括之,此即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效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37、
E
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38、
C
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
39、
D
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40、
E
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散血解*等。
41、
B
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
42、
D
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43、
D
中药功效分类有依据中医辨证学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有按中医治疗学进行分类的,其具有相对性。依据中医辨证学分类,有针对六淫、七情等病因进行辨证分类的功效,如清热、清暑、除湿等;中医治疗学中也含有对因功效分类,如清热、清暑、除湿等也属于其中。故应选择D。
44、
A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45、
B
高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
46、
E
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等。
47、
C
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
48、
D
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49、
A
病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蛇咬伤等。
50、
C
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对应大肠的有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对应胃腑的有温胃、健胃、养胃、开胃、泻胃火、降逆止呕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对应胆腑的有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的有温肾、补肾、益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暖肾气、补肾纳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腑的有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对应三焦、脑腑、女子胞的有通利三焦、健脑、醒脑、暖宫等。
51、
C
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已心痛”,“已疥”,“截疟”,“治瘘”,“治皮胀”,“主寒热、疝瘕、头风、目*、耳聋”,“延年”等。
52、
D
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53、
A
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54、
B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55、
D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应用*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原则上应绝对禁止。此外,若按协同与颉颃论,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畏、相杀、相恶却表示颉颃。
56、
E
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概括总结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57、
E
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58、
D
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59、
A
本题考查君臣佐使的内容。君药,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往期免费资料
1)年执业药师电子书
2)执业药师基础题库题
3)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历年真题0题
4)年医师考试技能考官手册以及视频课件
5)护士执业、初级护士题库0题
6)年执业药师模拟密卷第1.2期
7)执业医师、助理医师05-14年真题
免费考试资料下载QQ群:
临床医师
执业西药师
执业中药师
中医中西医
护士,护师
口腔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