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卢卫平:草堂诗歌奖丨年度实力诗人
卢卫平的组诗《一万或万一》以不露痕迹的技巧,从平常生活的一个细节和眼前事物的某个瞬间去捕捉诗意,让我们真切地看见一个诗人感知到的心灵与世相百态共同构建的语言图景。有形之物的无形,无形之物的有形。诗人以独到的眼光发现的“真相大白”的事物内部仍有“新的秘密”。诗人的心灵直指生活日常,在处理日常经验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细节力量的自信。自然性、社会性和个人的诗歌洞察力生发出来的民生关怀,以及现实题材的历史追问,使诗人卢卫平的表达更具有情怀的力量。
卢卫平说,杜甫永远在提醒我:在当下,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诗人?我诗歌创作的源泉在哪里?我要写什么样的诗歌作品?卢卫平表示,自己贴近现实,俯身看见眼前的事物,去发现“真相大白”的日常生活中仍有“新的秘密”,去寻找幽暗深处阳光的影子,去体验钢筋水泥坚硬的缝隙中一棵小草的柔软,去倾听一只蚂蚁奔忙的脚步声中大地的律动。朴素的词语,低沉的语调,以向下的写作姿态凸显诗歌精神的高贵,让每一块石头因为诗歌的照耀而在静夜闪烁灿烂的星光。
望雪,又名蓝色温馨,中学教师,爱好广泛,酷爱配音和朗诵,晋城市朗诵协会理事。
1.一万或万一
海鸥的歌声里,一朵浪花
有一万朵浪花的洁白和欢乐
风帆的叹息中,一万朵浪花
只有一朵浪花的蓝色和忧郁
广场上,喧嚣的人群
一个人有一万个人肤浅的欲望
孤灯下,静寂的背影
一万个人只有一个人深刻的虚无
2.在命运的暮色中
在命运的暮色中
一个盲人在仰望天空
一个聋子在问盲人 看见了什么
盲人说 看见了星星
聋子沿着盲人的方向望去
有星闪烁
聋子问 你是怎么看见的
盲人说 坚持仰望
就有不灭的星在内心闪耀
你听见星星在说什么
盲人问聋子
聋子说 星星正和我们的患难兄弟
哑巴在交谈
哑巴的手语告诉我
星星将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
3.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
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
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事
要遇见南来北往什么人
雪,像盐一样白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写下的
雪的比喻句。三十多年过去了
除了白,我没有在雪和盐之间
找到更紧密的联系
直到今年冬天,你离我而去
我陪你走过的沿河大道
被风的刀刃砍成伤口
这雪,才真的像盐一样白
让我在夜晚看见一座城市的
疼,痛。
4.玻璃清洁工
比一只蜘蛛小
比一只蚊子大
我只能把他们看成是苍蝇
吸附在摩天大楼上
玻璃的光亮
映衬着他们的黑暗
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们的黑暗使玻璃明亮
我不会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绑着他们的绳索
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脱
在上下班的路上
我看见他们
只反反复复有一个疑问
最底层的生活
怎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
才能挣回
5.分离
酒瓶睡了
桌上只剩下我和骨头
我听见被锋牙利齿咬过的骨头
张开伤口说话
它没有恨我,它向我问好
它劝我出门在外要少喝酒
夜深了,别凉着胃
别在路灯下看自己的影子
它怀念起和肉相依为命的日子
那多么幸福,虽然是在乡下
虽然只是在一只瓦罐里相遇
它是什么时候学会普通话的
但我依然从它的卷舌音里听出乡音
是我和几个乡亲的聚会
让它骨肉分离
现在,乡亲们走了
也许永远不再回来
我们谁是骨头,谁是肉
我们在岁月的噬咬下
骨肉分离后,有谁能留下来
听听我的骨头用方言搭几句家常
6.父亲的火车
父亲七十岁了,一个人
住在乡下。每次打电话
我都对父亲说,年岁大了
一个人孤单,到城里住热闹
父亲说,乡下通火车了
每晚都有火车从村头路过
清明节,我回老家给母亲修坟
陪父亲住了一夜
在细雨中听父亲讲村里的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过十二点了,父亲说
火车快要来了,不到五分钟
我就听见火车的的汽笛
翻山越岭,抵达泡桐树掩遮的村庄
父亲说,今夜的汽笛
好像比往常拉得长
父亲说这句话时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脸上的表情是要挽留住什么
十五瓦的灯光把父亲的背影
印在斑驳的墙上。窗外,雨在淅沥
我眼睛湿润,从那长长的汽笛
听见火车在旷野的孤独
和火车远去后
村庄与父亲的孤单
7.修坟
母亲儿子给你盖房子来了
儿子要让你在大地上住不漏雨的房子
住北风吹不掉屋顶的房子
你一生有关节炎
儿子不能让你只剩下骨头还患风湿
你一生在为怎样挨过冬天夜不能寐
儿子不能让你一生最后一觉焐不热被子
你坟前的槐树在不停摇头
母亲你是不是认不出儿子
儿子有三年没回家看你
你说起风了眼睛有些迷糊
即使一百年不见母亲
都会在陌生的人群中一眼瞅出自己的儿子
母亲你住上好房子后
会不会像你在城里住的那几天
天一黑就找不到你儿子的家门
你说城里的灯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不像乡下认准一盏灯就能回家
有一间好房子住在乡下
你就那儿也不去了
母亲你一生第二次出远门就到了天堂
你什么时候回来母亲
儿子给你盖了能住一万年的房子
我看到磷火了
这是不是你提着灯走在回家的路上
母亲
8.多年后
多年后,我将年逾古稀
没有衣锦,我也还乡
写完这首诗,我就开始注意饮食和卫生
坚持慢跑,不发怒,为多年后还能种丝瓜
小白菜、朝天椒、刀豆积攒一些力气
这是我一生相依为命的蔬菜
如果还有空闲,我将在我房前屋后
栽下一些的竹子,竹子里的风声
会替我回忆我清贫的一生
如果下雪,竹叶上轻轻颤动的雪花
多像我的白发闪着逝去岁月的光芒
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竹子拥挤时
开始编织竹篮,一天编一个
我为每个竹篮取一个乡土的名字
写五十字以内的编织笔记
这些无用的名字和笔记
只是为了给一模一样的竹篮
一个短暂的记忆和区分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竹篮,装着竹子生长
耗费的时光和我最后的积蓄
谁一无所有,谁口干舌渴
我愿意把所有的竹篮给他
我惟一的心愿就是他能打到水
9.石头和水
那年我七岁,在池塘里打水漂
石头为了自己走得更远
不停地划伤水,石头嚯嚯的声响里
有水的疼痛。石头沉没了
水面上只留下一圈圈叹息
我性格中的柔软从这叹息里开始
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
枯水季节,河里的石头比水多
我光着脚,走在这些石头上
光滑,圆润,没有划伤的危险
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在暗中费了多少心血
才把石头教育得这么温顺
我一直怀疑我的世故跟这些石头有关
上地理课后,这条叫倒水河的小河
流到了长江。我也跟着它到了省城
在长江边上,我一次次试着将一块块石头
从北岸投掷到南岸。我扔出的石头在中途落水
我人生的许多失败都是这些石头落水溅起的回声
此刻,我放下鱼竿,坐在海边
看见大海开出的花朵在瞬间凋谢
看见即将分离的人说着海枯石烂
我微微一笑,像夕阳消逝前在海面闪烁
再过一会儿,大海就会退潮
我会在海滩上拾捡到大海给我的贝壳
但我起身走了,多少年过去了
我已不再纠缠于水落石出
时间堆积的淤泥下无数失去棱角的石头无疾而终
臧棣解读:
这首诗令我再次想到诗的现代功用,完成一种自我教育。古人讲,诗言之。其实也是要诗歌完成一种自我教育。通过抒发胸臆,用言辞浇筑深心块垒,凸现生命内在的意义。诗歌的自我教育,在现代社会尤其显得可贵。在文化的价值已经碎片化的时代,诗因其无用,免除了功利的导向,反而得以专注地探究生存的启示。在本诗中,这种生存的启示,来自童年的经历,来自天真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诗人心智的成熟,它们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在漫漶的岁月中。这首诗的语言之思,表面上看,得益于汉语成语中的水落石出。但诗人的铺陈,却让石头和水的隐喻关系在命运的波澜中跌宕起伏,互生妙寓。一首写自传经历的诗,似乎难免会动用到诗的叙事性。对童年经历的交代,特别是打水漂的细节,诗人的描述可谓是匠心独运。遇到驾驭能力稍差的诗人,这种叙事性很容易滑入乏味的散文陈述中。但在本诗中,精妙的叙事性和诗意的酝酿相辅相成。视角的及时切换,让诗歌场景的连缀呈现出一种寓意的连贯。在对人生经验的把握方面,这首诗展示的心智也是令人感佩的:对童年的深切的回眸,对童心的丧失的自我讽喻,对命运弄人的醒悟,无形之中也让这首诗变成了我们回忆童年经验的一个共通的导火索。
10.在白居易墓前
一个广州人说离离原上草
一个宁波人说一岁一枯荣
一个洛阳人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个西安人说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重庆人说回眸一笑百媚生
一个上海人说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个长沙人说在天愿作比翼鸟
一个武汉人说在地愿为连理枝
一个南京人说别有幽愁暗恨生
一个昆明人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济南人说野火烧不尽
一个长春人说春风吹又生
他们说的都是方言
但我都能听明白
?辛泊平解读
——本文选自《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在这个诗歌无限边缘化的时代,谈论诗歌之美绝对是一个大命题。然而,在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上,看过太多论述诗歌魅力的文章,那些可以换取职称与虚名的学院式的长篇大论,动辄经典和大师,来头都不小,却鲜有切中诗歌肯綮的,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或者干脆就是拾人牙慧,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缺乏新意。除了能满足那些所谓的圈里人互相吹捧的需要之外,真正想了解诗歌之美的人读了只能如坠云中,不知所云;而那些本身就是诗人的少男少女本来对诗歌怀有天然的好感,可读了这样的文章,只能望而却步,断了与诗歌亲近的缘分,真是罪孽深重。
而卢卫平的《在白居易墓前》,短短十四行诗,却阐述了一个关于诗歌魅力的诗学命题,言简意赅,妙不可言。诗的题目是“在白居易墓前”,但诗人并没有走进一般意义上由凭吊而去勾沉古典诗歌大师的逸事或行状,那种可以换来噱头的掌故可能容易博取眼球,但却失去了本真的关怀。当然,诗人更没有那种繁华落尽、往事已已的落寞和惆怅。小文人式的感伤已经败坏了人们的阅读胃口,再多一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诗人深谙个中缘由,更无意趟这个混水。可以说,在这方面,诗人是清醒的,他自觉摒弃了那种陈腐的士大夫式的感世伤怀,而是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倾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游客在诗人墓前由衷的吟咏,然后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地排列,让当下的南腔北调演绎大师不朽的诗章。不管是哪里的人,不管是怎样难以用普通话转化的方言,一旦进入诗歌,那就会成为大同世界的语言,让人陶醉于诗歌的美好,让人触摸到诗歌的心*。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刻意强调什么,但诗歌超越时空的魅力却跃然纸上,让人会心一笑,玄机顿悟。
可以说,卢卫平是聪明的。他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力,用轻松的语调完成了许多人万语千言都无法明晰的诗学命题,以诗歌的形式道出了诗歌的力量,以简单的组合拼写了诗歌的魅力,以瞬间的偶然完成了诗歌的永恒。这样的诗理应让读者喜爱和铭记。
卢卫平,男,年9月生于湖北红安,年开始诗歌创作,参加第十五届“青春诗会”,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北京文学》奖、首届苏曼殊诗歌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提名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入围奖、提名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等。诗作入选《中国新诗总系》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尘世生活》、《各就各位》、《浊酒杯》、《打开天空的钥匙》等诗集。有诗歌翻译成英语、葡萄牙语、瑞典语等国外发表。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西诗歌》主编。▲从左至右依次为人邻、卢卫平、喻言、陈人杰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特意邀请四位实力诗人:人邻、卢卫平、喻言、陈人杰,以诗歌为话题展开一场“思想交锋”,对于同一个问题,他们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谈入围
1.成都商报:诗歌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和诗歌是怎样的关系?
人邻:意味着我拥有了更深的肉身和精神体验,也经由这样的写作扩展了一个个体的有限时空。所谓关系,我以为应该是在寻找一种可能更为充分深入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
卢卫平:诗歌让我真切地感知世界。让我看见有形之物的无形,无形之物的有形。让我听见轰鸣中的寂静,沉默中的惊雷。让我发现“真相大白”的事物内部仍有“新的秘密”。诗歌让我感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喻言:有人喜欢打麻将、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打球、我喜欢诗歌,爱好不同而已。诗歌其实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陈人杰:诗歌就是生命,就是信仰,就是瞬间对永恒的呼唤,碎片对完整的提示,痛苦对美好的拥抱,裸呈对遮蔽的盘托,空虚对意义的拷问,这也回答了我和诗歌的关系。
2.成都商报:此次入围“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或优点?
人邻:可能就是努力做到诗意的真诚吧。
卢卫平:以不露痕迹的技巧,从平常生活的一个细节和眼前事物的某个瞬间去捕捉诗意,以引起读者情感和经验的共鸣。这是组诗《一万或万一》的特点。
喻言:一个人的诗能在一群人的诗中凸显出来,首先他就是与众不同的人。我的诗所呈现的对世界的视角、态度以及用词习惯、语言节奏等,都与我的个体经历有关,至今为止我还未发现成功的模仿者。
陈人杰: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要感谢评委和读者的偏爱,其次要感谢诗歌的恩赐和伤口。
3.成都商报:你和另外三位诗人一同竞争年度实力诗人奖,看过他们的作品吗?如何评价?
人邻:我觉得不算是竞争吧。这样的评奖对诗歌和诗人都有益处,会引发读者对诗歌更大的阅读兴趣。卢卫平的诗我读过不少,他是很出色的诗人。喻言和陈人杰的作品我读得不多,能够入围,自然是优秀的。现在媒体太发达,只能少读,精读,以后遇到他们二位的作品,会仔细读读。
卢卫平:他们三个人的诗我都读过,都是颇具实力的诗人。
喻言: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我对整个诗歌圈当今的诗人都不算熟悉。入围年度诗人的汤养宗,我读过一些他的作品,非常好。另一位尚仲敏,我们是近三十年的老朋友,我几乎每一首都读过。入围实力诗人奖的甘肃诗人人邻的诗,我也读过一些,很好。
陈人杰:人邻、喻言、卢卫平无疑都是优秀诗人,他们的诗歌有些“剔除了诗歌的一切繁复手法,达到了纯净的简单”,是需要多年的诗歌创作经历和经验才能达到的。
4.成都商报:如何理解“草堂诗歌奖”提倡的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
人邻:杜甫坎坷的经历和家国情怀,造就了他沉郁恢弘的现实主义诗风。“草堂诗歌奖”提倡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不是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逆反,而是对当下诗歌精神的强化。诗歌应该以更深入的方式介入生活,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景观”。
卢卫平:“穷年忧黎元”,始终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